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三有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20-11-17郑艳秋叶玉曼张翔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习动机教学策略

郑艳秋 叶玉曼 张翔

【摘 要】课堂不变,教育不变;教育不变,学生不变。提升职业院校课堂质量从而提升育人质量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紧紧围绕“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课堂问题,开展“三教”改革,基于学习动机理论,探索内容有用、过程有趣、评价有效的“三有课堂”教学策略,构建完整的策略体系,真正解决学生不爱学、不会学、学不会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动机;职业学校;“三有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60-0019-06

【作者简介】1.郑艳秋,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北京,102206)副校长,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及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专业建设;2.叶玉曼,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北京,102206)教师,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3.张翔,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北京,102206)教师,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实施。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的任务要求,其核心是系统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课堂教学问题。基于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不爱学、不会学、学不会”的现状,我校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一、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及原因分析

课堂问题的根本在于学生的学习问题。我们通过入校听课、问卷调查以及电话访谈等多种调研方式,对全国21所中高职学校600余名在校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职校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职业成长规划,学习目标不明确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原因有四:一是多数学生来到中职学校的目的并不是出于真正喜欢某一职业或技术;二是部分学生对职业认知缺乏长远性和完整性,学习行为与职业成长的关联性不强;三是学校的课程设置脱离生活和工作,学生觉得学了无用;四是部分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影响了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缺乏对自身认知方式的正确判断,学习方法不科学

我们对学生学习风格进行了调查,发现职校学生更偏于视觉型、动觉型学习风格。如果仅按照单一的学科化课程内容简单地组织教学,加上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认知方式缺乏必要的正确判断,职校学生就会觉得学习过程无趣,学习信心会不断衰减。

(三)无恒定的学习动力,缺乏全面的评价引导

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学习动力不恒定的原因除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认为学习无用外,还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缺乏科学的持续评价,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不强;单一的注重知识学习评价的评价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不断下降;枯燥的学科内容,导致学生学习后的成果输出不明显,学生成就感不足。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自2010年起,开始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径。经过10年实践研究,构建了有用、有趣、有效的“三有课堂”教学策略,形成了符合职校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解决方案。

二、“三有课堂”教学策略提出的主要理论依据

有效学习行为的发生源于有效的学习动机激发,只有学生个体真正展现主动学习的姿态,学习行为才会更加有效,学习效率才会更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ARCS动机模型恰好为此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该模型综合了多种动机理论的研究成果,总结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四类:注意(Attention),是指要引起学生对一项学习任务或学习目的的注意和兴趣;关联性(Relevance),是指学生完成的學习任务有意义、有价值,与自身密切相关;信心(Confidence),是指要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将来从事的行业有信心;满足感(Satisfaction),是指让学生感到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看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从而获得满足感。[1]

“三有课堂”教学策略正是基于ARCS这一较为完整的学习动机理论体系而构建的。在此理论基础上,结合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开创“有用、有趣、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环境、教师五个维度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行为的产生,最终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达成育人目标。

三、“三有课堂”教学策略的内涵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提出的“三有课堂”教学策略(如图1所示)主要基于学习动机理论,以学习者为核心,以产教融合型学习环境为支撑,以校企联合学习导师为推动力,以行动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有用的学习内容、有趣的学习过程、有效的学习评价建立起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策略。

“三有课堂”教学策略的构建解决了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学生不爱学、不会学、不能坚持学,教师痛苦教、无奈教、没有职业幸福感”等现实问题,也解决了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课堂观和教学价值观等观念的变革问题,促进了职业学校学生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是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课堂革命。

四、构建有用、有趣、有效的“三有课堂”教学策略

(一)通过有用的内容建立与学习的关联性

关联性是激发学习动机的要素之一,为此学校从与就业创业关联、与生活幸福关联、与职业发展关联等维度,通过指导学生完成有意义、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学习任务,开展教学内容有用性策略实践研究。

1.与就业创业关联:教学标准源于真实工作岗位需求。

学校坚持“每年一微调、三年一大调”专业动态调研机制,围绕区域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开展全面调研,精准提炼对应工作岗位的典型职业活动及职业能力,开发满足产业需求的工作系统化课程,实现产业标准与教学标准的有效对接。以学校数字影像技术专业为例,原有的课程体系主要聚焦于影视产业后期工作岗位,但随着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变革,自媒体行业兴起,以影视制作工作室、短视频制作等为代表的新型就业方向势头强劲,兼具前、中、后期技术,具备编导策划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备受青睐。原有的人才定位及课程体系设置已不能满足当前的人才培养需要,专业通过产业调研、实践专家访谈等系统职业分析,按照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对标行业工作标准及职业素养,开发形成了一整套基于工作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共计11个学习领域、50个学习情境,涵盖了前期编辑策划、中期摄影摄像、后期合成剪辑全产业链的学习内容。同时对标行业新需求以及1+X证书标准,补充了创意短视频制作、微电影制作、数字媒体交互设计等课程,真正解决了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脱节问题,做到所学对学生就业创业有用。

