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教师备课“三部曲”

2020-11-17马成荣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三部曲备课

【摘 要】备课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路径,教师备好课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备好课有“三部曲”:一是备宏观,主要包括备政策、备需求、备全域等;二是备课程,主要包括备理念、备课标、备教材等;三是备学情,主要包括备需要、备已知、备动机等。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师;备课;“三部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60-0030-06

【作者简介】马成荣,南通职业大学(江苏南通,226007)校长,研究员(二级),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管理与课程教学。

说到职业院校的教学,教师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备课。备课是“五课”(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教研的首要环节。这里的“课”既指向授课计划、课程内容,也指向课堂教学。备课有三重境界:其下备于物,其中备于心,其上备于神。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教师备课的实质是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须历经备宏观、备课程和备学情这“三部曲”,最终才可达到“备于神”的最高境界。

一、什么是“备宏观”?

(一)备政策:掌握标尺与方向

教师备课时要掌握的上位政策文件,主要有《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等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下位政策文件主要有学校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等教学制度文件。“备政策”的要点有二:

一是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要求,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持续更新并推进教学标准在职业院校落地实施。“三对接”既是国家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的原则,也是学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刚性要求,更是教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应遵循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同时,国家颁发的职业院校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是规范、指导和引领职业院校办学过程的纲领性要求,需要教师牢固确立质量意识和标准意识,对标对表,衡量差距所在,及时校准方向,确保标准落实不打折扣、不出偏差。

二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主要精神,备课时注重体现这样几点:(1)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努力扭转“强智、轻德、弱体、去美、厌劳”的倾向,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2)在培养规格上,要明确素质、知识和能力三要素及其内涵要求。把学生素质置于三要素之首,体现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3)在课程设置上,有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备课时要求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4)在1+X证书制度的实践上,要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促进书证融通。(5)在毕业要求的体现上,须将“本专业的毕业要求逐条细化为可落实、可评价、有逻辑性和专业特点的指标点,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学、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1]备课时可根据体现课程对毕业要求支撑关系的矩阵图找到相对应的指标点(如表1所示),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把握教学内容,确保完成教学计划。

(二)备需求:掌握能力背景

教育的目标是实现社会本位价值和人本主义价值的有机统一。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既要满足职业岗位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也要满足学习者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需求。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是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以及学习者完成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从工作领域分析中产生专业课程,由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项目,完成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则是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应达成的目标。同时,学习者在获得岗位所需素养、知识、能力的同时,还要获得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而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备需求,就是教师要通过追根溯源的方式,确定所教授的职业能力在岗位上对应的工作任务及其所涉的工作领域。备需求体现的是教师的课程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对一线工作岗位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以及完成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有非常全面准确的把握,在备课时才能有效地还原实际工作情境,从而根据具体的内容设计相应的项目、案例、问题情境等,将职业能力渗透其中,使学生在项目实施、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中获得胜任工作岗位所需的素养、知识、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还要把握学习者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使其获得跨学科、跨专业、跨职业普遍迁移的能力,即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可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和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备全域:最大限度地让课程内容与德育目标、能力发展产生联结

备全域反映的是教师的人才观、课程观、教学观和教师的视野与胸怀在教学中的体现。教师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大局观,备课中着重处理好以下两个“域”:

一是着眼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劳模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3)劳动精神: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勇于创新;(4)工匠精神:精湛技艺、知行统一、精益求精、独具匠心、责任担当、德艺双馨。[2]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将“一观、三精神”的实现全面融入每门课程、每个单元、每节课,应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有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等。

二是精准定位“三型”人才培养目标。(1)按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维度,理实一体化整体设计课程,并有机嵌入1+X证书有关要求;特别是要根据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统筹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2)按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维度,通盘考虑所授課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做好与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在课程内容中嵌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3)按国际视野型人才培养维度,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理、历史及文化,了解学生境外实习的实际需求以及与本课程相关的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要求等,相机在课程中进行渗透。

二、怎样“备课程”?

