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精准脱贫的困境及对策

2020-11-17王维新

中国市场 2020年28期
关键词:主要矛盾精准脱贫困境

摘要: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源于社会的发展。在精准脱贫迎来决胜的关键时刻,需要立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领悟精准脱贫政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为手段、以全面为原则、以精准为要义的发展精髓;正确面对当前精准脱贫工作中的思想认识困境、精准帮扶困境、治理协调困境;通过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精准识别,坚持信息化发展、完善共享机制、聚焦区域发展等对策,提高精准脱贫的效能。

关键词:主要矛盾;精准脱贫;困境;对策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源于社会的发展,能否正确认识和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是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发展的问题、分配的问题。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要求要以人民为中心、以美好生活为导向,深刻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困境;精准脱贫作为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之一,本质上是要通过发展,消除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隐患。如何实现精准脱贫、稳步发展,需要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视角,对新时代精准扶贫的要点和困境进行反思、分析,从意识、方法、机制、产业等多个角度探索解决精准扶贫困境的有效对策。

1新时代精准扶贫的要点分析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精准扶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使命。

1.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我国作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无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如何变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或者“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总结提炼的核心。精准扶贫政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时期进行的一项伟大的民生攻坚行动,始终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符合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符合最广大中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回应,既能通过精准扶贫满足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能有效的消除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困境。

1.2坚持以发展为手段

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指出,要通过“农林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科技扶贫”等产业发展扶贫手段和“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的转移就业脱贫及“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服务能力”等教育扶贫手段统筹推进脱贫攻坚。无论是产业发展扶贫、转移就业扶贫还是教育扶贫,本质上都坚持了以发展为手段的基本原则。产业扶贫主要通过提供扎实的经济基础,提供有效的就业岗位,发展区域经济,优化发展环境,造福于区域贫困群众;就业扶贫则是通过技能的培训、专业水平的提升,推动个人自身职业能力的发展,有效化解自主发展的不利因素,为脱贫提供有效的保障和利器;而教育扶贫,则是通过强化社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扶贫先扶志,从思想上、长远上为脱贫攻坚提供充足的动力,将贫困扼杀在根子上、源头上,并为社会全面脱贫打下坚实基础。无论是产业的发展还是个人的发展,都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的新形势。发展是第一动力,也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需求,才能真正消除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1.3坚持以全面为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通过“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具体则要实现“贫困村全部实现通动力电,全面解决贫困人口住房和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等发展目标。无论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将贫困群众的生存、生活进行全面保障,还是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所强调的关于脱贫致富的各个方面,都深刻反映了精准脱贫政策所体现的全面性原则,坚持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基础,反映了对社会矛盾变化发展的深层次呼应。

1.4坚持以精准为要义

精准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积极回应,是对共同富裕的时代解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原则,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精准脱贫与一般的“三农”扶持最大的区别在于精准扶贫政策所要求的精准性,这既是对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法精准反映,也是对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民族之间发展差异的正视和积极回应。也唯有通过精准扶贫,才能真正有效的弥补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个体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才能真正有效激活全国各地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全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全面的充分與高质量,让全国各族人民全部享受到幸福的美好生活。

2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的精准扶贫困境认识

目前,我国还剩下20多万人没有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在已经脱贫的93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还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在边缘人口中,有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精准推进脱贫,必须深挖困境及根源,有的放矢“打通最后一公里”。

2.1思想认识困境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当前脱贫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还很严重,影响脱贫攻坚有效推进。”这就意味着精准脱贫工作中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思想认识困境。一方面,基层精准脱贫工作者思想认识不到位。许多地方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形式主义和应付形势,所谓的精准脱贫工作变成了做材料、做“秀”、树“形象工程”,没有做到精准施策;驻村帮扶队成员因自身的“派驻”性质,容易造成认识走向狭隘和局限,有的甚至有“熬”几年的错误想法。另一方面,贫困群众整体思想认识有待提高,许多群众对精准脱贫工作仍然抱有一定的怀疑心态,认为所谓的精准扶贫是一种关系、人情、利益的分配,乃至通过上访闹事、家庭分户、财产转移等形式获得贫困户“资格”、获取扶贫资源;还有部分贫困户认为精准扶贫就是要帮扶一辈子,存在思想上的依赖心理,“等、靠、要”的心态仍然较重。

