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背景下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实践研究
2020-11-17李风吉
李风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要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乡土教育资源开展活动,激发幼儿爱家乡的品质,对家乡产生自豪感。”幼儿园在贯彻实施《指南》的过程中,立足乡村实际,因地制宜,把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创设、区域活动、主题活动、园本课程相互融合,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充分发挥了乡土资源独特的教育价值和魅力。
一、 对乡土资源进行多元整合、开发和利用
《指南》指出:“教师应能善于发现和有效选择、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调整自身的教育内容和策略,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幼儿园根据当地多样化的地域性和丰富的物产的特点,组织教师多渠道对这些乡土资源素材进行收集,将有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科学的整合、分类,对每类乡土资源的教育价值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讨,找出适合的年龄班、适合的教育形式,巧妙运用,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二、 创设乡土教育环境,发挥育人功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根据环境创设的目标和原则,在环境创设上融入了传统乡土特色和文化,创设以幼儿为本的环境,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农家小院。小院里陈列着虎头鞋、虎头帽等民俗文化作品和油灯、纺车等老物件,孩子们在这里可以体验用石磨磨豆子、做豆汁、蒸花卷,可以盘腿坐在炕上剥玉米、剥花生,也可以纺线、刺绣、缝鞋垫,孩子们玩的津津有味,乐此不疲。此外,幼儿园还充分利用活动室内外、走廊和各个角落,创设剪纸、刻纸、布艺等乡土特色的育人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充分感受和体验乡土文化,充实文化底蕴。
三、 巧用乡土资源开展区域活动,实现区域的整合与渗透
《指南》指出:“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在区域活动中,通过投放丰富的乡土特色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如在大三班开展的泥工活动中,和泥、制胚、着色、晾干,一整套流程下來,陶泥变成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器物,孩子们欣喜地欣赏、把玩、讨论,这时教师根据幼儿行为适时的引导,巧妙的将美工区的活动整合延伸到其他区域中:科学发现区的孩子们通过科学小实验,探究陶泥、橡皮泥、超轻粘土的不同属性和特点;阅读区的孩子们进行分享、交流,并用制作好的陶艺动物进行故事创编;社会性区域的孩子们则在超市中进行陶艺作品的自由买卖。通过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区域活动,实现区域间的整合与渗透,从而真正实现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和功能,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四、 因地制宜,主题教育活动呈现乡土特色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要根据时间、季节、节日等确定主题,全面、分层、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贯穿五大领域的培养目标。利用地处乡镇这一优势,幼儿园将乡土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融入到主题教育活动中,使主题教育更具有生命活力。在大班主题教育活动《有趣的夏日》中,利用常见的草、玉米皮、麦秆、秸秆、芦苇等乡土特色材料找到与本主题的契合点,根据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组织开展草帽、扇子、小凉席的编织,让幼儿在动手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提高幼儿的编织技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主题教育融入乡土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园本课程,实现了幼儿园课程本土化、乡土化。
五、 依托乡土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班本课程
幼儿园班本课程是以班级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的一种班组生态课程,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呈现出鲜明的建构特色。幼儿园各班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把乡土资源加工形成独具特色的班本课程。如小班教师在组织孩子秋游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对远处田野里金灿灿的稻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稻谷是用来做什么的?它是怎么生长出来的呢?为什么要叫它水稻呢……水稻勾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相继开展“大米是怎样长大的”“大米秘密多”“漂亮的大米画”“大米美食分享会”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孩子们在感知、操作、体验中掌握了关于稻谷的知识和经验,在建构经验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提高了。
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幼儿园找到了乡土资源与幼儿发展的契合点,丰富了园的课程内容,拓展了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对传承和弘扬乡土资源文化,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起到了重要作用,发挥了乡土资源的独特教育价值和艺术魅力。乡土资源是取之不尽的源泉,下一步我们将深挖其育人价值,让乡土资源在农村幼儿园不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