山东东营市推进黄河口湿地生态保护
2020-11-18王志静
王志静
黄河在山东东营市入海,黄河口湿地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节点,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近年来,东营在提高湿地生态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黄河口湿地生态保护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受蒸降比约3:1、黄河水沙量持续减少等自然因素和缺少引水设施无法实现湿地与黄河水的循环等人为因素影响,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面临诸多问题。当前迫切需要抓住黄河口湿地生态保护与治理的主要矛盾,全力做好黄河口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
基本情况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和“人类文明的摇篮”,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是极其重要和特殊的生态系统。
黄河口湿地保护区位于黄河入海口,总面积15.3万公顷,其中各类湿地面积11.31万公顷。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黄河口湿地保护区,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拥有我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1994年被国家列为湿地、水域生态系统16处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保护地点之一,2004年被原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被原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2008年被原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景区,2013年被原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同年被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秘书处批准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山东省首个国际重要湿地,2015年被环保部、教育部授予“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2010年11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东营市“中国东方白鹳之乡”荣誉称号,2016年2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东营市“中国黑嘴鸥之乡”荣誉称号。
突出特点
黄河口湿地保护区在长期河、海、陆相互作用下,形成了比较完整而独特的区域生态系统,形成了比较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该保护区具有四个突出特点:
1.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黄河口湿地是1855年黄河改道入渤海以来,由黄河泥沙淤积、填海造陆形成的,大部分湿地成陆时间只有二三十年,并且湿地面积每年都在增加,是国家重点湿地和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
2.东亚至澳大利亚、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
湿地有野生动物1627种,其中鸟类36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丹顶鹤、白鹤等1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灰鹤、大天鹅等51种,每年迁徙经过的鸟类多达600万只,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鸟类国际机场”“鸟类天堂”。
3.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
湿地拥有种子植物685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193种,代表性的木本植物有刺槐、旱柳与柽柳等,草本植物有芦苇、盐地碱蓬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0.4万公顷,天然芦苇3万公顷,天然草地1.2万公顷。
4.黄河入海的旷世奇观
黄河口独特的地形地貌和生态资源,形成了以奇、特、旷、野、新为主要美学特征的壮丽景观,造就了具有世界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的“河海交汇”“新生湿地”和“珍稀鸟类”等自然景观和黄河、海洋及湿地等文化,是发展生态旅游和进行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
独特价值
1.我国及世界研究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形成、发展和演化的最佳场所和天然实验室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条件下,世界各国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逐渐深入和系统化,河口湿地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特征,成为湿地研究的热点。黄河口湿地在生态系统研究、资源可持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生态平衡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2.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天然基因库
黄河口湿地保护区有38种鸟类超过全球或鸟类迁徙路线上总数量1%,东方白鹳、丹顶鹤和黑嘴鸥等珍稀濒危鸟类种群数量分别占全球的11.7%、15.2%和25.8%,作为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保护热点地区,其地位和形象受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3.黄河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
黄河口湿地在抵御风暴潮侵蚀、防止土壤盐渍化、降解污染、固定碳汇、净化空气以及美化环境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生态保障。据测算,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为590亿元,每年固碳约为980万吨。