2.2精准帮扶困境

精准扶贫最重要的一部分是精准帮扶的问题,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等多个环节。当前,许多地区的精准脱贫工作仍然存在较为粗放的管理模式:一方面,扶贫工作粗放。比如在贫困户的评选上,许多地方依然依靠村干部的主观估算,甚至有通过打招呼、送烟酒等方式获得贫困户资格现象;又如扶贫资金的精准投入问题,许多地方的扶贫资金依然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投入大量资金引导产业立项,投产后就置之不闻不问,导致扶贫资金被浪费;一些地方关于贫困规模的确定是自上而下“分配”的,从而造成贫困规模的指标化困境,造成贫困规模与实际的贫困规模脱节 []。精准脱贫工作一旦在各个环节失了精准、丢了“准头”,就成了粗放扶贫。另一方面,扶贫效能较低。致贫的原因的复杂的,如何针对致贫原因有计划性的进行精准脱贫是精准脱贫工作的核心。当前一些地区的精准扶贫不仅扶贫工作粗放,精准扶贫工作效能呈现也较为缓慢。一些地方的脱贫以收入为唯一指标,将低保、补贴、扶贫慰问等各项收入叠加,就宣布达到“脱贫摘帽”目标;一些地方未将“返贫”治理纳入工作视野,造成精准脱贫的低效能。

2.3治理协调困境

精准脱贫不仅仅是脱贫,其要与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生态整治等多个系统环环相扣。精准脱贫不能仅注重贫困群体经济收入的增加,还要深入思考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及脱贫致富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等问题。这就意味着精准脱贫不能只是收入上的“脱贫”,更要协调推动社会治理,借精准脱贫的良好政策,系统、有序、高效的推动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但当前许多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着治理协调困境:一方面,衔接性不足。许多地区精准并未涉及到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许多地方自身社会治理体系并不健全,无暇顾及乡村治理的统筹推进,也就无法对精准脱贫与乡村治理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考;扶贫工作队只是临时抽调性质,导致成员的稳定性严重不足,因而也缺乏对精准扶贫与乡村治理的统筹考量。另一方面,工作机制缺失。精准脱贫与乡村治理的衔接首要的就是制度衔接、机制衔接,而许多地方的扶贫工作仍有运动式倾向,缺乏长久的扶贫队伍工作考量,也没有宣传好精准脱贫与社会治理的无缝对接,导致许多地方精准脱贫与社会治理在多个环节上不对等。如精准脱贫工作中的产业发展与乡村治理中的社会动员,许多地方扶贫产业的发展仍局限于有头脑、有资源、有劳动力的少数群体,没有鼓动全域人民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全链条上来,在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动员上缺乏有效衔接。

3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的精准扶贫对策探究

新时代精准扶贫,应当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规律,抓准人民群众的这个核心,注重精准扶贫政策与社会矛盾的辩证关系,积极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3.1提高思想认识,坚持扶贫先扶志

不愿脱贫、不会脱贫,是精准脱贫的最大障碍。新时代的精准脱贫,首先就是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坚持扶贫先扶志。一方面,要切实提高扶贫工作队伍的思想认识。加强对中西部乡镇、偏远地区、民族地区、特别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扶贫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精准脱贫工作的相关责任人切实从“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的高度认识到精准脱贫工作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从脱贫攻坚全国上下一盘棋的角度、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息息相关的深度认识到自身职责的时代使命,从而认真履职尽责、奋勇担当,真正落实好“精准”二字。另一方面,要切实坚持扶贫先扶志,转变扶贫对象的发展思想。地方精准脱贫工作者要切实转变发展思路,紧跟中央、国务院关于精准脱贫的多种政策措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着重对贫困户的发展意识和发展思想进行洗礼,转变贫困户的发展思路,清除“等、靠、要”的落后观念,激发精准扶贫的内生动能,有效提振精准扶贫的工作效能。