2.与生活幸福关联:教学内容服务社会生活问题解决。

学校在数学学科开展了基于生活与数学相融合的教学改革,将高度凝练的数学知识与解决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问题相关联,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以学校高二数学课程“数列实际应用”这一课例为例,教师将等差、等比数列知识融入“认清校园贷的套路”教学项目中,以成果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项目为引领,应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弄清单利、复利、存款期数等经济问题,剖析校园贷的套路,将其危害制作成小视频,面向社会进行科普宣讲。以项目为引领重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问题相关联,目标方向清晰,学生主动探究的同时,综合素养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3.与职业发展关联:教学设计将能力与素养高度结合。

从多元智能提升的角度看,智力是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一组能力。而职业教育的终极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在复杂工作环境下解决问题、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职业人,这一点在职业课程教学设计中要着重考虑并加以实现。以汽修专业为例,该专业通过与德国职业教育深度合作,在原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基础上,构建“专业+素养”能力模型,按照职业成长规律进行能力及素养分层,并贯穿于整个课程设计中,开展系统化课程构建,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对工作任务、过程、环境进行整体化感悟和反思,从而实现能力与素养提升的高度融合。

(二)通过有趣的过程汇聚学习注意力

注意力是激发学习动机的第二个要素。要唤醒知觉从而使学生集中注意力,通过任务式引领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通过营造课堂积极氛围形成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成果的产出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真正形成学生的持续学习驱动力。

1.知觉唤醒:多感官刺激促进注意力集中。

注意力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开端,尤其职教课堂,学生学习风格类型决定了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技术或形式对其多感官进行刺激,以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注意力。

学校依托校企合作,将联想的企业晨会文化融入课堂。首先,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建立“Hello/Hi”“爱的鼓励”等教学开关,在最短时间内开展师生互动,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行知觉唤醒。其次,教师將晨会主持的方式融入课堂,无论回答问题还是参与活动,皆由小组主持人带领本组学生设计并实施,助力教学活动。最后,教师将企业培训所使用的音乐、视频、故事等融入课堂,使用创设情境、巧设悬念、趣味试验、师生问答等高效导入技术,配合视频、动画、仿真软件等信息化资源,达到激发学生好奇心、提升其注意力的目的。

2.行动探究:任务引领促发自主行动力。

获取注意力的同时,还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行动学习,通过任务引领促发学生的自主行动力。教学要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基于专业课和文化课的特质,开展基于“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行动教学,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生独立了解任务或问题,与其他成员合作制订工作计划和调整计划,并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针对任务完成情况及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馈。[2]

以电商专业“爱心助农”项目为例,学生帮助受疫情影响、产品滞销的农户以直播的方式销售草莓,从接受任务到最终完成直播销售,学生其实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次综合实训项目的实践。以项目为导向的学习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自主行动力大大提升。

3.氛围营造:沉浸式教学活动形成相互影响力。

良好的课堂氛围会给学生愉悦的刺激,使学生思维活跃,沉浸其中,相互激发思想的火花。而课堂氛围是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浓厚的学习氛围需要进行精心设计。学校在日常教学中,设计了“旋转木马”“拓展小组”“自由市场”等一整套特色教学组织活动,在营造课堂氛围的同时,学生间形成相互促进的正向影响力,综合职业能力也得到全面提升。

以汽修专业教学项目“更换汽车轮胎”为例,学生通过“旋转木马”法学习更换轮胎的流程、方法及注意事项。学生首先针对学习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学习记录。之后全班学生围成两个同心圆,内外圈同学互相面向对方分享独立学习结果。以教师掌声或铃声为信号,外圈朝顺时针方向转动一个位置,每一名学生依次更换同伴,同学间将上一轮补充后的新信息传达给新同伴,依此方法进行轮转。此种教学组织使学生在得到全面表达的同时,获得了同伴的信息,不断地提升知识水平,锻炼了提炼总结、表达倾听等多项能力,形式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打造了学生间的相互正向影响力。

4.成果导向:教学产品商品化激发持续驱动力。

学生的学习成果要看得见摸得着,让学习有价值产出,持续推动学生投入学习。学校依托校企合作,让生产车间、研发基地、服务中心进入课堂,将教学成果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接受检验,提升学生学习成就感和获得感。

以数字影像技术专业为例,学生在课堂上跟随企业教师共同为影视作品进行后期加工,共完成《老炮儿》《军师联盟》等16部影视剧的后期制作,自编、自导、自演的《审美》《感恩》《宽容》等多部微电影在腾讯、优酷等视频网站热播。又如电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全程参与京东农村电商生态中心农产品电商运营项目,学生团队自主运营22家店铺,代理500余种产品,帮扶15个昌平区农业合作社,帮助农民扩大经营,增加收入。这些鲜活的学习项目将教学产品商品化,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持续驱动力。

