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瓦岭》谈阳泉教育习俗

2020-11-18郜润科

娘子关 2020年1期
关键词:古村落村落习俗

文 郜润科

传统古镇、古村落留存了中国几千年璀璨的农耕文明,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信息,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农耕大国,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传统村落一方面默默消亡,另一方面正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二次破坏。数据显示,仅2002年至2012年的10年间,中国就减少了90多万个自然村。“拯救老屋”、保护古村落,就是在拯救鲜活的、续写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活史书”,就是在保护中华文明的“基因库”。

由李林柱编写,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瓦岭》,在积极拯救老屋,保护中华文明的基因库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保护我们阳泉地方文化方面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蒲娇博士称是“全面抢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开山力作”。该书由中国著名作家、民俗家冯骥才题写书名,由作者的同乡,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平定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穆建民作序,由我市著名教育家,文化学者,85岁高龄的董怀庆老师作跋。

《瓦岭》粗看是一本村志,但是阅读过此书的人,特别是经过细细品味后,就会发现,这本书远远不是简单的村志,正如作者所言“不仅仅是用娴熟的笔法,将一个穿越千载的太行山深处的古村落传统的历史文化,人文掌故,像演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如数家珍般,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这本书蕴含了浓浓的文化意蕴,渗透了传统文化教育习俗的丰富内涵。

——题记

古村落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节点,经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国目前依然留存了大量保存完好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考察和研究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与演进的“活标本”。2003年至今,住建部先后评选了六批276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一些省份也陆续公布了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以及市级历史文化名村。阳泉从2012年开展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来,共有45个古村分五批被国家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瓦岭村是其中之一。

我们知道,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习俗。古村落教育习俗是带有典型传统农业社会特征的一套非正式化的文化教育和观念体系,并且呈显性与隐性、刚性与柔性、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教育与文化等多维度统一的特征,同时古村落承担着教化、调节和传承等重要功能。通过《瓦岭》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古村落教育习俗的审美价值和在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影响与意义。

历经数千年中华农耕文明的积淀与洗礼,形成了悠久的历史沿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延续至今的诸多古村落中除了留存有显性的物质文化遗存外,还留存有大量无形的文化传统,蕴含了很丰富的内容。因为我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和作者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笔者在此就《瓦岭》的教育习俗简要谈谈感受。

《瓦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现了我们北方,特别是阳泉一带的教育习俗。

物质生活类教育习俗

这类教育习俗主要是从形态上进行划分的,包括服饰、饮食、建筑等内容。以最能体现民俗文化的建筑为例,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建筑者,集众材而成者也。凡材品质之精粗,形式之曲直,皆有影响于吾人之感情。”瓦岭村保存了相对完整的、生动的、真实的历史建筑遗存,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呈现了明、清以及民国等各个时期瓦岭先民的生活方式和建筑文化特色。

瓦岭村的建筑主要有寺庙、祠堂和民居建筑。寺庙建筑有:香烟寺、显圣寺、双庙等共十一座庙宇;祠堂有上李氏槐荫祠堂、穆氏祠堂、侯世祠堂、下李氏祠堂等;民居建筑类型呈多样性特点,代表性的大型民居宅院有楼院、双喜院、南窑院、油坊院、旗杆院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民居建筑。民居建筑以窑洞样式最为普遍,分为土窑洞和石碹窑洞,但是保存下来的民居中土窑洞已经很少,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石碹窑洞了。瓦岭保存有太行山区现存最丰富、最典型的石碹窑洞民居院落。

从文化内涵上讲,民居凝聚的是一个地方居民宽阔的文化空间和丰富的文化气息。民居是所有建筑的母本并富有鲜活的人文内涵。一个时期典型的民居综合了那个时期的文化,比任何种类的遗产都更生动、更丰富。从文化的形态上讲,窑洞院落的装饰,表达一定的思想主题,反映大众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它反映一个时代的经济技术条件,社会文化背景,大众审美倾向等文化特点。而瓦岭的石碹窑洞最能够体现房屋主人的建筑理念和思想品位。

