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探究性阅读缺失成因分析

2020-11-17张建武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14期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阅读习惯指导策略

摘要:高中生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阅读中探究能力有所欠缺。本文从数字时代的阅读特点、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的教学策略、课本学习的局限这几个方面分析了高中生探究性阅读缺失的原因。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阅读习惯;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7-0082

阅读探究能力是高中生所必须建立起来的能力之一,新课标中提出“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实际就是界定了高中生探究能力培养的方向,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高中生的探究能力并没有达到我们想象中的深度和广度,而高中课堂上的探究大多数时候都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学生所谓的探究也是在教师界定范畴内的探究,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和探索,即缺少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笔者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高中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缺失的原因做了分析。

一、数字化时代阅读的碎片化

随着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网络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技术手段,与之相关的阅读也进入了数字化阅读的时代,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让阅读成为了一种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的行为,不容否认数字化阅读给千千万万的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它使信息的获得变得轻而易举,但是数字化阅读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它使全文阅读和深度阅读被打破了,尤其是受大数据的影响,各种APP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读者的阅读喜好,这样读者面对的文本往往是片面的、碎片化和迎合大众口味的文章,使读者很难全面的、深入的了解一篇文章,也让读者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探究,这就成为目前学生在阅读探究能力培养上存在的巨大难题,学生的碎片化阅读使得学生的阅读缺少整体性,对文本的理解流于浅表化,很多学生即使有所悟,但因为受到太多无关信息的影响,探究的星火可能很快就熄灭了,所以這种碎片化阅读看似是开拓了学生的阅读面,但实际上却使学生阅读更加片面,在海量的杂乱信息面前迷失了自己,更不知探究为何物。

二、以自我为中心的阅读习惯

自我意识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结构,自我意识的发展会对学生的阅读习惯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学生在阅读中的探究活动。

由初中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追求独立,空前关注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心理需求,但由于其认知水平还没达到应有的水平,其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体现在阅读中就是展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阅读习惯,在书籍的选择上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而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籍基本上不涉及或者很少涉及,对别人推荐的书目如果缺少必要的引导,他们往往具有排斥性。学生在书籍的选择上往往具有猎奇性、娱乐化的特点,很多学生阅读都是为了消遣,而非为了学习和求知,这样的阅读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者以休闲娱乐为归宿,基本上用不着探究,更不用说通过这样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正值青春期的学生在性格上往往比较偏执,在对问题的理解上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片面性,所以他们在接收其他人的观点时往往具有利己性,符合自己想法的就认同,不符合自己想法的就反对,往往缺少对文本的理性解读,所以建立在自我意识上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盲从于自己的阅读心理,缺少探究的触发点。

三、教师在指导策略上的缺失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理应担当起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重任,可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重点大都放在知识的落实与巩固上而非探究能力的提升,这就造成学生探究性思维的缺失。以诗歌和散文为例,这类文本不论从语言上还是从意蕴上都具有很强的探究性,但是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于这样的文本教师或者是让学生背过就可以了,或者选择简单的讲一讲,缺少对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引导。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应对考试,教师在教学上采取的策略也多侧重于学生答题技巧的培养,而不是阅读深度的探究,这也就使得教师很难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很多教师对于如何探究还是非常模糊的,对于探究的策略也仅是一知半解,对于一些较为深层的探究很多教师也只是凭感觉而为之,但这种感觉不能作为教学策略传授给学生,因为学生需要掌握的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探究过程,而不仅是一种探究的结果,所以很多时候很多语文教师讲得云山雾罩,学生听得糊里糊涂,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这种情形之下自然很难得以提高。

四、以课本为本的阅读局限性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受篇幅、主题等因素的制约,在选文上存在很大的局限,其中很多选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往往会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文言文为例,在教学时间有限的前提下,为了突破文言文的难点,教师的教学很多时候都是围绕文言文展开,但是又因为其难度较大,教师仅限于对文言基础知识讲解,而深层次的文本探究则很少涉及,这样学生往往是文言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但是却无法理解文言文本身的语言美和意蕴美,所以学生的探究就难以实现。同时,为了体现课本作为示范性文本的作用,在选文上往往会体现出多样性,这就造成了同样体裁和题材的文本在选择时的局限性,使得学生在同类文本的阅读范围上不够宽泛,无法对同性质的文本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而且对于很多高中生而言,因为受到学习时间的影响,他们的阅读往往只停留在课本这一亩三分地上,而课本中的选文,因为其阅读难度和选文新鲜度都相对陈旧,往往很难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往往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自然缺少探究的兴趣。此外,学生因为没有大量时间开展课外阅读,仅以课本作为学习的材料,并想借此来提高他们的阅读探究能力,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总之,尽管新课标提出了阅读深度和广度的要求,但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因为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阅读深度难以达到,学生的阅读广度难以拓展,探究性阅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阅读的意义自然就难以达成。

参考文献:

[1]周红.浅析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J].教育探索,2007(11):125-126.

作者简介:张建武,1981年6月,男,山东省潍坊市,汉族,大学本科,中教一级,语文教育。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255200)

猜你喜欢

探究性阅读阅读习惯指导策略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浅谈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研究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大学生思想行为偏误与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生记叙文习作课堂指导策略
小学习作复习“五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