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质量兴农研究综述

2020-11-17李铜山盛阳阳董立星仇一萌

创新科技 2020年8期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国内外研究综述

李铜山 盛阳阳 董立星 仇一萌

摘 要:国内外学者围绕质量兴农均已开展相关研究,也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内研究侧重于质量兴农的内涵、目标导向、意义、内在逻辑、模式、現实困境、实现路径和对策措施研究,国外研究侧重于相关基础理论、农业生产要素质量、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标准化研究。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推进质量兴农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但总的来看,现有研究在基础理论、宏观管理和实践操作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质量兴农;高质量农业;农产品质量;研究综述;国内外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20)8-71-13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0.08.009

推进质量兴农和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对于推进绿色兴农和实施绿色兴农战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以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几年来包括“中央一号文件”等在内的国家多个重要文件,已经多次提出和一再强调。而在推进质量兴农和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的过程中,了解国内外质量兴农研究状况,充分运用已有研究成果,就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查阅和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笔者得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大力发展高质量农业,推进质量兴农。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外学者虽然不一定都称之为质量兴农,但都在兴致勃勃地从事着质量兴农或相关问题的研究。本文试图对国内外质量兴农研究情况进行综述,找出已有的学术贡献,同时也发现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试图为质量兴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践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国内质量兴农研究动态综述

国内关于质量兴农的研究,要早于正式会议的精神和中央文件的出台。就国内关于质量兴农研究而言,查中国知网得知,国内最早提出“质量兴农”一词的学者是孟亚生。1998年6月,他在《中国市场》1998年6期发表了题为《质量兴农带来新机遇》[1]的文章。但由于当时国内还处于重产量轻质量阶段,之后的很多年,都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和响应。就正式会议精神和中央文件出台而言,我国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坚持质量兴农”,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了“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等精神,这既是首次明确提出“质量兴农”概念,也是首次明确提出“实施质量兴农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必须坚持质量兴农”。尤其是2019年2月国家制定并实施了《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更是催化了国内学者研究质量兴农问题的兴趣,对质量兴农重视性地开展规模化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归纳概括起来,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八个方面。

1.1 质量兴农内涵研究

“质量”一词是理解质量兴农的突破口。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表述质量兴农的内涵所在,对质量兴农的认识和侧重点存在明显不同。

从社会学视角看,质量兴农包括农村美丽、农民富裕、农业升级,如何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如何树立有影响力的品牌口碑以及如何健全多方位的质量监管是关键所在(袁继红,2018)[2],感官、营养和功能属性为主的内部质量属性和以产地、认证、品牌、信息可追溯为主的外部质量属性共同构成了农产品质量属性,农业科技创新、良好农业规范和市场推广形成了农产品质量价值(王二朋等,2020)[3]。

从经济学视角看,认为质量兴农的核心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农业效益高,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赵予新、孙红霞,2019)[4]。因此,农业质量不应单指农产品质量,还应包括农业供给体系、农业结构布局和农业产业发展的质量,生产出的农产品一方面要安全健康,另一方面要附加值高,能对接市场需求(晓军,2018)[5]。尤其是,农业发展质量要与当地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其他区域农业发展具有竞争力和互补性,不仅表现为高标准的农产品、高效益的农业产业,还表现为完备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高品质的市场竞争力和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蒋和平,2019)[6]。或者说,质量兴农的质量既包括农产品质量,又包括农业产业发展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质量兴农的前提和基础,农业产业兴旺是质量兴农的实现标志(罗富民,2019)[7]。

由此可见,国内学者目前关于质量兴农内涵的研究成果较多,不乏科学合理的认识,普遍认为质量是推进质量兴农的突破口,均强调了质量主体的多元性、质量覆盖范围的全面性、质量监管的严格性,但还没有形成一个明晰且统一的概念界定,有待进一步加强理论内涵研究。

1.2 质量兴农目标导向研究

质量兴农战略的提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学者已经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等不同视角出发探讨了目标导向。

从管理学视角看,质量兴农应以农产品质量高、农业生产效率高、农业综合效益高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作为质量兴农的目标导向(杜国明、薛濡壕、卢汇川,2020)[8]。

从社会学视角看,一方面,推进质量兴农包含了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于康震,2019)[9],应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大局来谋划,紧紧围绕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来强化,紧紧围绕全面小康社会的硬任务来抓好;另一方面,推进质量兴农要以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为主攻方向,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农民日报评论员,2018)[10],以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作为推进质量兴农基本路径(魏百刚,2019)[11]。