三合院、四合院是千百年来瓦岭人一直沿用的居住形式。窑洞院落的装饰表现在建筑布局、空间构造、尺度、防护性能、装饰构造等方面,从来都是以实用为目的,从实用出发的院落功能也呈现出伦理观念。传统三合院、四合院作为家庭社会伦理观念的物化产品,其构成功能就是一个伦理规范解说的具象空间模型。《黄帝宅经》云:“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首先讲尊卑等级秩序,也就是讲“礼”。所谓“礼别异,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尊卑有礼成为院落布局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大礼“天地君亲师”设正堂,长辈住上屋,晚辈居厢房,女流处内院,佣仆置偏出,各得其位,不得逾矩。其次还有和乐精神。中国文化也是礼乐文化,伦理中有严肃一面,也有和乐一面。家居所谓“天伦之乐”,“四合院”的“四世同堂”是传统大家庭追求的大团圆理想。四合院营造出一种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十分有利于大集体小自由的居住方式,为和乐精神的调剂创造了空间条件。具体到院子里的各种结构组成部分都有特定的内涵。大门——按照“面南为尊”的理念,瓦岭村的街巷一般都是东西向的,四合院就建在街巷的两侧,以北侧为主。发展到明末清初,一般都修建在整个院落的东南侧,取“紫气东来”之意。影壁——是进入宅院的第一道景观,人们在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雕饰精美和镶刻在上面的吉祥词语。当然,瓦岭最具特色的还是窑洞的窑脸。

石碹窑洞的窑脸多以一窗和一门组合的,以方圆结构的拱顶造型结构为主。

“前墙和大门是宅院的脸面。他们最善于在前墙和大门的装饰上下功夫。那些以石头为主的建筑材料在匠人的头脑里千变万化,在匠人手里俯首贴耳。石雕、木雕、砖雕栩栩如生……这些雕刻从拙朴到精巧、从粗犷到细腻,雕刻题材从来不受局限、雕刻者可以自由地表现万物。牡丹象征富贵,葡萄暗喻多子多福,一簇菊花加上锦鸡叫作锦上添花……它们或象征或比喻或接其谐音、寄托寓意,借以表达诉求、寄托祝福,让石头成为慰藉心灵的一种承载形式。”

建筑是一门艺术,就像诗歌绘画一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瓦岭的窑洞建筑没有任何建筑师参与,完全由村里老百姓自己动手建造,完全由村里的匠人凭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浑厚而不土气,古朴而不笨拙,典雅而不流俗。师法自然,造型独特,完全是太行山区民居建筑的“活化石”。瓦岭窑洞本身就是一部沧桑的历史巨著,是先民们与自然长期互动的结果,更是人类在不断改善自身生存状况这一艰难过程中的伟大壮举,一代一代瓦岭窑洞人把祖先和自己的人生经验传家宝似的交给生命的延续者,作为永恒的精神源泉,汩汩流淌,永不干涸。

社会生活类教育习俗

这类教育习俗主要指在族规、婚嫁、丧葬等仪式中所包含的文化表现形式。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中,村落一般聚族而居,很多古村落中都有自己的族规约束家族成员的行为,调整族人内部关系。在所见的古村落族规家谱中,有大量与教育相关的表述。碑刻,是含有文化内容的石刻,集历史、文学、书法、镌刻于一体,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价值。刻石记事、记功是中国的一个古老传统。瓦岭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碑刻保存至今的有很多。聚焦瓦岭的石刻作者对它的评价是有“三好”。即:书法好、石刻好、内容好。无论是《重修柏岭寺记》《元济和尚墓碑》,还是《重修文昌寺碑记》《重妆官坊乐楼碑记》书法整体布局疏朗有致,气韵生动,清雅中不失劲健,工稳中不乏张力。笔意来往,精劲严谨,生气内敛,法度坦然。细细品之,则可见其用笔、结构,皆法于古法,深得唐人之遗风。瓦岭的碑刻的刻工也相当精湛。瓦岭碑刻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精巧细致,格式独特,独树一帜,几乎每块碑刻都具有造型别致,奇丽壮观,图文并茂,精美细腻,石质坚固,独居神韵,笔笔纵横恣意,刀刀随锋入微,件件堪称镌刻精品。

