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融合创新的国际借鉴及其发展对策

2020-11-17薛万新

创新科技 2020年7期
关键词:融合创新产学研对策

摘 要:产学研融合创新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活动的新趋势,是世界各国提升综合国力的核心所在。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产学研融合创新方面有着优良的传承基础,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学研融合创新体系和促进机制,并在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典型产学研融合创新体系及其特点,从强化保障体系、创新协同机制、集聚优质资源、密切国际协同、提升价值站位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区域产学研融合创新发展的对策,以期对促进我国产学研融合创新的深化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学研;融合创新;国际借鉴;对策

中图分类码:G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20)7-85-8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0.07.010

1 引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对新时代产学研融合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产学研融合创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1]。产学研融合创新是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以创新优势互补及创新要素共享为基础,以协同研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融合模式和多方联动的系统工程[2]。从国际上看,产学研融合创新竞争激烈,我国产学研融合创新在成果转化机制、资源整合力度、制度保障体系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发展的障碍,缺少成熟模式和规范借鉴。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如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产学研融合创新起步较早,有着优良的传承基础,基本形成各自特色鲜明的创新体系和促进机制,在提升本国国家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6],其中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对我国具有较好的启迪和借鉴。河南省教育厅曾组织省内多所高校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赴国外进行多期的产学研创新培训,笔者也有幸被选派参加其中一期的活动,通过听取当地政府、高校、企业界、经济界、法律界等有关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和座谈交流,对部分国家的产学研融合创新机制,特别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科技孵化器运行模式等有一些切身感悟和资料积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总结国外产学研融合创新的国际经验,对于加快推进我国产学研融合创新,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 英国现代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1 英国创新体系的形成基础

21世纪以后,英国启动了“10年发展规划”,利用科技创新和技术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以科技教育为主导的英国创新文化特征[7]。英国政府为摆脱经济困境,确保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英国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将经济重新带回可持续发展轨道,实现长期可持续的高质量增长,从5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效能,驱动经济加快发展。

一是发现与开发。重点投资生命科学、深空探测、创意工业等能够最大限度带来潜在回报的新兴技术产业領域。二是创新与创业。着力鼓励企业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出台企业创新支持政策,营造良好的产业创新环境。三是知识与集群。加强不同创新组织、创新联盟之间的集群合作和知识协同,激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活力和创新效能。四是开放与挑战。政府通过开放数据、政府采购、精简程序等政策措施,成为产学研融合创新的推动者,尽最大努力消除影响创新的障碍。五是合作与共赢。积极推动本国优势技术和产业成果的国际化、全球化,完善和共建多种新形式的国际合作,增强英国作为全球创新参与者和受益者的能力。

早期传统的英国大学并不参与创新体系建设,传统的大学并不对知识转移或推动经济增长直接负责。二战之后,很多学者开始认识到大学科研为经济发展提供知识技术储备的功能和作用,大学对国家创新体系的贡献日益得到重视,越来越受到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大学在知识创造、转移、应用、扩散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积极,加速了英国现代创新体系的形成。从发展脉络看,英国现代协同创新体系建立,经历了从早期“大学—企业”二元结构,逐步进化为“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结构,进而演变为“大学—企业—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四螺旋产学研结构。

