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国内外动态总结

2020-11-17张连青李睿炫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7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

张连青 李睿炫

摘  要:在现代城市中,街道景观作为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随城市快速化发展,在国内中的街道景观多数以机动交通为主,机动车道尺寸逐渐扩大,步行空间却逐渐减少。导致步行空间在街道中的比例越来越少,街道更是缺少满足行人基本行走空间的合理性设施以及街道空间构成元素。近年来,不少国外内相关学者,认识到街道空间的重要作用,逐渐将街道研究上升到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首要因素之一,西方学者更是提出了新城市主义等相关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理论,积极改善街道现有的步行空间缺少以及机动交通带来的一些列问题。

关键词:街道景观;步行空间;城市规划设计;新城市主义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20世纪科学技术主义阶段早期,对于街道空间环境当时的城市规划主义者将以机动交通的城市交通模式作为城市设计的主要出发点,强调结构明确的街道-功能分区类型确定、机动交通组织结构的社区网络[1];这一设计理念提高了城市交通网络便捷性的同时,带来的却是一系列城市交通环境弊病影响[2]。

18、19世纪的后工业时代,欧美国家为改变以交通为主以及所带来的城市交通环境问题现状,并提高城镇规划模式的合理性以及对城市历史延续、文化继承上的发展提出了城市步行系统理念[3]。为构建具有完整性的城市生态系统,必须以尊重自然环境作为整体规划设计的大前提[4]。“新城市主义”人员认为在一个城市已经地区上,在其经历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有一定的自然环境限制,因此对于城市的规模划制、位置选址都要将自然环境因素紧紧的与这些限制因素进行结合,形成人工要素与自然要素的平衡。在城市和郊区环境中的两者关系;多个城镇之间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新城镇规划上的两者协调性原则。

对于“新城市主义”,对于城市发展的目标以及改善内容,均已作出了巨大的方向性指导,对于其在规划设计上的积极方面进行合理借鉴,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必定可以对城市街道步行空间现状进行改善整理。

1.1.2研究意义

对于步行街道空间来说,在传统性街道空间体系中,更加强调的是用建筑的形态以及建筑连续界面所围合成的空间环境来界定街道以及街道空间形式,建筑孤立于整个空间。以棋盘式格局为主的传统街道环境是按需权衡街道,街道宽度由坊到街道宽度逐渐变得窄小,街道建有围墙的同时设置通行入口,商市分区设置并有监管机构,形成符合生活需求的街道形式。

1.2国内外街道设计研究理论

1.2.1国外街道设计研究理论

对于人们来说理想的街道宽度至少为3.04m,并且对于人行道进行了等级设定,对于较高等级的人行道来说可以完全无障碍的行进于道路是最高等级的。当然对于街道宽度以及建筑之间的比例,芦原义信曾进行过研究,认为城市中的街道与建筑之间的比例关系在1

基于感觉过程,人们形成人与空间关系的感知。人对一个环境的理解以及情感表达,主要是通过感官信息而来,而感官信息则是人的感知对物体形态的组织总结、识别感受和解释信息的整合。通过人的整体感受来构建出具有人性化的空间,打造出具有沉浸式互动体验的环境氛围。

西方城市环境的研究者和设计师对西方的城市进行了比较,论述街道空间中的优劣形式,并总结出了街道建筑与街道共同决定了城市环境的主要观点。对于街道来说,城市的可识别性、城市细节元素的美化和装饰也是不可忽略的关键性设计[10]。更加注意到孩童在街道空间中的活动安全性以及趣味性等。

1.2.2国内街道空间研究概况

随着汽车在城市空间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及以车为本的街道设计理念为主而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作用,使得城市规划师以及环境设计研究者,逐渐将街道的重点转移到了步行空间环境中,在:街道空间、街道要素、街道科技、空间审美感知、和心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

对于街道空间角度,主要对于街道空间中的影响因素以及交通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对其中保护街道多样性和进行创新性设计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有:张云在2016年的硕士论文中,从街道空间的文化构成、美学构成、色彩构成以及空间营造思路四个大方面对街道空间美学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以街道研究自下而上的方式营造街道空间;关于街道文化景观,2006年东南大学陈宇的博士论文曾经提到街道塑造出的文化特色景观带,是满足现代生活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对街道设计原则、手法、发展趋势以及相关设计意义等方面对街道界面进行思考;

从城市的信息化角度,对现有城市的基础设计、功能街道动态进行总结归纳,对于街道环境从技术角度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有:康志忠在其数字城市中街道景观的硕士论文中,采用三维城市建模的方式对街道主体(建筑立面、街道路面等)、细部景观(人行天桥、行树、花坛、灯箱广告等)进行三维可视化研究,在视差、相对定向、前方交会等,用以突破传统的街景观设计;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的刘祖文在2000年发表了关于城市建设中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等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对城市中的三维空间信息分布和尺度进行了研究归纳,认识到了对于现在的城市建构,不仅需要设计师的设计手法还需要采用现代科技来对城市发展进行应用。

对于城市环境空间,许多中国学者在通过研究城市街道空间尺度、建筑、城市街道交通环境、运用心理学以及空间环境理论等知识,力图发现改变车行环境差的交通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营造出具有步行友好空间的街道环境,从而将街道还原成为道路交通良好、人情味浓郁、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  [美]阿兰·雅各布斯著/王又佳,金秋野译,《伟大的街道》[M],北京国建筑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  [美]阿兰·雅各布斯著/王又佳,金秋野译,《伟大的街道》[M],北京,中国建筑工業大学出版社,2009

[3]  [美]菲尔·朗顿,美国人的梦想[D],1991

[4]  刘昌寿,沈清基,“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以及其启示[D],2002(01)

[5]  方志果,基于近似空间尺度适宜性的城市设计研究[博士论文] [D]天津:天津大学 2013(10)

作者简介:张连青(1994.6-),女,汉族,河北省南宫市人,大连工业大学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景观设计,研究方向:街道景观设计。

李睿煊(1937.12-),男,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日本北陆先端科技大学在读博士。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设计
分析当前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
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DOM、DEM在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中的应用
探究现阶段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途径
探究现阶段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途径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研究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分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城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