存在问题
为提高湿地生态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2002年以来,东营市抓住国家实施黄河调水调沙的有利时机,先后修复湿地2.3万公顷,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从2010年开始,实施黄河刁口河故道生态调水工程,黄河故道断流34年后重新实现全线恢复过水,有效遏制湿地退化,基本保证了湿地生态需求,修复了退化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先后实施了黑嘴鸥、东方白鹳等关键物种繁殖栖息地保护和鸟类保护工程,鸟类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但是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仍存在一些问题:
1.入海水沙持续减少,陆域生态系统呈逆向演替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多年持续缺乏水沙补给,导致河口地区不断受到海水侵蚀,除现行流路继续淤积延伸外,刁口河故道蚀退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清水沟流路1996年故道蚀退面积11.7平方公里。同时,持续缺乏水沙补给破坏了区域水盐平衡,形成海水倒灌,加速了上述区域土壤盐碱化,使陆域植被呈逆向演替,湿地生态质量降低,生态承载力减弱。
2.区域水系不贯通,无法实现湿地系统良性维持
黄河现行入海流路单一,主河槽、滩地和整个自然保护区缺少相应的横向连通机制,造成较大区域范围的湿地无法实现与黄河水系连通,水分条件和湿地类型发生改变,滩涂湿地受损严重,湿地生态无法良性维持。
3.外来物种入侵,影响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
互花米草1990年进入黄河三角洲,2012年开始在自然保护区内爆发式蔓延,截至2018年已超过4400公顷。互花米草强大的无性繁殖能力逐渐使得盐地碱蓬、海草床生境被侵占,滩涂底栖动物密度降低了60%,鸟类觅食、栖息生境大幅度减少或丧失。
4.缺少淡水补给,生态效益难以有效释放
现有湿地形态结构单一、综合生态服务功能有待提升,生态补水运行管理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生态效益难以有效释放。同时受气候影响,保护区湿地恢复区堤坝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损情况。
5.旅游发展受环保政策限制较大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生态红线“一级管控区”,完全禁止人类的开发行为。黄河口湿地生态旅游区内餐饮、住宿设施建设受限,周边也缺少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如在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一次正常游览约2.5至3小时,往往下午2点之后前来的游客只能走马观花地进行一次观光游览,无法细致的体验游,体验感较差。如大汶流管理站科研办公楼成为危楼,拆除后因生态环保政策限制,无法重建;保护区内建设单纯性的鸟类观测点,需要到省自然资源厅报备审批,手续非常繁杂。
对策建议
1.做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
世界自然遗产是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是全世界公认最顶级的生态旅游品牌,黄河口湿地生态保护区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清单,成功申遗将有力推动黄河口区域湿地修复和生态保护,提升东营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
2.实施水系连通工程
实施引水提水、湿地水系大连通、沉沙湿地、湿地小连通等工程,构建科学合理的取、蓄、输、用、排水系格局,通过水系连通,形成黄河与自然保护区的大循环和贯通的湿地内部小循环,提升黄河水资源的生态综合效益,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生物多样性提高的目标。
3.打造刁口河故道生态河
实施刁口河流路生态补水工程以来,取得较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建议加大生态调水量,保持刁口河流路常年行水,促进黄河故道和一千二管理站区域生态修复。
4.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提高生物多样性
实施以互花米草治理和盐地碱蓬、海草床恢复为主要内容的潮间带生态恢复,改善以鸟类为主的滩涂生物栖息地质量。加快实施10万亩湿地恢复工程,包括黄河口管理站5.3万亩湿地修复工程、大汶流管理站远望楼东1.8万亩淡水补给工程、一千二管理站东部3万亩湿地恢复和隔离带建设工程。推进珍稀濒危鸟类栖息地保护工程,重点实施一千二管理站黑嘴鸥栖息地保护工程,保障黑嘴鸥繁殖地和栖息环境安全。
5.建立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网络
积极推进区域生态系统监测,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联合中国科学院建立了中科山东东营地理研究院,联合林业科学研究院建立了黄河三角洲综合试验中心,下一步要整合科研院所的力量,建立黄河三角洲动态监测系统网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6.打赢黄河口湿地保护区环保整治攻坚战
严格落实各类环保督察反馈意见,坚决、彻底、全面地抓好整改落实。加强对油气开发活动监督管理,对实验区内的油田生产设施完善手续,已停产或废弃的油田生产设施全部进行拆除;对核心区、缓冲区内的油田生产设施,2020年前全部关停退出。推进综合执法,联合海监、渔政及边防等执法力量,对自然保护区海域进行重点巡查,坚决打击浅海护养、围海养殖及非法捕捞等行为。扎实开展“回头看”,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老问题不反弹,新问题不产生。
7.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核心区
借助“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品牌,建设黄河口湿地生态文明教育馆,系统展示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东营生动实践,打造全国一流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挖掘湿地文化、石油文化等东营元素,依托“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和中科院等科研院所载体,发展文化旅游,创建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核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