从经济学视角看,推进质量兴农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韩长赋,2018)[12],要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具体包括突出观念转变、突出产业导向等,从而解决好当前重要问题和难题(宋建朝,2018)[13]。

从生态学视角看,推进质量兴农要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以严监管筑牢质量安全防线、以体系建设夯实质量兴农根基、以诚信理念构建质量安全生态、以品牌价值激发质量兴农活力(肖放,2019)[14]。

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关于质量兴农目标导向的研究视角较宽,研究内容较多,对于全面推进质量兴农具有重要启示和应用价值,但研究成果还缺少目标层次的明确划分,使之兼具系统化和具体化。日后的研究中应更加注重目标导向的明确性,细化每个视角,使文章更具层次感与系统性。

1.3 质量兴农意义研究

自质量兴农战略提出和实施以来,学者围绕质量兴农的意义相继展开研究,研究成果表明,质量兴农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比较笼统地讲,质量兴农是构成新时代农业改革和发展大战略的两个辩证统一的方面,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农业的战略转变措施(夏英、丁声俊,2018)[15];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陶怀颖,2018)[16];是有效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必然要求(农民日报评论员,2018)[10]。

比较具体地讲,质量兴农不仅为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种植结构指明方向,也为乡村振兴增添发展活力(张红杰,2019)[17],而且有利于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更多更好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为实现全面小康提供有力保障(宋建朝,2018)[13]。为了缓解农业资源环境压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都必须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韩长赋,2018)[12]。因为我国要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必须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方针(王二朋等,2020)[3]。走质量兴农道路才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从而最终实现农业强国的长远之计(李国祥,2018)[18],有助于区域内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破解“三农”发展问题的很好探索(何彦,2020)[19]。

由此可见,国内学者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背景,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质量兴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更全面的视角分析了质量兴农的意义所在,丰富了质量兴农的研究内容,对当前和今后有关推进质量兴農的研究来说都是一项有益的实践探索。

1.4 质量兴农内在逻辑研究

关于质量兴农的内在逻辑分析,国内学者主要透过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视角进行了论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农业高质量发展视角看,部分学者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大势所趋(韩长赋,2018)[12]。而广义的质量兴农包含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狭义的质量兴农主要指农业高质量发展(王晨璐,2019)[20],这样的发展初衷与质量兴农的内涵意蕴不谋而合,更加深刻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改善民生福祉为核心的发展目的,能有效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农业层面现存问题(夏英、丁声俊,2018)[15]。

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看,部分学者认为农业质量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涵盖农业供给体系、结构布局、产业发展等质量,而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跨越发展的最新体现(农民日报评论员,2018)[10]。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其仍面临着发展质量效益不高、有效供给不足等多处短板弱项(钟钰,2018)[21],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市场需求结构优质化转变和生产要素约束全面增强,诱导农业产业结构和居民消费需求转换升级。而走质量兴农之路可以满足城镇化时期居民对消费结构的升级需求,是有效推动产业兴旺的必然选择(罗富民,2019)[7]。

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质量兴农内在逻辑的研究思路清晰,尤其是对于如何厘清质量兴农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以及城镇化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已经开展了初步研究,为开展质量兴农内在逻辑的实质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1.5 质量兴农模式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质量兴农典型模式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种:“农垦”模式、种养共生模式和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农垦”模式是中国特色农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化生产、产品认证、质量追溯等质量管理制度日臻健全,在农产品质量控制方面经验丰富、成效显著(何静,2019)[22]。

种养共生模式则是以水田稻为基础,引入水产动物形成互利共生的良性循环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对稻渔产品的食品安全和经济效益以及稻田的土地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也是对传统农业模式的升级改造(赵成瑜,2018)[23]。

以田园综合体为代表的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是实施质量兴农、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田园综合体依托质量兴农可发展成农业产业区、生活居住区、文化景观区和休闲聚集区,从产品质量、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和田园声誉四个方面体现高质量(何彦,2020)[19]。

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质量兴农模式的研究成果有限,全国性应用推广的说服力不高,难以满足现阶段不同地域、不同类别产业间发展的要求,亟待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和针对性的实践调研。