(三)通过有效的评价建立学习满足感

满足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第三个要素。职校学生的学习往往不具有恒定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满足感。实践证明,系统科学的评价反馈可以大大提升学习满足感,学校通过大量实践,从自我认同感、自我效能感以及自我成就感三个方面,提炼形成了“课堂—课程—学业”三阶递进的评价机制,用于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1.课堂:学习状态评价提升自我认同感。

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在整个课堂学生学习状态评价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会应用“二级反馈”等正面反馈方法,使学生始终延续良好的状态;当学生状态不好时,教师也会应用如BIC(B代表Behavior,I代表Impact,C代表Consequence,是一种对事不对人的反馈方法)等负面反馈方法,帮助学生调整状态,找回自信,循环往复后,学生的自我认同感逐渐建立,学习动力提升。

2.课程:职业能力评价促进自我效能感。

除了在每节课中开展学习状态评价外,如何有效开展综合职业能力测评也是评价关键所在。学校改革“一张试卷”的单一课程评价方式,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展职业能力测评,共同选取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作为考核项目,学生以独立进行、双人合作、多人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专家与教师观察学生表现,按照团队合作、有效沟通等职业能力指标,对信息获取、任务实施等职业行动指标进行精准测评,形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诊断报告和职业行动过程分析报告。连续跟踪测评促使学生职业能力显著提升,学生增进了自我效能感。

3.学业:成果成效评价强化自我成就感。

学生三年学业完成后,学校与知名企业还要共同开发学生顶岗实习测评工具,开展顶岗实习测评,评价学生在岗位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还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学生自我成就感,提升学习成效。

(四)产教共同体学习环境是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学生对自己、对所学专业、对将来从事的行业有信心,会极大激发学习动力。通过把行业龙头企业引进校园,与学校共建集人才培养培训、企业真实生产、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教共同体,[3]使“学校像企业、教室像车间、课堂像工段、教师像师傅、学生像学徒、教案像图纸、作业像产品”,[4]从而建立起学生的身份自信、文化自信和能力自信,把持续学习的意识刻在学生心中,把主动学习的习惯融入学生行动中。

1.使学生成为知名企业学徒,引进企业标准,学生获得了身份自信。

产教共同体创设了真实的产业环境,通过订单班、学徒班、冠名班等方式,使学生在校即贴上企业标签,获得了企业人身份;把企业标准转化成课程,把生产方式融入教学过程,把企业绩效考核引进学生评价,使学生对标职业人标准,获得了职业人身份;学生在校期间就配备企业师傅,拥有企业学习平台账号,获得企业技能等级证书,参与企业技能大赛,参加企业实习,使学生更加了解工作,获得了工作人身份。企业人、职业人的身份和工作任务都会使学生获得自信,从而更加激发了学习的动力。

2.把优秀企业文化融入课堂,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学生获得了文化滋养。

行业龙头企业的进驻、企业师傅的引领和企业文化的融入,会全方位营造出文化育人的教育场,使学生浸润在优秀的企业文化中。产教共同体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学校的育人生态,在环境文化上体现出企业使命与核心价值观、职业人的行为准则、技术发展与业态的变化;在行为文化上按照企业的标准流程为人处事,策划企业冠名服务活动,对外服务时体现职业精神;在视觉文化上学生身着有企业标志的工服,使用企业专用的工具等。这些文化的浸润使学生获得了文化滋养,从而拥有愈发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3.将企业订单转化为学习项目,把学习成果转化成市场商品,强化了产品意识和服务,学生获得了能力自信。

产教共同体建立了“企业订单—教学项目—教学产品—市场商品”的联结,通过师生参与生产经营,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运营、产品输出同步。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完成真实的任务,经历真实的过程,获得真实的结果。把企业订单引进课堂转化为教学项目,把教学产品转化成商品推向市场,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客户,学习成果接受来自市场的检验,服务质量接受来自客户的评价,学生会获得极大的成就感,也获得了能力提升上的自信,会持续增强学习的驱动力。

(五)校企联合学习导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推动者、协调者和赋能者[5]

通過产教共同体办学模式,学生在学校即拥有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重指导。学校教师在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知识理论、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予指导,企业师傅在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实践技能、生产运营等方面会持续不断给学生加以指导。

在整个“三有课堂”教学策略体系建设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习内容和资源的组织者、协调者,学习兴趣和过程的促进者、推动者,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者、陪伴者,学习评价的引导者、激励者。教师既是教练,又是陪练,更是赋能的角色。学校只有树立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才能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李颖颖.通用技术课运用ARCS动机设计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2]崔玲玲.基于德国行动导向的高职实训课程“六步法”教学设计研究[J].河北农机,2019(4):50-52.

[3]郑艳秋,周林娥,贾光宏.产教共同体:内涵价值、问题困境与路径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9(35):6-9.

[4]付尚军.弘扬工匠精神 创新培养模式[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8(5):47-48.

[5]朱永新.未来学校[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95.

猜你喜欢

职业学校学习动机教学策略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及教学方法探讨
让管理更有效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疏与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