(一)备理念:实现认知升级和观念更新

备课中的“备”主要体现教师对课程的理解。陶行知先生在《生利主义之课程》一文中指出:“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是谓升课。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诸课,皆以次学毕,是谓毕课。定课程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生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从“公共的知识和预设的计划”转向“学习者的生活和未来职业的经验历程”,最根本的表现是课程回归到学习者的生活、生涯和生命“三生”上。

基于“三生”的课程理念,课程不仅是既有的学习材料,也不应是僵化的知识堆积,而是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由此,知识、技能、态度、责任心、忠诚、灵活性、独立、理解、方法、安全、环保、质量、耐心、合作、元认知等可以构成或转化为能力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应成为课程的重要内容。课程改革的思路是解构以学术为导向的学科知识体系,重构以实践为导向的职业知识体系,形成问题导向、任务驱动、项目载体的能力本位课程。教师不是充当知识的搬运工,而是课程的设计者,在备课时需要按照“课程统整”的方法,重点解决知识的结构化、情境化和条件化等关键问题。

推动教师产生“课程统整”意识的主要力量在于教师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经由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的演变,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和习得逐步达成共识:知识不是游离于认识主体之外的纯粹客观的东西,而是在社会化交往中得以把握的,经由个体和社会互动及个体通过适应与发展而逐渐建构起来的。传统的学习是“输入—产出”,单纯追求知识的传递,而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经验的“知识建构”。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均衡,实现学习從“知识传递型”向“问题解决型”的转变,从而让学习者能够凭借自身的力量建构认知结构。

(二)备课标:掌握底线要求和价值取向

国家课程标准由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和实施建议等要素构成,是对学习者某门课程的学习结果最低限度的、共同的要求,“作为一种优先顺序的框架,将有助于学校课程的再设计”。[3]知识不等于文化,知识不等于素养;文化需要知识,但更需要精神的积淀;素养离不开知识,但更强调品格和能力。核心素养是人与工具、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良性互动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价值观念。把握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是衡量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尺。在新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下,教师既不能“不作为”,故步自封于传统的一套办法,“以不变应万变”而自欺欺人;也不能“乱作为”,撇开国家课标,自说自话,另起炉灶。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备课,应按照“课程标准—模块设计—课时计划”的环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关键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课程模块设计,要打破学科知识逻辑,克服仅仅关注知识点、技能点的不足,突出以核心素养为主进行人才培养的逻辑,转向包括项目、任务、问题等的课程内容设计。模块设计按照“做事的打算、做事的过程、做事的结果”进行,并依据核心素养要求提出、整合和确定知识点与技能点,真正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教学方案由名称、课时、素养目标、情境、任务、活动、资源、评价等组成,并按照规范格式进行呈现。

(三)备教材:掌握结构组织和内容呈现的依据

教材是教学材料的统称。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认为:“所谓教材,就是在一个有目的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所观察的、回忆的、阅读的和谈论的种种事实以及所提出的种种概念。”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材编写正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素养转变,逐步呈现信息功能、结构化功能和学习指导功能等新特点。就职业院校而言,教材仅是教学的指南、师生对话的文本和“活性因子”。在教学实践中,“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反映了教师不同的教材观。

在备课环节中,教师要“备教材”但不能“唯教材”,需要处理好教材内容的取舍和教材组织形式的重构两个问题。首先,职业教育的教材内容要紧跟岗位一线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不能用昨天的知识去教明天的学生。其次,职业教育的教材内容组织形式也要贴近工作过程,以工作任务逻辑取代学科知识逻辑。“知识的组织方式往往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因为正是它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应用知识。”杜威说“教材即知识”,但这里的知识绝对不是静态的、现成的知识,而是动态的、生成的知识。后一种知识主要靠教师在备课环节中结合具体教学情境,根据不同教学对象,对教材不断进行整合、开发和创造才能生成。

教师的备课要打通教材通向学生生命体的渠道。教材的设计不仅与学习者学习内容相关,而且与学习者学习方式有关。教材是教学的“脚手架”,是教师用于教学的工具。教师要由教材的忠实传授者转变为教材使用的决策者,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确立自己作为课程教材实施主体和创造者的意识。教师不仅要理解教材陈述的知识、阐发的道理,还要找到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结合点,即陶行知先生“以学定教”理论所述“事情怎么做的就怎么学,怎么学的就怎么教”。备教材还要使教材里知识与技能的排序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成长的规律,方能体现教师用教材教的智慧。

三、如何“备学情”?