1.6 质量兴农现实困境研究

当前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和显著成效,但其也面临着农业自身、政府监管、市场体制、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现实困境。

就农业自身而言,农业作为固本产业,农业粗放式经营是“谷贱伤农”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受制于发展历史和传统观念的原因,我国农业生产模式单调、农业比较效益低(杜国明、薛濡壕、卢汇川,2020)[8]、产业化经营规模小、农民整体素质不高、质量监管不强(薛红,2018)[24]、低端农产品过剩、中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业“小而散”的问题普遍存在(李春顶,2019)[25],传统的经营体制难以满足当下消费者对中高端农产品和生态安全农产品与日俱增的需求,当务之急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优质、个性化、特色农产品供应(潘建成,2018)[26]。

就政府监管而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基层监管能力手段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不强、新型新职业农民队伍素质总体偏低、农产品品牌杂而不亮(肖放,2019;赵予新、孙红霞,2019)[4][14]、国内农业标准陈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足(高楠,2018)[27]、农村职业教育薄弱(张祺午,2019)[28]、农产品价格下跌、生产者经营非理性和市场调节滞后性致使农产品相对过剩(晓军,2018)[5],这些都是导致农民“丰产不丰收”的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是农资生产经营单位规模小、实力弱、数量多,农资监管队伍建设仍相对滞后(韩长赋,2018)[29]。

就市场体制而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线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对标我国质量兴农战略要求,目前市场诚信缺失,“蒜你狠”“逗你玩”“姜你军”“瘦肉精”等案例均反映了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和不成熟(夏英、丁声俊,2018)[15],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农资事件频发,市场失灵导致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预期目标不对等以及小农经济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与交易费用问题层出不穷(郑风田,2019)[30],应该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激发农产品市场活力,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

就生态环境而言,当前质量兴农面临农业面源污染嚴重,农业生产工厂化、化学化对其带来重大隐患(郑风田,2019)[30],种植业禁限用农药残留超标、产地环境中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超标、养殖业非法添加等问题依然存在(于康震,2019;宋建朝,2019)[9][13],不仅对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构成威胁,也使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面临严重挑战。

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质量兴农现实困境的研究内容丰富,研究视角多元,尤其是基于农业产业固有特征,从农业发展历史、制度、市场、政府、环境等多重视角对质量兴农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全面分析,为推进质量兴农更好更快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路径奠定基础。

1.7 质量兴农实现路径研究

鉴于质量兴农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推进质量兴农的实现路径。

从推进质量兴农要以人民为中心的视角看,一方面,实施质量兴农战略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要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宋建朝,2018)[13],推动农业产业转换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转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新期待,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连接和融通教育与农业、教育与农村、教育与农民的枢纽作用(张祺午,2019)[28],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推广力度,强化农业科技在质量兴农战略中的支撑作用。

从推进质量兴农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视角看,一方面,提质和增效是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的核心要义,旨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供给质量的同时,还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综合效益(宋洪远,2018)[31],通过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魏百刚,2019)[11],利用科技兴农、产业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文化兴农五大举措有效解决面临的障碍(赵予新、孙红霞,2019)[4],走规模化和集约化之路,推动农业一体化建设;另一方面,在建立完善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基础上,创新性地建立质量市场价值实现机制,制定完善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和奖惩规则,形成激励相容、多方共赢的政策体系(陶怀颖,2018)[16],夯实生产能力基础,聚焦农业绿色发展,打造农业特色品牌(陈国有,2019)[32]。

从推进质量兴农要提升农村治理效能视角看,一方面,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必须要在加强农村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上下功夫,治理的根本途径就是更新观念,健全和创新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夏英、丁声俊,2018)[15],在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思想观念、方式方法、政策措施、资源配套、绩效评价等顶层设计都要随之调整(农民日报评论员,2018)[10];另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在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改变农业增长方式、完善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减少农业投入品的过量使用等方面下功夫(杜国明、薛濡壕、卢汇川,2020)[8],要辩证看待质量、数量、速度、效益的关系,逐步把管理重心从围绕问题进行“现象管理”转移到对产业发展的“价值管理”上来(李春顶,2019)[25],引导农业产业健康和有序地发展。

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质量兴农实现路径的研究内容较多,但对于如何创新性地推动质量兴农,只是提出了一些原则和规范,还比较宏观、比较笼统,还不够具体、准确、清晰,因此在质量兴农的路径选择方面还存在不小的研究空间。