2.2 英国创新体系的运行模式

英国创新体系主要采用KTP模式运行。知识转移伙伴计划(Knowledge Transfer Partnership,KTP)是由英国政府面向各个大学设置的一种相对独立的非营利机构,主要以项目为载体,由政府负责出资支持大学与企业、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该计划每年支持项目数800余项,由第三方组织评估,几乎所有大学参与了此计划,涉及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金融业、农业、医疗保障等多个行业。企业首先结合自身需求和市场调研,做出技术创新方向决策,向当地或有关大学的KTP办公室咨询和确定技术创新合作伙伴,然后与选中的合作大学、机构共同商讨研发目标和合作细节,向KTP管理委员会提出项目申请。对于中小企业,政府对于批准的KTP项目资助67%,其余资金由企业自筹解决;对于大型企业,政府资助50%,其余资金由企业负责承担,项目资助年限一般为1~3年[8]。KTP项目在大学、企业、科研院所之间搭建了产学研合作的桥梁纽带,推动了大学知识和技术向企业和生产力的迅速转移,促进了创新活动和经济发展,对于增强英国的创造力和整体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KTP项目的实施:一方面使大学的技术研发方向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对接得更加紧密,服务企业和经济发展更加精准,推动大学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还为有志于行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锻炼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创新了由政府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每个KTP项目允许从大学、研究机构的毕业生或研究生中选拔招收一个或多个KTP助理,大学和企业双方均配备导师,负责指导KTP助理在企业的工作。KTP助理专职协调大学参与企业决策和运行的活动,负责将大学的知识和技术成果转移到企业,在此过程中也能够接受到职业化、系统化的岗位训练。英国政府通过KTP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大学科技进步、企业竞争发展、学生就业成长“三赢”的互惠效果,参与的各方主体都能从中获益。

2.3 英国创新体系的构建举措

一是制定国家产业战略,构建新的技术创新体系。英国政府与产业界建立了长久的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培育商业发展机会。投资方向重点面向本国具有优势的新兴技术领域,着力打造高水准的技术与创新中心,促进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英国政府陆续发布了11个重点产业的发展战略规划,采取“政府一盘棋”的持续性产业支持政策,寻求发现未来新兴技术增长点,提前抢占技术制高点,全面指导国家未来产业发展。

二是面向未来新兴领域,瞄准前瞻技术领域投资。技术及支撑技术开发的研究是英国产业战略的重要基础,英国政府结合科学界、研究理事会和技术战略委员会的咨询意见,主动识别和判断未来的新兴技术领域,重点选定大数据和高能效计算、生物工程、农业科技、再生医学、储能技术、先进材料、智能机器人、航天技术等8个前瞻技术领域,提前布局,重点投资,积极打造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英国政府将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未来经济增长动力的核心驱动要素。政府除增加对企业的投资外,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支持企业更加容易获得必要的资源,鼓励企业自身增加研发投入,积极引导创新投资基金、企业资本基金、天使共投基金等各种风险投资方向。英国政府对企业的研发税收政策进行了重大改革,税收优惠幅度在全球极具竞争力。通过实施“企业创新券计划”,资助中小企业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加快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四是推动科研数据共享,鼓励科研成果开放存取。英国政府出台鼓励科研成果开放存取的政策,明确要求未来公共经费资助的科研成果,原则上要发布在对公众免费开放的期刊或其他学术载体上,期刊在完成新一期刊物的出版后,应及时通过网站等各种渠道面向广大科学界、读者和社会公众实行开放存取,以有效促进科研成果资源的交流、扩散和共享。

2.4 英国创新体系的主要特色

英国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强调政府主导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建立完整的沟通机制、合作机制。首先,政府积极主导协调,合理平衡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关系,对协同创新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英国政府为高校、企业提供了多种政策优惠和便利,引导和集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其次,大学承担研发任务,在创新体系中扮演主角和核心支点作用。大学的职能决定了大学是最适合承担研究任务的机构,但同时,大学与创新体系中的其他主体如企业等机构也具有多向交互关系,需要根据大数据分析反馈,精准把握社会潜在需求,确定研究任务来源,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任务研发和产品市场投放,最终实现研究成果的转移转化、互利多赢。再次,企业发现市场需求,发挥技术创新优势,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最后,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从社会资金注入、创意征集提供、公共事务支持等角度参与创新体系。可以说,英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各方主体主动参与,快速形成协作团队,解决创新链条中各个环节的问题,同时拓展了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