(一)备需要:重视学习者生存、生活、生命发展的学习诉求

需要是“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摄取状态”。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发展,就是其生理、心理、情感、道德和自我实现等需要不断改变和发展的过程。职业院校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关注每一位学习者身上“多元智能”的存在,不断满足其学生存技能、学生活经验、学生命意义等方面的需要。

一是满足学习者学生存技能的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需要满腹经纶,而是要具备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不仅要注重学习生产生活技能,更要在情商、乐商以及生存能力上有所提高。生存技能既包括硬技能,如岗位专有技能和职业通用技能,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下富有情感性和创造性的智力技能;也包括软技能,如道德操守、文明礼仪等个人修养和安全、环保、质量等职业素养。名师出高徒,教师只有具备“匠技、匠心、匠魂”,方可培养出未来的工匠大师。

二是满足学习者学生活经验的需要。杜威曾说:“一切学习和思维都始于经验,而这种经验必须是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亲身经历的活动,它能够促使个体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和思维的对象。”[4]只有当知识学习与学习者的经验融合,知识才能与个体发生意义关系,才能对个体生命的建构真正发挥作用。最理想的教学应是创设学生可直接投入和参与的情境,让学习者实现具身性体验学习,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教学中还要超越课堂的限制,充分利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体验活动,不断拓展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和空间。

三是满足学习者学生命意义的需要。教育最应关注的是学习者的生命发展、最应观照的是学习者的生命价值。学习过程是一种体验过程,既要“以身体之”,还要“以情感之”,更要“以心验之”。德国哲学家布伯说过:“要认识树是什么,我们就要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将树当作自己的朋友,与它展开对话。”[5]教师必须以尊重生命为根本,重视教学过程的幸福与完整;以身心舒展为前提,观照学习者的经验和个体差异性,凸显个性发展;以生命共同体为基石,强调师生共同成长。

(二)备已知:掌握教学生发的基础和前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建构起新的经验,因此备课需要准确地备学生的已知。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響学习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6]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已知,教师才能在教学时准确地与新知之间建立联系,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同化与顺应。也正是通过备学生的已知,教师才能找到已知与新知之间的距离,确定新授内容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找到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借助学习分析、知识图谱和数字画像等技术手段,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状况、认知特征、优势潜能和学习偏好。

教师备已知在操作层面上有三个维度:(1)已有的知识水平。即了解学生先前已经学习并掌握的理念知识有哪些,从而找到与本课所教知识之间的联系,方能确定先行组织者,为学生搭建好学习“脚手架”,促进知识的迁移。(2)已有的技能水平。即了解学生先前已经能独立进行的实践操作有哪些,哪些技能可以为新授的技能做铺垫和基础。(3)已有的认知水平。即了解学生先前已经获得的学习策略有哪些,对于新授知识与技能学生可以通过哪些学习策略和方法来获得。充分备好已知有利于教师把握学情,确定难点,并根据学情选择最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的教学方法。

(三)备动机:注意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动机

学习动机即为驱使人学习的内部力量,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内驱力。如好奇心、求知欲等,是“有意义学习中的一种最重要的动机”,通过求知活动本身获得满足。二是自我提高内驱力。学习者所追求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诸如受人尊重、有较高影响力等社会地位的满足,包含强烈的情感因素如成功后的期盼、渴望与激动、失败后的焦虑、不安与恐惧等。三是附属内驱力。学习者通过听话、顺从,从父母、教师或同伴中获得赞许、认可和自尊心的满足等。

如果学习者由内部动机驱使行动,那就是学习的主人。若主要受外部动机驱使,学习者就会被外部因素如物质奖惩等左右而遗忘原初动机——人的好奇心和成长的快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这是学习者学习动机激发的三个层次。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而案头工作只要15分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职校教师,做好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须谱好备课“三部曲”,在“九备”上下足功夫,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参考文献】

[1]江小明,李志宏,王国川.对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30-35.

[2]祁占勇,任雪园.扎根理论视域下工匠核心素养的理论模型与实践逻辑[J].教育研究,2018(3):70-76.

[3]查尔斯?菲德尔,等.21世纪的学习者与教育的四个维度[M].岸学,等译.京都:北大路书房,2016:40-42.

[4]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75.

[5]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09.

[6]戴维?保罗?奥苏贝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佘星南,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扉页.

猜你喜欢

三部曲备课
初中函数教学“三部曲”
低年级写话“三部曲”
孩子刚入学,父母咋“备课”?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日杂志总结出轨者“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