1.8 推进质量兴农对策措施研究

在农业农村新发展阶段实施质量兴农战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发展理念,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增产与提质、政府与市场等多对辩证关系,从生产绿色化、产品优质化、产业特色化和业态新型化等方面着手(朱红根,2018)[33],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已有文献关于推进质量兴农举措的研究中,学者的主要观点聚焦在观念转变、政策支持、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

从观念转变视角看,一方面,推进质量兴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观念必须从数量优先转向质量第一,抓住“质量”这一核心要义,强化行政管理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等不同主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水平,增强农产品全产业链经营管理“质量优先”意识;另一方面,推进质量兴农要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与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潘建成,2018)[26],以科技创新引领质量兴农(钟钰,2019)[21],加快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的研发,要在农产品质量保障、效率提升、效益递增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完善优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公共设施,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提升农业产业资本。

从政策支持视角看,一方面,政策支持要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强化规划引领和顶层设计,鼓励各类农产品经营主体、分散化的小农组织参加职业教育,造就万千职业农民,培养乡村工匠式人才(郑风田,2019)[30],培育创新创业动能及新产业新业态,多种渠道推进带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曾衍德,2019)[34],助力质量兴农;另一方面,政策支持要从增产导向转向竞争力导向,要注重“调结构、优生态、优机制、强化品牌引领、强化主体培育、强化科技支撑”的“一调二优三强化”发展策略(张玉香,2018)[35],加大农业品牌建设力度,塑造公共资源、产地文化、内外品质、外在形象有机结合的特色产品(王红梅,2019)[36],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化、服务化转型。

从完善体制机制视角看,一方面,创新管理方式,工作方法要从行政推动向注重市场引领转变,考核方式要从考核总量向质量转变(韩长赋,2018)[29],在农业生产布局、生产经营、科技创新、质量保障、产品营销等方面下功夫(杜国明、薛濡壕、卢汇川,2020)[8],聚焦产业链的全过程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于康震,2019)[9],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奖励补偿制度(罗富民,2019)[7];另一方面,畅通监管壁垒,各地应推行产地准出制度,从农业生产源头抓起,在始端做到产管检并举(高楠,2018)[27],杜绝问题产品进入市场,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赵予新、孙红霞,2019)[4],打击仿冒农产品品牌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多措并举守护“舌尖安全”。

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推进质量兴农对策措施的研究内容更丰富,在深刻把握质量兴农内涵意蕴的前提下,围绕生产者、管理者、经营者等视角提出了综合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可行性措施,相对而言已经有了较好的构思和设想,可为高效推动质量兴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总结来讲,国内学者对质量兴农的相关研究,成果数量逐年增多,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少成果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或重大的启迪作用。但总体而言,还存在质量兴农理论研究深度不够、实证分析研究不足、可借鉴的模式较少等缺憾。尤其是对质量兴农的科学内涵阐释、发展现状、实证考量、提升方略及国外发展经验的借鉴研究明显不足。与此同时除国家层面外,各地也没有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辖区的质量兴农发展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质量兴农战略目标的实现。

2 国外质量兴农研究动态综述

国外学者一般不直接采用“质量兴农”表述,而是主要围绕“农业生产要素质量、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标准化”来开展调查研究的,其宗旨和内涵是基本相一致的,使用的词汇主要包括:“Soil Quality(土壤质量)”“Agricultural Technology(农业技术)”“Farmers Quality(农民素质)”“Agri-Food safety(农产品质量安全)”“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农业标准化)”等。归纳概括起来,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苏联经济学家卡马耶夫(1983)在《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一书中将“经济增长的实质”定义为:“物质生产资源变化过程的总和,以及由此增加了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并最早提出经济增长质量的概念,即“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和消费品的消费效果的增长”,认为经济增长的评价标准应该要保障经济增长的资源耗费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平衡[37]。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奈(1988)通过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提出“突进”与“和谐”是相对的,强调经济应在平衡和协调中发展,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而达到增长目的[38]。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研究最初是从微观的产品质量开始,后来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定义。世界银行经济学家Vinod Thomas(2001)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发展速度的补充,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内容,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应该从关注物质、人力、自然三种资本利用,關注机会分配问题,关注社会治理框架入手,并提出数量与质量之间有一种双向联系[39]。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代表人物Barro(2002)认为经济增长质量与社会、政治和法律等方面的内容紧密相关,提出评价维度包括健康、生育能力、收入分配、政治制度、犯罪和宗教等方面[40]。美国经济学家Philippe&Peter(2006)基于熊彼特的经济增长理论创新提出了经济增长质量理论工具的政策实践包括市场竞争与准入、教育和政府宏观调控[41]。