3 美国科技孵化器及其体系

3.1 科技孵化器的誕生发展

美国作为国际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发源地,国家创新能力始终位于全球前列,科技孵化器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独具特色。科技孵化器(Technology Incubator)是以帮助中小企业诞生与成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模式和科技创业服务载体[9]。美国科技孵化器发展从1980年开始,初期仅有12家孵化器机构,主要由州政府资助成立,多为非营利性机构。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振兴国内经济的需要,科技孵化器越来越多地受到政府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关注。美国政府于1986年成立了美国国家企业孵化器协会(National Business Incubator Association,NBIA),着手改变孵化支持的基本战略[10]。近年来,美国科技孵化器的数量和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科技孵化器行业不断向纵深发展,促使一大批产业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凭借准确的市场走向和新产品发展壮大。科技孵化器已被视为一种支持中小企业成长和创造就业的良好方式,并且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其提供重要支撑,越来越多的科技孵化器开始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经济领域为目标,在推动美国国内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3.2 科技孵化器的运行管理

美国科技孵化器十分重视孵化条件建设。除要求具有办公场地设施、资金投入保障、孵化管理团队等必备条件外,还要求建有成熟的导师机制、拥有良好的合作资源、具有专业化的产业优势,指导初创企业充分用好政府资源,促进专利成果转化,顺利实现技术转移。主要依据企业的管理水平、市场前景、产品创新、财务状况等做出孵化企业的筛选判定。美国根据科技孵化器的发展目标、运行政策、资金来源和所处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运行管理主要采取以下不同的模式。

3.2.1 政府主导型孵化器的运行管理。该类孵化器主要由美国各州政府、县、市等委托科研院所或聘请有创业经历的人员来主导管理,培育和聚集高科技的创业群体,政府部门不直接参与。孵化器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模式由管理者根据规模和需要来决定具体的组织策略,一般主要由综合业务部、项目咨询部、融资服务部、财务部等组成,构建一个有利于孵化企业成长的硬件环境、有利于孵化创新的人力资源团队以及一个运作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网络。政府负责为孵化器和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办公场地,制定规划和发展目标,为孵化器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政府还通过出台法律法规,指导和保护孵化器和中小企业有法可依、良性发展。孵化器需要定期向政府部门汇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并接受定期考核,初创企业进入孵化器时间通常为2~3年。美国政府为此成立了中小企业管理局(SBA),对10万美元以下的贷款提供80%的担保,出台了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资助计划(SBIR)、中小企业技术转移资助计划(STTR)予以鼓励支持[11]。

3.2.2 高校主导型孵化器的运行管理。该类孵化器主要由高校创办和管理。创建初期主要面向校内师生,随着孵化效果的不断增强,吸引社会初创企业参加。高效利用校友资源、周边企业等建立特定领域的科技孵化器,与工业领域需求紧密结合,吸引周边区域的风投基金、成功企业、初创企业、法律人员参与。孵化器根据专利成果、资金投入等情况收取一定的资金,或以股权的形式进行合作,加快推动有潜力的产品及时投入市场应用,提高专利成果的应用转化率。

3.2.3 个人或企业主导型孵化器的运行管理。该类孵化器采用企业化的运行模式,为一些初创企业提供服务设施设备和管理咨询服务,弥补了政府、大学和企业合作研发的缺陷。由于其最终目的是获得高利润,所以对于初创企业的遴选会更加严格。一些较大的孵化器公司通常会建立一个巨大的网络系统,包括技术咨询、市场咨询、政策法律咨询、项目评估与建议、商业计划顾问、项目调研与开发、各级政府扶持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优惠与办理、科技研发与产业化扶持项目的申请、市场营销开拓、基金管理等细化分工,合力推进在孵初创企业的快速成长。

3.3 科技孵化器的管理借鉴

3.3.1 政府决策及时。美国政府针对企业孵化器、加速器、高校孵化器等不同性质和功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制定出法律法规、孵化资金、成果转化、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市场运作更加规范,企业孵化成功率高、转型快、收益大。

3.3.2 服务精细精准。美国科技孵化器服务功能强大,不仅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商务网络等,在孵化过程中还针对不同孵化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提供比较详尽的对标服务,孵化目标清晰。

