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有效陪伴有助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
2020-11-17袁晓燕
袁晓燕
摘要:4-5岁的孩子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能接受成人的指令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同时他们的规则意识开始萌芽,但是非观较模糊。在这个关键时期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规则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家长的陪伴,怎样的陪伴才是最有效的,从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家长 陪伴 行为习惯
一、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建立离不开父母的帮助
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而直接影响他们的就是父母。
(一)家长经历自己身份的转变
比如:“老师我觉得带孩子好难啊!我感觉我自己都还是个需要被人照顾的孩子、除了打我不知道怎么办了”、“老师我一直都是自己带孩子的,我希望能陪着他慢慢长大……”等等太多类似的声音了,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他们不是不爱而是不知道怎么爱。
(二)家长的用心教育决定了孩子的成长变化
每一学期的工作总结中我都会发现有大部分家园共育工作中都是在和家长做交流沟通工作,帮助孩子建立一个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配合的家长孩子的变化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孩子的行为习惯只会越来越糟。
二、“有效的陪伴”才是家长对孩子良好的教育
(一)家长的疑惑
今天的家长都是知识层面很高的人,然而他们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上却屡屡受挫,不知道怎样与孩子们相处,更别说去教育孩子。说到陪伴他们回答更多的是“不就是看着他吗”甚至孩子来邀请你一起玩玩具都会被你无情的拒绝。正确的做法是家长要参与到孩子的世界里去。
案例:东东的妈妈,自己带着两个孩子。孩子爸爸给孩子的印象就是“我的爸爸一天到晚只会打游戏”、“心情不好还会打我,打妈妈”。而这个孩子的表现就是,在班上不能遵守课堂纪律,爱说话,会和同学吵架,动手打人,特别爱打小报告,不完成家庭作业还会撒谎。其实孩子这样更多的是想得到老师同学更多的关注和尊重。与家长交流中我发现妈妈很积极配合老师的建议可爸爸常年不在家,很无奈。我只好从爸爸入手尝试解决问题, 与爸爸的交流中了解到第一、认为妈妈是幼师可以管好孩子。第二,自己不懂也没时间管孩子。第三、因为婆媳矛盾不要老人帮助。第四、觉得带孩子很容易。第五、上班很累回家就该休息。第六、看着他安全的也是陪伴。针对这些问题我给爸爸做了建议,告诉他改变的具体一学期下来,孩子的打小报告的行为慢慢减少了,会主动借铅笔给其他小朋友,不会动不动就打别人,后来这个孩子告诉我,爸爸说的“我是男子汉要大气,要保护女生”、“爸爸上周带我们去了那里玩,还约好了下次回来去哪里玩”,这说明爸爸在改变自己。孩子也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二)“有效的陪伴”
你不只是在我眼里。与孩子一起发现、谈论、探究、获得知识、力量和答案,一起成长。
案例:琪琪在新生入园时胆怯不自信,不高兴就会打、咬小朋友,也不爱说话。交流中我们得知琪琪由保姆带大。因此父母的关心和陪伴很少,所以琪琪在很多方面都有受影响。父母也及时引起了重视,每天和我们交流并及时调整教养方式。琪琪喜欢坦克,爸爸就会每天琪琪写一张约定卡贴到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约定墙上。如果今天的约定完成了家长就会给他奖励。以此来培养琪琪的自信心。慢慢的亲子情感也得到了提升,琪琪也开始变得自信,愿意分享,可以合作,遵守规则,更独立了。在家会主动收拾自己的玩具架等等。
三、“第一任老师”的“有效陪伴”决定了孩子的发展
陪伴教育是一个新名词,有效的陪伴是帮助孩子成长的良药。有经验的老师说过把孩子的“错误”要当成是教育契机,我很赞同这个说法。家长也是一样的。朱永新老师说过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其一,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父母不同的语言、行为、教育会在孩子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父母们难免会出错。其二,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期望于孩子来完成,难免不切实际。其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教育职责。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虑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錯。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则大部分习惯是在幼年养成的,应当在幼年时期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习惯养得好,终生受益;习惯养得不好,则终生受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终生享用的财富。家长的陪伴不仅在感情上能够给予幼儿力量,还体现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妙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得到命运的收获。如果父母能够在陪伴过程中,及时发现和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那么将对孩子的一生有积极的影响。
英国教育改革家欧文指出,人生来时不具有某种性格。每个人的性格从来不是并且永远不可能由他自己形成,而是由“外力”为他形成的。所谓“外力”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他们的的品质是在他们出生时不经他们同意就获得的。这就产生了气质、才能上的差异。二是社会环境,欧文强调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及教育。一个人的性格是在他的生活时间的过程中形成的,随着人生的历程而形成和发展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反映着一个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因素就是其中之一。一般来说,父母是家庭环境的创造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然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家长陪伴幼儿成长的过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