由此可见,国外学者的理论分析为质量兴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意义,但应注意国情不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不同,应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研究精华,理清经济增长质量理论的宏观分析与微观基础的关系,不能偏离微观质量的思路,不能脱离实际问题的解决。

2.2 农业生产要素质量研究

生产要素是农业发展的源泉,不仅需要土地和再生产性物质资料,还需要依靠农民的质量获得经济上的增长(舒尔茨,1964)[42]。因此,研究质量兴农就需要考虑农业生产要素质量的重要性。而把土壤肥力作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马克思,1867)[43]。相关研究,则主要是围绕土壤质量的内涵、评价、影响因素等三个方面展开的。

就土壤质量的定义与意义来讲,认为土壤质量是维持地球生物圈的重要因素,可从生产力、可持续性、环境质量以及对人类营养的影响等方面来定义(Smith J et al,1993)[44]。Paul W&Mausel(1971)最早从农业生产角度定义土壤质量,即“在高级管理条件下土壤产生玉米、大豆和小麦的能力”[45]。尝试定义土壤质量应首先从“质量”的定义出发,关注土壤容量在当前和将来如何有效运作,土壤质量是指土壤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维持生物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和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Doran J W et al,1994)[46]。Johan Bouma等(2017)认为土壤质量的内涵是一种为生态系统服务的内在能力[47]。Bünemann等(2018)提出土壤质量的概念多是从两个角度定义的,一是强调土壤本身固有的属性,一是强调人类管理的效果,并认为土壤质量是农业经济优势发挥的保障,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48]。土壤质量对于保障粮食生产和粮食供应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土壤质量下降将大大降低粮食生产潜力,不利于实现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Duraisamy et al,2020;Beretta-Blanco et al,2019)[49-50]。Dazzi等(2019)通过分析Pedotechniques(一种土壤技术)在大规模农业中的应用,提出提高土壤质量不仅可以提高土壤生产力和农作物品质,从而获得可观的经济回报,还能发挥减轻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人类健康和改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凸显经济价值[51]。

就土壤质量评价来讲,认为构建土壤质量指标和评价土壤功能的发挥程度,对于提高农田土壤质量、实现农业用地可持续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壤质量评价指标起初主要是评估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如土壤pH、电导率、养分容量、水分传导率和有机碳,这些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土壤质量指标可以整合成一个综合指标(Arshad&Coen,1992;Arshad&Martin,2002)[52-53],而后扩展到生物学性质方面,其中应用较多的是微生物指标,如生物含量、土壤酶活性等。土壤酶活性是有用的生物土壤质量指标,因为它们与其他土壤指标变量相比操作简便、易于测量且对土壤耕作结构更为敏感(Adetunji,Lewu et al,2017)[54]。在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上,运用较多的是针对物理、化学和生物分析指标应用多元统计方法来开展评估,但侧重点与目标可能不相同,同时近年来视觉评估土壤质量方法(VSA)得到了新的应用,成为土壤管理的简单工具(Bünemann et al,2018)[48]。

就土壤质量的影响因素来讲,认为农田管理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会对土壤质量产生重要影响。Zhanguo等(2018)基于欧洲和中国的13个案例站点收集的30个农田的长期实验数据对比有机物是否添加、免耕与传统耕作、轮作与单作以及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四种配对农业管理实践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得出添加有机肥、免耕与有机农业会明显提高土壤SOM含量和稳定性,轮作对土壤SOM含量和作物产量有积极影响,但对土壤pH值和稳定性几乎没有影响[55]。Scotti等(2016)提出集约化耕作制度下施加农副产品衍生出的有机堆肥会有效改善土壤质量[56]。Nabiollahi K等(2018)基于土壤质量指数(SOIs)和土壤流失率评估坡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的影响,并绘出土壤质量指数图,结果显示坡度越高,土壤流失率越高,土壤质量等级越低,并提出针对坡度大的土地可以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如可持续的耕作方式、减少放牧等)来恢复土壤质量[57]。

