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历史深度学习探究

2020-11-17王振华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8期
关键词:教学探究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王振华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猛推进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深度学习已经进入我们的视野,必将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助手。推动课程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革命”,成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 教学探究

蕴含核心素养的历史深度学习,是指学生以理解为基础,学习新史事,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活动中,在新旧史事之间建立联系,并将已学的史事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高阶学习。学生的深度学习,需要教师的设计和引导。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指出,“深度教学不是简单地、无限地增加知识难度和知识量,而是要克服对知识的表层学习、表面学习和表演学习,克服对知识的简单占有和机械训练的局限性。教师要基于知识的内在结构,结合学生的现有认知结构,通过创设的有效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并导向学科素养的教学。”笔者以《新文化运动》为例,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创设多元情境,在分析、论证和反思中理解这场运动的历史背景、价值追求和深远影响,通过创设深度学习情境,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历史深度学习的第一大特征是蕴含“情境性”。历史学习情境是一种渗透情感与价值观,以历史资料和学习方法为基础,促进学生学习、思考、体悟和人文素养发展的、优化了的学习环境。历史学习情境具有一定的时空架构,要求学生将所要学习的史事置于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人教版教材是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表述的,学生有了整体的表象认识,但是无法揭示这场运动兴起时中国社会的复杂局势和近代中国社会探索道路中的不足和迟滞,学生也不能将其置于东西方文化碰撞和交流的长时空下分析。因此,笔者尝试以《新青年》杂志为主线展示材料:杂志的发行量、主编、阅读群体等从微观方面深入了解运动的兴起。

【情境呈现】

材料一:《青年杂志》(法文刊名“La Jeunesse”)初期,并未引起社会注意,“销售甚少,连赠送交换在内。期印一千份。”—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

材料二:人教版第72页《新青年》插图下方的文字说明:1917年《新青年》单期发行量有一万六千多份。读者称它为青年界的“良师益友”。

材料三:《青杂志年》创刊时陈独秀为主编,到第六卷时实行轮流主编制。该卷各期的主编是,第1期为陈独秀,第2期为钱玄同,第3期为高一涵,第4期为胡适,第5期为李大钊,第6期为沈尹默。

【驱动问题】

1.杂志的编辑、发行量的变化受到什么因素影响?反映了当时的哪些因素影响了运动的爆发?

2.杂志的阅读群体主要是哪些?说明了什么?

通过情景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考,然后以史料为依托让学生在史料阅读和教材解释中深度探寻这场运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动态发展的时空背景下认识运动的爆发,既将运动的爆发置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和民族危机加深、国内外的事件交织的短时段时空下进行分析,也将新文化运动置于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国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中国知识分子前仆后继探索中国道路的长时段历史时空下来认识。

二、借助批判性进行史料实证

历史深度学习的第二大特征是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审辩式思维包括质疑、洞察、分析和评估等过程,它的基本要素是起疑、论题和论证。借助审辩式思维,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历史叙述中发现漏洞,抵制毫无证据的历史解释。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在叙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时,主要围绕“四反对四提倡”展开,教学中仅仅让学生了解民主、科学、新道德、旧道德的含义只是浅层学习。为此,笔者尝试引入与教材不同的观点,设置冲突,引发疑问,让学生课前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组成探究性学习小组,查阅网络资料和教师提供的论文或者专著摘录,理解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容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情境呈现】

1.民主与科学是运动的核心吗?

材料一:自1915年9月问世,至1926年7月终刊,《新青年》总计发表各类文章1529篇……其中专门讨论民主的文章,只有陈独秀的《实行民治的基础》、屈维它的《自民主主义之社会主义》和罗素的《民主与革命》等3篇。(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

【驱动问题】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结论?你是否同意?如果不同意,你会从哪些角度假没,论证?论证中会寻找哪些资料?最先想到阅读什么史料?

2.打倒孔家店?

关于“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1979年,在一次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小型座谈会上,彭明先生指出:他和一些学者查阅《新青年》等报刊和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吴虞等代表人物的论著,都未发现有“打倒孔家店”的记载。(叶君明《是“打倒孔家店”还是“打孔家店”?》,《历史教学》2014年第9期)

【驱动问题】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矛头指向孔教和儒家思想?他们真的是要打倒孔子和否定传统文化吗?这样做又是追求什么呢?

【史料呈现】

材料一:汤武革命,……天下称道其仁。儒家用心,较汤武尤苦,而诛残贼、救百姓之绩,为汤武所不逮,……墨翟、庄周不明此义,竟以乱党之名词诬孔门师弟,千载以后,遂无人敢道孔子革命之事。微言大义,湮没不彰。(易白沙《孔子平议》下篇,《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

材料二: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1917年2月)

通过认知冲突情境的创设提出探究性学习主题后,笔者鼓励和指导学生整理了不少史料,要求依据“围绕质疑主题、较强的证据价值、多则材料的互相参证”等要素进行相应的取舍,初步培养学生获取史料、鉴别史料价值的能力。历史学科的深度学习需要学生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去解决“历史中的问题”和现实中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三、通过反思性学习提升对历史的解释能力

历史深度学习的第三大特征是强调反思性学习。史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意义不可能自然浮现,这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教学支架和学生学习的“充分的深度反思”;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也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持续的关注和反思、生成。深度教学要让接触各种说法、解释和观点,让学生辨析、论证各种观点,在解释中形成自己的解释。

人教版教材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只是简单地叙述,这种宏观的叙述没有相应的史料和情境支撑,学生就会缺乏情境体验和对运动的深入反思、情感升华和理性认识,不能从这场思想革命运动中习得这场运动中的思想精华—理性的科学态度和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这不利于学生高层次的思辨学习和深度理解。因此,笔者尝试先让学生自己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史实阐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时代价值,接着笔者展示对新文化运动时期人物的认识和当下学者对新文化运动意义的阐释,在多种阐释中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思考新文化運动对我们的启示。

历史教学中,研究过去是为了分析现在,分析现在是为了观察未来。知识的学习需要与学生的现实状态建立起必然的联系,引起学生的共鸣、反思、感悟,形成用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过程中,深度学习、深度教学将会不断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探索高中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深度教学将是一线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尝试、实践、反思、总结。

参考文献:

[1] 朱文琪《指向深度学习的核心素养校本评价》,《历史教学》2017年第21期。

[2] 郭元祥《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与方向—兼论深度教学》,《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教学探究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
中职英语口语互动教学探究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