3.3.3 投资主体多元。美国科技孵化器投资来源多元,不同的投资主体形成了不同运作模式的孵化器,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也形成了复杂化的伙伴合作关系,适应了不同类型的企业孵化。风险投资对美国中小企业孵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3.4 市场配置资源。美国科技孵化器立足市场导向,根据市场规则将科技成果和资本一体化捆绑,遵循市场规律运行,实现科技产品与资金的优化配置。如果企业拥有被消费者认可的产品,则能持续存在并获得较高收益;如果企业产品不能得到消费者认可,未能及时跟随消费者观念的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产品则可能被淘汰。

4 日本筑波科学城创新体系建设

4.1 筑波科学城的建设发展

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为实现由“贸易立国”向“技术立国”的战略转型,由中央政府全额出资打造建设筑波科学城,开创了科技工业园区建设的新模式[12]。截至2016年底,筑波科学城已发展成为拥有20万常住人口,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300余家民间机构和高科技企业进驻,园区功能比较完善、知识和学术密集,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新城和产业新城,涵盖9个工业园区,涉及高等教育和培训、建筑研究、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地理和农业研究以及其他公共领域。目前,筑波科学城以生物工程、绿色环保、资源能源、微电子信息、新材料创新为重点,集聚了全日本约40%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和研究中心,形成了富有活力、竞争发展的产学研融合创新氛围。

4.2 筑波科学城的经验启示

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对于加强优势资源融合、推动产业经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筑波科学城建设主要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紧密结合的科技园区运行机制,管理模式方面与我国大多数科技园区的创建与管理高度类似。日本政府在立法保障、财政金融、人才集聚、生态建设、国际化推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以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为引导,推动筑波高校与产业企业之间、科学城内各科研机构之间的相互协同和资源共享。

首先,法律保障精准有力。日本政府通过政策供给和立法手段,制定了《筑波科学城规划基本规则》《筑波研究学院园区都市建设法》《高技术工业聚集地区开发促进法》等与科技园区建设相关的专项支持政策[13],加大公共资源领域的持续投资,可以说,筑波科学城的成功离不开成熟的法治环境。

其次,创新政策导向明确。进一步完善与科技园区相关的配套政策,鼓励利用企业孵化器促进专利成果转化。对于专利费不高于100万日元收益的发明专利,50%可以归发明者个人;专利费超过100万日元的,个人可获得20%,并以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效益作为绩效考核标准。

最后,资源要素集聚丰富。筑波科学城由日本政府主导投资,从选址规划、立项审批再到资金筹措以及运行管理都由政府决策,获得政府投资已累计超过3万亿日元,众多国内高端科研机构、研究中心、领军人才、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全日本每年近40%的科研经费预算都汇聚于此,并且拥有大量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营造了良好的自主创新和国际化氛围,有力促进了科研资源的流动、整合、共享。

当然,筑波科技城在建设发展中也经历过曲折。建设运行早期,由于筑波入驻机构以国家级研究机构为主,主要依赖具有稳定保障的政府财政拨款,缺乏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和竞争汰劣机制,科研人员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不足,并且研究机构、企业、市场之间也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产学研链条,成果转化率不高、市场敏感度不强、资源利用率不足,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导致筑波高新技术产值出现“大投入、小产出”,与科技城的称号名不符实。1989年以后,日本政府推出“新筑波计划”,在大学和研发机构之外鼓励成立大量高科技企业,积极推进研发主体的多层次、多元化,着力加强科学城不同主体间的协同能力,注重围绕市场配置资源,以国际化为目标,在国际范围内寻求创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形成了政府管控向市场调控转型、各类产学研机构紧密协同的动力机制,推动筑波逐步发展成为日本产学研融合创新的典范。

5 產学研融合创新的对策建议

新经济常态下的产学研融合创新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创新能力较强的发达国家有着共同的特点,即拥有趋于成熟稳定、运行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通过适合本国国情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推动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国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从国家战略高度将产学研融合创新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应当看到,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产学研融合创新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创新资源整合与资金投入不够、成果孵化与转化效率不高、不快,创新体系机制动力不强、创新价值文化不足等问题与短板[14-16],总体上还处于爬坡越坎的低水平发展阶段,急需在政策保障、机制支撑、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大改善。