而土壤质量的好坏、优劣和高低,又受技术要素和农民素质的直接影响。

技术要素在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外学者围绕农业技术与农业发展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Mwangi&Kariuki(2015)提出农业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粮食作物生产力,对于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进一步研究了影响农业技术采用的主要因素[58]。Magruder J(2018)发现持续的技术创新是导致高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1961年,美国的农业生产率比撒哈拉以南非洲高273%;到2014年,美国的农业生产率比非洲则高473%[59]。Ogundari&Bolarinwa(2018)使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评估了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生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尤其是高产作物品种技术创新与改进的影响[60]。Mwalupaso G(2019)研究发现采用可持续农业技术有助于增强农业发展活力,以撒哈拉以南非洲水稻种植为例,采用新技术能将生产效率提高17%,农业废弃物减少4.8%,明显提高农业的可持续生产力[61]。

许多国外学者也从农民角度研究农民素质提高与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等的关系,探讨农民素质提高的意义与途径。舒尔茨(1990)提出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农民的知识与技术水平,有助于提高农业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62]。Paltasingh&Goyari(2018)以印度水稻种植为例,使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发现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存在门槛效应,教育水平不仅影响着现代水稻品种的采用,还影响生产效率,从而印证了舒尔茨假说[63]。Mariyono J(2019)使用产品可能性边界模型研究农民培训对多种作物生产的影响,分析得出农民因接受培训带来的知识技术创新能夠同时提高印度尼西亚爪哇省大豆和玉米的生产率[64]。

由此可见,国外学者关于农业生产要素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把握质量兴农的内涵与推进方向提供了启发与思考,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但是国外学者对于农业生产要素质量多是以特定要素为研究视角,还不够系统全面,有待进一步挖掘深度。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

Utpon Sinllair是早期食品安全研究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1906年在其著作《The Jungle》中,通过对芝加哥牲畜饲养场的调查,批判了肉类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提出了保障食品安全的机制和渠道,对社会关注食品安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外学者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经济理论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等方面。

就相关经济理论研究来讲,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从生产、加工、储存到销售的整个供给链,而供给链的交易费用的大小和契约关系的完全程度影响着供给主体提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基于交易费用经济学、不完全契约论和信息非对称等角度,国外学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开展了较多研究。其中,Holleran E等(1999)探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的交易成本和个人激励的关系,提出自愿保障质量会产生个人激励,提升公司竞争力[65]。Hudson D(2001)从整个供应链的契约协作关系入手,深入分析企业对产品质量高低的选择[66]。Caswell(1992)将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分为不对称不完全信息和对称不完全信息[67],进一步Caswell(1998)认为食品质量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合适的信息制度,从而解决食品信息不对称问题[68]。Yoo C W(2015)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可以解释为信息不对称下的委托代理问题,由交易双方缺乏目标一致性所造成的[69]。

就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来讲,认为农用化学品、主体行为和意识、农业机械动力是主要影响因素。Carvalho(2017)提出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严重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未来粮食生产的方向应该是产品质量更高、污染物更少,因此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70]。Liu&Niyongira(2017)基于对南京和北京的1 015位消费者的调查,研究主体行为和意识对食品安全质量的影响[71]。Hernandez-Aguilera等(2018)提出质量是可持续农业价值链的驱动力,并以咖啡中为例,探讨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成果对咖啡质量的影响[72]。Hrytsaienko H等(2019)提出农业机械动力对农产品供应质量有重要影响,要建立一种对农业技术服务发展进行可持续投资的机制[73]。

就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来讲,认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立与完善被广泛认为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Bosona&Gebresenbet(2013)对2000年至2013年间发表的约74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认为有效的食品追溯系统是粮食和农业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从不同角度提出改善措施[74]。Farooq U等(2016)提出了一种基于RFID和传感器技术的ePedigree(电子谱系)可追溯系统,对农产品进行实时监控,从而确保消费者健康[75]。AlfIian G等(2017)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来收集和运输存储期间的温度和湿度改进了电子谱系可追溯系统,从而更好地保证了农产品新鲜度[76]。

由此可见,国外学者立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对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是现有文献多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展开定性与静态分析,定量及动态分析方面的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完善研究层次。