3.2强化精准识别,坚持信息化发展

精准脱贫的关键是精准,实现精准识别和精准施策是精准脱贫工作有效推进的基础。一方面,要强化精准识别。精准识别应是综合性的,尽管精准脱贫工作是以现行收入标准为基线,但贫困对象的识别不能机械的对照收入标准,而是应当综合考虑其家庭关系、年龄层、身体状况、资产水平等,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建立区域贫困户库,通过不断更新信息和数据,及时跟踪每一位贫困户的实际生活情况,真正清除“伪贫困户”群体,识别出真正的贫困户群体,实现“应扶尽扶”。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大数据的发展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有着巨大的作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更是能让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等工作落到细微之处。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精准脱贫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对自愿加入贫困户库的贫困户进行大数据跟踪、分析,针对市场发展和其个人素质、资源、能力,提供有效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要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强化资源信息平台建设,凸显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因素,强化贫困监测“预警功能”[]。

3.3完善共享机制,推动现代化治理

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背景下,精准脱贫工作的优化应当进一步坚持完善共享机制,推动号召社会多元力量和多种资源聚焦乡村精准脱贫工作,从有效推动乡村精准脱贫与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有效衔接,确保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工作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双重任務均能如期完成。一方面,完善共享机制。共享是新时代一个重要主题,精准脱贫工作的不断推进,最终面临的也将是发展共享的瓶颈。因此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推动区域构建利益共享机制,通过政府引导、政策驱动、社会资源聚集,构建一条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利益共享链,实现乡村精准脱贫工作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推动全社会参与到精准脱贫中来。另一方面,健全衔接机制。精准脱贫既与乡村治理紧密相连,又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应当说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是一体多面的,核心都是“三农”发展,甚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许多国家都是通过多个阶段才实现的多个发展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优势,有必要也有能力通过要求统筹协调,完善脱贫、振兴与治理的衔接机制,实现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同步发展和跳跃式发展,有效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确保乡村的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

3.4聚焦区域发展,推动生产可持续

发展是第一动力,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归根结底唯有发展方能根治。因此,一方面,要聚焦区域发展,推动产业驻村。产业不只是企业,地方政府要深刻认识到,推动个别企业进驻贫困村并不能持续稳健的解决好贫困问题,而是要着重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完善企业的上下游对接,强化市场监管和产品开发,扶持入驻企业真正打开市场,获得长远发展的可行动力。要真正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分析报告,不能用简单的“拍脑袋决策”代替客观的市场调研,真正立足于市场分析,引入真正能在贫困地区生根发芽的合适产业和企业,真正实现产业扶贫。另一方面,要优化产业发展结构,推动区域生产可持续,从区域产业发展的角度,推动形成区域完整产业链,既要通过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让贫困地区人民情愿、主动、自信、坚定地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也要通过积极作为、率先作为,积极推动贫困村的发展、贫困户的进步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确保所有群众均能获得充分、公平的发展,充分、公平的享受美好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笔谈:新中国70年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J].浙江社会科学,2019(8):4.

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4号)[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02/content_5142197.htm

央视新闻网.奋斗2020·脱贫攻坚 2019年预计减少贫困人口千万以上[EB/OL].

http://news.cctv.com/2020/01/02/ARTIrXNuzupihpBs5FfjoqBl200102.shtml.

陈明星.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及对策建议[J].发展研究,2017(6):105-10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精准脱贫内生动力研究”(19JD710093)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王维新(1982— ),男,湖南泸溪人,长沙师范学院党政办公室副主任、高级政工师。

猜你喜欢

主要矛盾精准脱贫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正确处理关键与次要间关系是确保航天装备质量的科学方法和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