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三道弯”在汉族舞蹈中的异同
——以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为例

2020-11-18饶伊芮杨欣欣

海外文摘·艺术 2020年18期
关键词:胶州秧歌汉族

饶伊芮 杨欣欣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杭州 311121)

0 引言

秧歌又分为“地秧歌”和“高跷秧歌”两大类,之所以常被老百姓称为“扭秧歌”,是因为其最显而易见的特点就是“扭”。因此人们在扭秧歌过程中,形成的曲线流程和运动形态,就是三道弯[1]。这在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中都是十分常见的一种运动轨迹,虽然二者都具有北方典型的民族特色,但依然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初学者往往在其中运用三道弯时容易混淆,忽略三道弯在二者中不同的力度、不同的轨迹、不同的风格特征。显然,了解三道弯在二者中的异同是必要的,不仅能让舞者更完整的把握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的独到之处,也能让舞者在应用三道弯时更恰当的展现其韵味,提高舞者的表演水平。

1 民间汉族舞蹈中最为代表性的舞蹈

民间汉族舞蹈,顾名思义是中国民间汉族的传统舞蹈,我们简称其为汉族民间舞。民间汉族舞蹈变幻莫测、风格数种、类别多样。由于地域差别和风俗习惯,也会在表现程式和穿着服饰上各显风采、独具魅力[2]。汉舞种类繁多,有海阳秧歌、胶州秧歌、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和安徽花鼓灯等。本文着重分析的是汉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秧歌舞,也就是众所皆知的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

1.1 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是山东省的传统民俗舞蹈之一,又被称为地秧歌、跑秧歌、扭断腰和三道弯等。胶州秧歌以其耀眼的艺术魄力扬名天下,至今已经拥有二百三十多年的历史。胶州秧歌在2006 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被纳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闻名遐迩的两大秧歌就是胶州秧歌和东北秧歌。其中胶州秧歌中的一大秧歌属于山东秧歌。如果既耀眼又委婉的艺术是存在的,那一定指的是胶州秧歌。既有山东女性的大气直爽和热情奔放的气质,又不失北方女性独有的柔美和妩媚。这种美听起来似乎是矛盾的,但这种美的独特之处正是它的矛盾之处。

1.2 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为两大秧歌之一,是东北人民来自民间的珍贵产业。东北秧歌与东北人民的田间劳动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也正阐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句话。东北人民万分宠爱的民间歌舞财富是东北秧歌,它源自于东北人民耕田插秧的田间生活。东北秧歌分为地秧歌和高跷两大类,是汉族舞蹈中的秧歌舞和满族舞蹈相结合的产物。两个民族往来密切、关系甚好,在文化交流方面也就越来越融洽,关内的汉族舞蹈慢慢流入了东北地区,渐渐和满族舞蹈融合在一起,在这种相互交融的舞蹈文化艺术过程中,产生了“东北秧歌”,并成为东北地区最具民族风采的宝藏级艺术,流传至今。

2 汉族舞蹈中的元素动作——三道弯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种类和形式是十分丰富辉煌的,所呈现的风格特征和思想内涵都是极其饱满多样的。而“三道弯”在多种民族民间舞中都会呈现出自身不同的视觉魅力。“三道弯”是舞蹈流程中的一种“s”型,具有独到体态美的姿势造型。在不同的民族民间舞中,受到不同的吸收、融合及影响,从而促使三道弯在不同的民族民间舞中不但具备共性,同时具备各自的民族特色,也就更能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的传统色彩及其审美原则。三道弯是当下的、史迹的、内涵的、外表的和谐融合的产物[3]。

3 三道弯在胶州秧歌和东北秧歌中的异同

民族民间舞中三道弯比比皆是,但是由于民俗习惯、地域环境等因素,导致三道弯在每个民族中呈现时都有视觉美感、运动轨迹、动作劲道、姿态特色等不同,但相反也有大相径庭之处。万物都具有共性,反之也具有个性。当然胶州秧歌和东北秧歌也不例外,隶属于它们的三道弯在具有通性的同时,也具有特性。

3.1 相同之处

三道弯实质上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动律三道弯”,其二是“体态三道弯”。胶州秧歌和东北秧歌的三道弯的共性之一就是都为“动律三道弯”,偶尔伴随着“体态三道弯”。共性之二就是胶州秧歌和东北秧歌中的三道弯都是扭出来的,都呈现出“圆”的审美特征。共性之三就是两者的动力来源都是腰部。

3.1.1 两者均为“动律三道弯”