2.4 农业标准化研究

国外农业标准化主要包括注重生态环境的标准化,注重农业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严格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规范食品控制体系等。面对全球农产品体系的复杂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多样化,农业标准已越来越多地被视为获得贸易竞争优势的主要工具,其在食品安全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Hatanaka M et al,2015)[77]。Anna A(2018)使用具有固定影响的重力模型分析GAP认证对欧盟15国进口的蔬菜及水果影响,发现获得GAP认证对贸易边际效应改善有积极影响[78]。Olubiyi E等(2019)研究发现农产品质量标准对尼日利亚出口农产品有着积极影响,实施质量标准促进其开发优质农产品,从而提高出口欧盟市场的竞争力[79]。Dietz T等(2019)以咖啡种植为例研究发现农业可持续性标准的实践与标准制定的严格性、农产品价格水平、农民绩效以及标准与实践的低脱钩水平显著相关,并进一步建议应提高农民的规则意识和财务能力来推动农业标准化实施[80]。

由此可见,国外学者对农业实践中农业标准化的建立与完善,能有效改善本国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推进质量兴农可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国际农业标准,建立健全中国农业标准体系。

总结来讲,国外学者关于农业生产要素质量、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标准化的研究成果丰富,且有些研究角度已较为细化、成熟。例如,土壤质量的管理、农产品质量追溯、农业标准体系建立等,对于推进质量兴农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但也要看到,国外学者的研究内容只涉及质量兴农内涵的一部分,系统性和深度还较为缺乏。

3 国内外质量兴农研究动态述评

综上所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均有较好的进展,取得了许多有创见的成果,研究贡献主要表现在:都分析了农业发展质量和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都围绕农业发展质量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研究命题,都认可农产品质量安全是质量兴农工作的底线和落脚点。但国外关于质量兴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外研究早于国内,主要是针对基础理论、农业生产要素质量、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标准化等内容展开,虽然较明显地具有“偏”“细”“碎”等特征,但研究内容似乎有点偏颇,即没有直接紧扣质量兴农的内涵进行,都是“小打小闹”;国内研究虽然晚于国外,但研究内容直接而丰富,主要是针对质量兴农的内涵、质量兴农的目标导向、质量兴农的意义、质量兴农的内在逻辑、质量兴农的模式、质量兴农的现实困境、质量兴农的实现路径、质量兴农的对策措施等内容展开,显然具有“正”“全”“实”等特征。之所以出现较大的差别,这也许是由于国内外在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发展质量界定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如果再进一步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笔者发现国内外关于质量兴农的研究,在系统化、深度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缺憾,归纳出来,尚须在以下三个方面继续深化。

3.1 尚须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的系统整合

虽然对质量兴农的基础理论探讨林林总总,但学者对质量兴农的理论内涵、内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尚待继续深化和系统整合。

从理论内涵方面来看,学者对质量兴农的研究刚刚起步,质量兴农尚缺乏权威的定义,还未形成一个明确而统一的内涵。或者说,关于质量兴农的内涵研究,无论是从整体来看,还是从微观基础来看,其代表性显然是不够的。“质量兴农”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意思是否相同或相近,还没有学者进行辨析比较和深入探讨。对于《国家质量兴农发展规划(2018—2022年)》提出的质量兴农基本路径——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等“四化”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学者进行具体阐述。“质量”与“数量”作为对立统一的两方面,界限如何把握,还没有学者进行细致研究。同时,关于质量兴农理论层面的研究还没有系统展开,比如说,下一步应该深入思考质量兴农涉及的基础理论有哪些,如何对质量兴农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理论指导,如何将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等有机结合起来,都应该结合新时代背景构建系统的理论逻辑框架,具体包括基础理论分析、概念界定和多层面内涵等方面的研究,并不断充实和完善等。

从内在机理方面来看,目前学术界对质量兴农的意义、现实困境和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研究较透彻,但在内在逻辑、发展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较肤浅,且现有研究较为零散,没有深入分析质量兴农的内在逻辑、影响因素和推进动力机制,对于准确把握质量兴农不同阶段的特点与规律是明显不够的。比如说,下一步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质量兴农在不同阶段的核心与关键点是什么,其對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建立的影响机制是什么,其与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联系纽带是什么,如何把握质量兴农的宏观架构与微观基础,如何从纵向和横向层面认知质量兴农持续推进的形成条件,如何增强质量兴农的动力机制和支撑体系,如何构建质量兴农创新模式与创新路径等。

