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课堂生成的思考
2020-11-17周亦龙
周亦龙
笔者从教近30年,《核舟记》教了6遍,不敢说烂熟于心,自觉在字、词、篇章、内容、结构等方面心中有数,指导学生绰绰有余,但前不久在教学《核舟记》时,没有深究学生提出的问题,错失利用课堂教育学生的良机,倍感遗憾。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梳理《核舟记》文意时,读到文末“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一句,有同学说:“‘简,书中注释为‘挑选,是不是就相当于‘捡?”我并未细想,便当堂表扬了那位同学,说他肯动脑筋。
谁知课后出现了这样一幕:“老师,我觉得文中的‘简应该同这个‘拣。”有同学拿着词典,用手指着其中的条目说,“因为‘捡没有‘挑选的意思”。面对学生的质证,我感到措手不及。和该同学一同仔细阅读了“捡”和“拣”的解释条目:“捡”是动词,拾取之意;“拣”是动词,挑选之意,也有“捡”的意思。结合书中注释,我明白了两字的差别,承认了“简=捡”的错误,肯定了该同学的意见,并在课堂上对我的错误进行了纠正。
对此次课堂生成,本人有以下思考。
首先教师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万无一失。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结合体,老师应该明白,一定的预设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但是如果光重视预设而轻视课堂生成,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应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要过于死板,要注重在课前预设的基础上通过激励、引导、提升,就某个问题产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产生思想碰撞,这也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从这一角度来看,若要课堂不枯燥,氛围良好,生成是语文教学中应该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从预设到生成的过程,就是师生发挥潜力、表现个性、愉悦心灵、提升素养、抒发诗意的心灵历程。
事实上,在课堂中往往是语文老师课前进行充分准备,比如在教学《核舟记》之前,我读过课文,记过注释,做过翻译,思考过文章的写作顺序,在心中刻画核舟上人物的情态,对课堂教学有着十足的把握。但在实际教学中,预设往往赶不上变化。我没有想过“简”的意思。所以,当我拿着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与学生对话时,学生会在我的思路之外冒出新的想法,跳出我先前设定的框架,令我措手不及。其实,当学生提出“简”的“同义字”时,这就是一种课堂生成,但因为我没有做好预设,又想到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就下意识地选择了简单解决问题,错过了最好的教学契机。所以,教师不要背负“万无一失”的包袱走进课堂,出现没有准备的问题,这是正常的,真实的,学生在课堂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火花,关键是教师怎样巧妙利用这突如其来的火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炬。
老师应该做好每一堂课都可能偏离预设的心理准备,能否把握机会现场生成,取决于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生成的课堂不像预设课堂那样按部就班,中间一定会出现一些小插曲,但只要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尊重学生的想法,就会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教师在面对课堂生成时要沉着应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当有同学提出“简”相当于“捡”时,我没有深入思考,确切地说,是不知道“拣”有“挑选”之意。因为表态草率,所以出现了错误。如果就课堂生成展开进一步探究,问一下为什么可以这样理解,或征求一下其他同学的意见,查查词典,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课堂生成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好时机。对于“简”的理解,课文下面虽然有“挑选”的注释,有学生觉得不好理解,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是值得鼓励的。说明学生在思考,而且是有语文味道的思考,这一思考引出了“捡”“拣”之别,“捡”仅指从地上把物品拿起来,而“拣”还有选择之意。联系课文,不难想象出王叔远在选桃核之初,面对一大堆桃核,俯下身子,一个一个仔细斟酌,慎重篩选,为惊世之作精心准备的画面。相信同学们也能体会到这一获取知识的美妙过程,既可以借此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动手实践的好习惯,又可以提升学生通过比较获取知识、加深理解的能力,还可以引导更多同学获得学习的方法。
比较思考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一次生动的实践。这一过程正像叶澜教授所说:“要从生命的高度用一种动态生成的观点去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成为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学生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都还给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汉语是世界上最美、最细腻的语言。
我问那位同学怎么想到要去查“拣”的意思。她说:我听到相当于“捡”时,觉得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就去查了词典。也就是说,课堂上只要留点时间让同学们探讨,精彩就会呈现。好的课堂生成可遇而不可求,我却错过了,十分遗憾。
另外,还要有发现课堂生成价值的敏感性。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灵感都是在不经意间产生的,课堂生成往往来自普通同学,来自我们忽略的地方。这就需要为师者有一颗捕捉课堂生成的心。放到实际教学课堂来说,就需要老师善于捕捉教学资源,因为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变化着的,同一堂课放到不同的班级,学生的反映也大不相同,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不同的情况和事件。这些变化或多或少地隐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语文老师要善于发现对课堂效果有较大帮助的内容,要根据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情况开展教学,从学生的想法或者见解出发,组织适合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活动,深入了解课堂内容。如果课堂生成内容与本节课无关,但可以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老师也可以因势利导,及时修改课堂内容,进行积极引导。这需要老师不断反思,找到课堂生成的规律,因为它的价值不可低估,需要老师加强学习,提升掌控课堂的能力,捕捉课堂生成的时机,为课堂添彩。
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情感与课堂氛围融为一体。在传统应试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这节课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师生共同交流,达成一致意见,充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后,我们要重视教学反思环节。教学反思是带动初中语文老师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进度,不断提升教学的质量,是一名老师重要的专业素养。因此,语文老师应当通过加强教学反思的方法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例如,在讲解《核舟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观看相关视频,通过多媒体视频使学生进入到情境之中,生动形象地展现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到许多课外知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师通过反思传统语文的教学,把对学生语文情怀的培养融入课堂之中,在观看完视频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教学反思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在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上,使语文教学更具实效性。
从这件事情中我明白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难题,或是老师自己忽略了一些知识是常见的现象。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知道答案时要大胆承认,但是有一些老师往往认为这是“丢脸”的事情,其实不然,与学生成为真正的朋友,才是教育最好的效果。而巧妙解决课堂生成就是最好的学习过程,是可以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我愿做一个和学生同成长的语文老师!
参考文献:
[1] 高瑞娟《析〈核舟记〉里的古代“工匠精神”》,《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第18期。
[2] 王丽婷《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