胶州秧歌和东北秧歌的三道弯最大的共通之处就是两者均属于“动律三道弯”。胶州秧歌和东北秧歌的三道弯都是在舞者动作的过程中形成的“流水型”三道弯曲线。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正是需要连绵不断、流畅舒展的舞姿特点,其作为代表性的亮相动作更是包含了流动不间断的特征。胶州秧歌中的滚步、拨扇等元素动作都可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3.1.2 两者均以“扭”为基础,以“圆”为体现

胶州秧歌和东北秧歌中的三道弯均为“扭”出来的,都给予人圆润流畅的审美特征。对于秧歌舞而言,胶州秧歌和东北秧歌是具有标签性和象征性的舞蹈瑰宝。秧歌舞的民族特色就在于一个“扭”字,三道弯恰恰就是扭出来的,所以胶州秧歌和东北秧歌中的三道弯都是扭出来。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和东北秧歌的三道弯共性就是都以“扭”字为根基,以“圆”字为表露。

3.1.3 两者的力量来源都在腰部

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发力点是腰部的拧劲,自腰至全身的力量来源,通过腰部的拧和韧,波及到膝盖,再到脚下,蔓延全身,如此而来的。东北秧歌上三道弯是通过腰部的发力,具体来说就是腰部的力量带动“压脚跟”这个动作,以此为基础逐渐到上半身的扭,从而形成三道弯。两者的三道弯的发力点都来自于腰间,都是自腰至全身的力量传递。有俗话说要想秧歌扭得好,就要脚下跑得妙。显然不论胶州秧歌还是东北秧歌,其动力来源都是腰部,其发力中心都是中段。

3.2 不同之处

由于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胶州秧歌和东北秧歌中的三道弯也存在着不同之处,本论文主要以分析两者视觉审美的不同、运动轨迹的不同、动作劲道的不同、姿态特色的不同为主线来展开论述。只有了解了三道弯的个性,才能掌握两者的风格特征,初步追求形似,再者追求神似从而达到新的艺术意境,促使神形结合、形意投合,引领其上升到新的层次和高度。

3.2.1 视觉美感的不同

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和它自身的风格韵味是息息相关的。胶州秧歌的舞姿常以舒展纤细为亮相特点映入大众眼帘,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也随之更加注重以体现舞姿的舒展、延伸为主。东北秧歌是通过劳动人民庆祝丰收的自娱形式衍生而来的,以热情喜悦、火爆开放、豪放粗旷著称。东北秧歌中的三道弯也带着“艮、浪、稳”的特点,以小巧精致、艮劲十足、力度饱满为亮相特点。可见胶州秧歌和东北秧歌中三道弯带给观众的视觉审美特点正是胶州秧歌和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以及民族特色,三道弯在二者中给人的视觉魅力恰恰相反,但各自散发的韵味是无法比拟的。

3.2.2 运动轨迹的不同

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是纵向的三道弯,即多为立体的3D 效果;东北秧歌中的三道弯则是横向的三道弯,即多为平面的直视效果。在运动轨迹上两者是在纵向和横向上分别进行迂回或突出。胶州秧歌的三道弯从上往下看是一种立体的、3D 效果的三道弯,东北秧歌的三道弯从前往后看是一种平面的三道弯,两种三道弯运动轨迹不同,带给人的视觉效果也就存在差异了。

3.2.3 动作劲道的不同

在民间,北方人民俗称的地秧歌和跑秧歌实质就是胶州秧歌。因为是徒步秧歌,着地而扭难度相对于较小,所以胶州秧歌扭出来的三道弯幅度更大,表现更夸张。在动作劲道上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和东北秧歌的三道弯可谓是各有所长。相比而言,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力度较小,东北秧歌的三道弯张力较小。动作劲道的运用手段的不同,会给该舞种增添许多属于自己的魅力和风采。两者在运用动作的劲道上各有千秋,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与保留。

4 结语

大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的同时,舞蹈文化对于人们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增添情趣、强身健体、永葆生气来说是一剂调味品,也是现代大众生活的必需品。舞蹈艺术越来越普及,舞蹈教育越来越发展,舞蹈成为人们为满足精神世界饱受欢迎的艺术活动。所以不管是胶州秧歌还是东北秧歌都在时间的长流中不停进行更新,在保留原有的民族气息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两者在地域环境、动律形体上都存在差异,但也都未失现代艺术的青睐。对于三道弯在胶州秧歌和东北秧歌中的异同这一主题的研究深思,望能推动舞蹈动作的正确教学、恰当运用、合理编创。

猜你喜欢

胶州秧歌汉族
里岔黑猪:引领胶味领鲜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探究河北地秧歌发展受阻的外界因素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双指所向 海铁相连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浅谈胶州秧歌的发展与特征
青岛旅游散记
不要乱叫“老家”了!中国姓氏分布图曝光,看看自己的根在哪
蒙古族与汉族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对比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