5.1 强化保障,发挥有效的政府部门主导作用

纵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学研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科技创新的领导者、创新政策的制定者、社会资源的统筹者,其主导作用不可或缺。无论是科技政策的立法,还是科技创新的组织,乃至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资金投入、协调组织、政策扶持等渠道参与到产学研融合创新的各个环节,引导各方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明确分工、密切协作,进而推动科技创新的高效运行,实现预期创新任务和创新目标,整个过程中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无处不在。借鉴国外的创新经验,政府需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政策,积极搭建各种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各方主体的紧密协作提供制度方向和条件保障。要加大对产学研创新的投入力度,提升创新政策执行力,引导和带动企业、社会的多元化资本投入,推动产学研融合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目前,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无论是科技主管部门或是产业、行业主管部门,一般都掌握着一定的政策资源,但在创新项目立项、资源统筹、经费使用、人才引进、职称评审、政策红利等方面的沟通和衔接还不完善,一些项目被重复支持甚至过度支持,资金投向和使用缺少聚焦,利益诉求难以保障,个别部门政策冲突、打架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产学研融合创新的深入开展。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之间必须尽快优化政府职能,理顺工作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构建和完善“目标一致、动作协调、合力推进”的产学研融合创新服务机制体制,坚持与时俱进,充分激发和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动能和潜能,加紧推动区域创新和成果转化。

5.2 创新机制,确立清晰的产学研用需求导向

明确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产学研创新活动的直接行为主体,承担着面向市场需求的研发、生产和制造。一方面,只有通过企业的生产活动,创新成果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要在竞争激励的市场环境得到长远发展,必须要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占领竞争的制高点,对于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有着直接的需求。高校拥有人才和技术优势,而企业又熟悉市场需求和技术瓶颈,二者优势互补,是最佳的双赢合作伙伴。企业需求是高校创新的重要动力,企业通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供给,能够获取所需的新产品技术,进而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而只有通过校企产学研融合创新,高校的知识供给和成果研发才更能贴近市场需求,科研成果才能快速落地转化。因而,产学研融合创新必须要有明确的需求导向,发挥好企业的市场主体、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主体作用。

完善创新绩效评价机制。产学研融合创新系统中创新活动的阶段性、多样性以及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创新评价体系的层次性和复杂性。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讲,产学研融合创新的过程也是不同目标的利益主体相互协作、相互博弈的过程。英、美、日等国家普遍强调以市场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对产学研创新绩效价值评判通常基于市场需求维度,主要考核创新主体的市场化应用成效、对创新链整体价值贡献以及有效协同度等评价指标,鼓励企业和高校加强产学研融合,朝向建立组织间长期的、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关系方向孕育未来的发展,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最终实现多方共赢。具体到国内,要注重建立面向产学研融合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绩效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以创新贡献和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明确各方权利、责任和义务,解决创新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利益分配、资源匹配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尊重市场规律,保证产学研融合创新的高效性、持续性。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相继发布的《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应用的若干意见》(教科技〔2020〕1号)、《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科技〔2020〕2号),已经开始释放出明显的政策信号。通知明确要求要“坚持质量优先,政策引导,全面提升高校专利创造质量、运用效益、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支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要“建立更加科学综合的评价考核体系,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着重评价对解决生产实践中关键技术问题的实际贡献,以及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实际效果,更加明确了创新绩效评价的改革方向。

5.3 集聚资源,打造共赢的融合创新合作联盟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产学研融合创新正朝向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主体合作、多技术集成、多资源集群方向发展。由于各创新主体涉及不同的领域,分属不同的系统,有着不同的创新特点和价值追求,有必要尽快建立不同层次的高效信息交流互动渠道与平台,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真正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各链条的衔接与互补。借鉴国外经验,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或市场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组建由不同行业创新中心、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广泛参与、运行相对独立、利益风险共担的产学研融合创新合作联盟,运用市场机制聚集创新资源要素,加强创新主体间的互动共享、开放协作与集成创新,建立合作网络和合作机制,同唱一首歌、凝成一股绳,聚源、聚力,共建、共赢,推动更多产业化成果的培育和孵化,加快实现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5.4 密切协同,提高常态化国际合作交流水平