瓦岭的碑刻不仅仅是书法好,刻工好,而内容也非常好。比如光绪十八年(1892年)镌刻的《平定州州知正堂晓谕》碑,这块碑镌刻的是平定州官的公告:“晓谕:严禁事照得开场聚赌大为风俗人心之害,故例禁之,有犯必惩……该乡地等如敢徇隐发觉,一并严究不贷,各宜凛遵毋违。”这块石碑镌刻的内容单刀直入,均是较为原则的话,公而告之,起到警示和威慑的作用。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镌刻的《章程碑记》就是瓦岭的乡民落实这个公告的具体措施,是一篇典型的乡规民约,就具体多了。“盗人田禾树木者;勾引匪鄙害人者;盗人钱财货物者;窝藏盗贼者;讹诈人者;禁止杏岭南场寨堰刨土者;以命涂懒人者;窝人赌博者;以上捌款俱按村规议罚处理……外来盗贼偷取牲口货物,合村追赶,违者依罚……引诱村中小儿童赌钱、吸洋烟者公议处理……弊端本难悉指,唯望持事者随处约束之庶,可以断风俗而正人心是为志幸”。这个《章程碑记》从纵向看,是从娃娃抓起,强调的是个人行为习惯以及道德品质的约束和培养;从横向看,从针头线脑的日常生活,再到缴纳粮草的社会和国家行为,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又不是把乡民放在火上炙烤,欺压百姓,而是都能做到,都应该做到的。其最终的落脚点在“端风俗而正人心”上。其良苦用心,不言自明。同治二年的《重修佛祖菩萨庙碑记》中借佛家的“三业”“六戒”劝人向好。何为三业?“身不可不正;意不可不戒;言不可不谨,此佛家三业。”何为“六戒”?“一戒不忠不孝而无仁义心;二戒不公不平而无忍耐心;三戒计人短而有刻薄心;四戒暴己长而有私心;五戒见色而起淫心;六戒临财而起贪心。”说的是佛家,其实我们平常之人又何尝不应该坚持这些操守?瓦岭就是这样劝诫教育村民和下一代的。当然,即便是对我们当代人以至于将来的人都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婚嫁、丧葬也是宗族的重要活动,这些活动同样蕴含丰富的教育教化资源,成为古村落教育习俗的重要媒介。这些宗族重大活动充分体现出宗族对礼仪、文化和教育的重视。瓦岭的红白喜事是最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它是有严格的规矩和程序的,每道程序又有许多讲究和约定俗成的套路。每一件物品,每一个程序处处渗透着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人文理念,表现出乡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取向,而且具有典型的太行山一脉特色的婚丧嫁娶的文化习俗。这种习俗不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已经成为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且代代相传。

精神生活类的教育习俗

这类教育习俗主要包括民间民俗、家规、民间艺术等内容。时隔几千年,周礼儒道依然鲜活的在瓦岭村人的民俗生活里传承着。

瓦岭村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识字多少,对文字都是崇敬有加的。但凡有字的纸张,他们从来都不随便丢弃,总是先找个利落的地方保存起来,抽空统一焚烧。焚烧的地方有两个,一是柏岭山后一个背风的石头旮旯,迎面石壁上镌刻着“敬烧字纸”四个字;一是柏岭山上文昌魁星阁大院里由本村的石匠专门雕刻砌筑的“焚烧字纸池”。在清朝以前,当子孙考上功名后,瓦岭人一定要设宴谢师,祠堂祭祖,告慰先人。子孙考上功名的祭祖礼仪非常隆重,时间一般选在正月初一,祠堂宣读祭文告慰祖先,激励后代学习上进。子孙求学的目的九九归一,都是为了走上求贤之道。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就特别注重教育他们知书达理:断不可用字纸包东西,路途上见字纸急速拾捡。敬惜字纸这一微小的举止,可见瓦岭村对知识的敬仰和尊崇。

