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

2020-11-17韦唯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小品弘扬戏曲

韦唯

一、引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相关精神,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引领青少年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教育部于2016年起在全国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活动。

2006年,壮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广西壮剧主要流布于广西西部的壮族地区。发源于田林县旧州镇的北路壮剧,已经历了三百多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田林县壮族民间艺人们口传心授,还把壮剧的种子传播到了云南省、贵州省部分壮族、布依族地区,使北路壮剧形成普及面广、影响深远的格局,在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文明、和谐、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县响应教育部引领青少年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特此开展了“戏曲进校园”一活动,为各类学校学生认识了解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平台。

二、案例选择与分析

(一)案例选择

案例:参与当地民俗文化节“吼敢”壮剧节的演出

校园戏曲展演全部由中小学生参演,节目包括歌舞、壮剧、小品等。为进一步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推动本地戏剧曲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田林县从娃娃抓起,让古老的壮剧焕发活力,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如今,在田林县的校园里,不光有朗朗的读书声,还有字正腔圆的戏曲声。

今年,活动组委会首次对剧目提出要求,要求各剧团多关注中国梦、精准扶贫等社会热点,创作一批更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新剧目。从2007年开始,田林县已连续举办了十一届壮剧节,每届的壮剧展演都是当地老百姓最期待的节日活动。

(二)案例分析

每年壮剧节闭幕式,除了有颁奖仪式,还有其他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排演的节目,都出自当地的学校,没有请外地的演员,既体现节俭办节的原则,又体现群众办节的理念,更体现处田林传统文化后继有人的喜人局面。所有节目都是由师生自编自演,保留了壮戏的原汁原味,又为原有的壮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了“吼敢”的“磁力”所在。

我校每年参演的小品类节目成为晚会的亮点之一。2016年由我校师生原创的壮剧小品,参与了2016年4月30日的艺术展演。故事主要人物为阿“尼”(好)和阿“啃”(吃)两兄弟。因好吃懒做而家庭贫困,并且弟弟还爱偷鸡摸狗。有一天,弟弟阿啃去偷得一只鸡想独食,和哥哥阿尼为这只鸡大打出手。一对邻居夫妻听到争吵声,过来劝架,但是怎么也劝不住。邻居大哥不得不去请村主任来调解,正好碰上来精准扶贫的第一书记,最后在第一书记和村主任的教育下,两兄弟幡然醒悟,决心痛改前非。本故事启发大家,做人不能好吃懒做,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

2018年5月7日“三月三.吼敢”壮剧节闭幕晚会校园专题《壮戏传人》演出。演出的作品是围绕“精准扶贫”这一社会热点,编排的小品《懒汉脱贫》。故事讲述懒汉阿才爱喝酒,平时依赖干部的帮扶国家的补贴混日子,最后在帮扶干部的引导下,决定改掉懒的毛病,响应国家政策,积极配合帮扶干部,尽早脱贫。本故事启发大家,不能依赖一点生活补助混日子,应该在国家的扶持下,通过自己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这两个作品讲述的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故事,通过舞台呈现在观众面前。小品教育大家要认识惰性的危害,懒惰一时看不出危害,但时长日久后果自知啊,所以人不要太在乎眼前的付出,多一份付出,必多一份收获。小品用当地壮语呈现,不仅体现了民族特色,也传承了当地优秀的民族文化。

这样的活动不仅教师得到锻炼,学生也能得到学习。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排练过程中提高学生演技和模仿能力,教育学生做人不能懒惰,要积极克服困难等道理。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可是地方戏曲的传承还是面临着许多问题。地方戏曲居中创作人才紧缺,剧团演出队伍不稳定,人才青黄不接是普遍现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戏曲行业整体不景气,演员的工资水平低;二是用人体质机制不完善,导致人才外流严重,人才断层现象普遍存在,加上严格的门槛考试让许多从小就从事戏曲表演,文化程度稍低的年轻人望尘莫及。演员老化,缺乏新人加入,也给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带来影响。因此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地方戏曲,加强人才培育,实施人才建设工程。一是要充分发挥行家和老艺人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剧团德艺双馨人员,举办各种类型的地方戏曲培训活动,为业内人员和后续新人提供优惠的受训机会,提升后备人才的综合素质。二是地方政府要加大戏曲人才的扶持力度,在办学经费、教师待遇上給予倾斜,还要加大学生入学优惠措施,以提高地方戏曲学校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让戏曲人才能够代代相传。

三、结束语

在世界文化多样化和传播科技突飞猛进的全球化形势下,需要我们突破观念藩篱,破除体制障碍,适应全球化发展、技术进步和规制变革时代趋势的要求,做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的顶层设计,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在有效传承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在广泛弘扬中更好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和国际社会中赢得应有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尊重。

民俗节庆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刺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地方,没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文化,就谈不上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的传承,也难以呈现经济高度发展的良好局面。广大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民俗节庆活动为平台,以民歌、戏曲、表演等形式,鞭挞社会丑恶现象,讴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民俗节庆文化逐步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是培养祖国未来的基地,我们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更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家乡民俗文化。

经济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传承发展地方戏曲也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立足于传承与保护,突破发展瓶颈,扩大社会影响面,从而使地方戏曲不断发展壮大,永葆生命力。“戏曲进校园”这一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家乡民族文化的平台,在舞台上学生们的不仅展现了自己,还让人们在笑声中受到启迪,从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地方戏曲的未来。

猜你喜欢

小品弘扬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临宋人小品》
传统戏曲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世相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