国际化是新时期深化产学研融合创新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创新竞争日趋国际化,创新资源和要素的竞争已经上升到全球层面的竞争,美、英、日等国家十分重视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學机构和跨国公司的深层次合作,集聚国际高水平领军人才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说过:“视野有多大、事业就能走多远。”融合创新的国际化程度对于融合创新发展的事业高度有着重要影响。借鉴国际经验,产学研各参与主体要积极融入国际合作大格局,主动搭建国际合作大平台,加强宣传推介,密切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行业高知名度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全力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人物、知名学者、科研骨干、技术开发骨干等国际高端人才,推动与国际创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切实将需要的人才请进来,让自己的年轻人走出去,通过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合作研究、访问学者、来华讲学、项目驱动等途径,推动常态化、国际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整体国际化水平。

5.5 提升站位,營建良好的创新价值文化环境

产学研融合创新不仅需要科技、市场的外生驱动,也需要创新文化、环境的内生驱动。崇高的创新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建设产学研融合创新文化的价值基础。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任何一种创新行为,都难以单靠某个人、某个机构来完成。产学研融合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的过程,需要各个创新主体不断地克难,不断地奋斗,需要时间的等待、积累、磨炼,切不能违背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通常,企业参与产学研融合创新的目的体现在追逐利益,市场意识较强,喜见于短期;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产学研融合创新多是为了多出成果,市场意识相对淡薄,各方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不利于各方信息的交流、知识的转移。要真正使不同利益追求、不同背景身份的机构和群体形成创新合力,就有必要构建一个能使多方认同的文化价值基础,进一步完善文化价值的整合机制,倡导有追求、有宽容的价值文化和强有力、互理解的协同团队精神,促进相关创新各方能够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和高效互动,形成长久的融合、共生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 程功鹏,邓俊锋,等.高校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2] 刘良灿,刘昌年,李毅心.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综述与评述[J].价值工程,2020(2):298-299.

[3] 李学宁.发达国家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9(12):76-79.

[4] 孙浩进.我国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J].中国市场,2018(8):6-9.

[5] 李国强.英国产学研界呼吁新政府重视科研和创新[J].世界教育信息,2019(17):73-74.

[6] 李文娟,朱春奎.国际产学研合作研究进展与展望[J].管理现代化,2020(2):119-122.

[7] 孔江涛,蒋苏南,谈戈.英国高效能国家创新体系架构与特点[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9(7):7-14.

[8] 方勇,杨京宁.目标导向视角下创新英国的运行与管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7(1):20-26.

[9] 武学超.美国联邦政府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路径审视:政策工具视角[J].高教探索,2017(5):71-77.

[10] 徐敏赛.竞争优势培育视角的商业孵化机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9.

[11] 吕文越,沈雍,郑超男.美国政府资助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我国的政策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7(16):177-179.

[12] 王海芸.日本筑波科学城发展的启示研究[J].科技中国,2019(3):20-27.

[13] 魏素敏,王敬英,顾玲琍.日本筑波管理模式对我国科技园区的启示与借鉴[J].安徽科技,2019(9):17-21.

[14] 薛万新.德国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创新科技,2017(1):4-8.

[15] 张俊涛,陈卓.创新驱动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J].创新科技,2019,19(7):77-82.

[16] 糜志雄,张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9(10):46-51.

International Reference of the Integrated Innov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and It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Xue Wanxin

(Institut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Abstract: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ed innovation has become a new trend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the world today, and it is the core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o enhance their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abroad have excellent heritage in the integrated innov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They have formed distinctiv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ed innovation systems and promotion mechanisms, and played significant roles in improving nat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typical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ed innovation system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Kingd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guarantee system, innovating coordination mechanism, gathering high-quality resources, being close to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and enhancing the value position, etc., the paper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hop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dee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domestic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Key word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reference; countermeasures

猜你喜欢

融合创新产学研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东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