瓦岭村的儒家文化教养的影响是深远的。瓦岭村有不少文质彬彬的农民朴实而有文采能写会画,擅长书法和绘画者人才不乏。乡间许多公众事物,邻里婚丧嫁娶的司仪主持便是由他们来承担的,偶遇个红白喜事记个账,其账本形宽格式也大有讲究。瓦岭村的人由爱土地,进而爱土地生长的一切。七月十五中元节,要篜面羊供土地;腊月初八,要煮黄米饭供树。瓜桃梨枣不能采摘的一干二净,必须留下一些留给树自己享用。为了防止自己的子孙玩物丧志、走上邪路,还订立了乡规民约,树立了“戒毒碑”。儒家礼仪源于乡村,经过提升又还原于村里,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乡规民约。儒家道德的内容在这里不再是空泛的理论了。从邻里之间的东西互相抽借,外出工作回来的必须入乡随俗;从子女,媳妇早晨起来必须先到老人窑洞先倒尿盆再问安,到反过来老人、家长也要关心晚辈,妇女;从父母兄长一同进餐,到请客上炕的待客之礼,再到为老人祝寿的讲究等等已经渗透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民风民俗的存在,对人们的约束力绝不亚于法律的条条框框,其古朴的教育意义不可忽视,是被世代相传并不断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瓦岭的子孙。正如作者所讲:“瓦岭,其文人文化与民间艺术的融合,传统儒家礼仪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常常会令人激动,令人赞叹不已。”

历史上的瓦岭,素有“文化村”的称誉,但仅仅局限于现在看到的过去遗留下来的几处庙宇、几通石碑,几所院落、几项活动等民俗文化的范畴,再丰富多彩,断不会竖起这面大旗的。偌大一个村,出几个童生、秀才也并不偶然,也不会引人注目。“文化村”的称誉也非浪得虚名,背后必然有支撑它的“硬通货”。那就是作者在2017年秋天回到村子里拍摄其他东西的时候,无意间在侄子辈李庆祥家发现了祖辈保存了200多年的几套古代科考练习的试卷。这些试卷经我市知名学者董怀庆先生和我市知名书法家赵子牧先生通过对试卷的行文行款格式以及书法历史传承和发展的角度对试卷进行了断代和剖析,认定其应该为康熙时期或稍后一个时期的试卷。这两位先生都分别撰写文章予以评介。当然,我个人认为,试卷还需权威部门予以鉴定为好。这份试卷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古代科举考试的相关信息,它可以让我们一览古代科举考试卷的全貌。更具直接现实意义的是,它彰显了瓦岭这个“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所贮藏的“货真价实”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历史上瓦岭“文化村”的“硬通货”,是当代瓦岭的“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称号的“压舱石”。

瓦岭村落教育习俗从物质到行为、再到精神,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使族人在尊师重教、崇文慕学、勤耕上进的人居环境中耳濡目染,慰藉宗族、耕读传家、光大族望的愿景。

瓦岭村只是我市古村落的一个缩影,它使我思考良多。2012年,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启动,我市按照相关文件要求,也启动了这项工作。当年,我市的小河村、大阳泉村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随后我市先后有45个村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这些村落我大部分都去参观过,但是,村容村貌还是很不乐观的,和我心目中传统村落还是有很大落差的。很多村落的领导和村民没有认识到保护传统村落的荣誉和责任,重要意义就更谈不上了。很多村落相对偏僻,并且贫困落后,“老龄化”“空巢化”不断加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农村规划建设的无序性导致拆旧建新的自主性破坏,不断以“新”代“旧”、以“洋”代“土”、以“今”代“古”,拆除改建了大量百年老宅,使众多传统村落建筑遭到普遍“自主自建性破坏”。诸如此类问题林林总总应该引起我们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否则,有愧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猜你喜欢

古村落村落习俗
广东省古村落:梅江区西阳镇仙花村
我国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初探
云南最后的神秘村落——城寨
油画《村落》
培中古村落文化
火焰山下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