3.2 尚须进一步完善宏观管理的顶层设计

虽然2019年2月国家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但学者还没有来得及研究各省区市的具体规划和全国一盘棋的落实行动。

就各省区市的具体规划来讲,在国家质量兴农战略的政策引领下,各省区市出台的有关具体规划还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如何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和行业特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加强总体思路与具体规划的衔接工作,深入挖掘丰富的政策内涵。比如说,从各省区市到各乡镇,各级政府在质量兴农工作体系中的角色和关系如何厘清,如何分级设定具体目标;如何对不同的质量兴农模式展开针对性的调研,并进行优化布局和分类指导;如何从不同方面具体部署质量提升工作,突出重点任务,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产品的高质量发展。同时,针对不同地区的突出问题和关键制约,应该通过构建哪些路径,有力地改善并跟踪指导,确保规划落地达效,也有待深入分析。

就全国一盘棋的落实行动来讲,推进质量兴农的思想观念确立和政策制度设计有待强化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具体来看,当前与质量兴农有关的且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指导意见和总体规划还较少,缺少从宏观层面政策出台到微观层面实践摸索、从整体到局部、从当前落实到长远规划的有效衔接。比如说,优化全局的观念如何在质量兴农实践中体现,推进质量兴农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势互补和结构优化,如何立足全局设置中央到地方的体制机制框架,各层级质量兴农的中长期规划是什么,如何将不同阶段顺承起来,如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特征相照应、相吻合。同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在现实的政策设计和实践中,还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如何把握质量兴农顶层设计的要义和逻辑,坚持“全国一盘棋”战略思想,尤其要注意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有机联系,注意普遍和特殊的联系,注意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将广泛的社会民意充分吸收到顶层设计规划中来,增强顶层设计的实践化,在行动中统筹兼顾,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完善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提高整体效能。

3.3 尚须进一步丰富实践操作的实证分析

推进质量兴农不仅需要思想理论指导,还需要立足现实发展研究质量提升的经验,研究质量兴农发展趋势和实践规范。对于这方面,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还较为薄弱,还未能从实证分析和典型范例总结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从实证分析看,相关研究少而浅,显得不系统、不全面。目前已有的文献都较为集中在定性研究层面,定量研究明显不足,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或统计模型与数据相结合,既包括运用宏观统计数据实证分析,又包括采用微观数据实证分析,在评价质量兴农绩效,测算影响因素作用,探究发展动力机制,比较不同地区质量兴农的差异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空白,进而实证研究的成果转化数量较低,缺少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如何建立与完善质量兴农的实证分析框架,如何基于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推动质量兴农的高效实践,如何基于不同视角(如区域视角、产业视角和经营主体视角)分析质量兴农发展现状及趋势,如何深入具体分析质量兴农要素,如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中的农业投入(包括有形和无形)效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关联效应等,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同时,质量兴农实证分析可能会用到的具体测算方法,如DEA、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等,都离不开指标体系构建,进而需要深入探讨如何创新设计多维度指标体系,包括构建针对性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影响因素测算指标体系等。

从典型范例总结看,相关研究归纳不够和不到位,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总结不足。现有文献对质量兴农的典型范例分析较少,对典型范例的剖析深度不够,总结的经验教训还不具备推广性,同时典型带动工作开展明显不足,未能有效发挥典型范例的引领示范作用和沉痛教训的警示作用。下一步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打造质量兴农示范典型,高效开展典型带动工作;如何以典型范例为抓手,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和有效方法,构建连点成线、以线促面的带动方式,尤其要注意过程中对比参照、循序渐进、逐步推广;如何从示范学习中推出从不断借鉴、模仿到改进、创新的机制,进而探索建立质量兴农的创新模式与创新路径等。

参考文献:

[1] 孟亚生.质量兴农带来新机遇[J].中国市场,1998,12(6):3-5.

[2] 袁继红.乡村振兴要围绕质量兴农做文章[J].甘肃农业,2018,24(23):1.

[3] 王二朋,李舒,耿献辉,等.质量兴农之路:含义、形势与政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0,6(4):7-13.

[4] 赵予新,孙红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质量兴農的路径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9,12(2):44-47.

[5] 晓军.论质量兴农[J].新农业,2018,24(16):11-12.

[6] 蒋和平,杨东群.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就与未来发展思路和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40(5):711-720.

[7] 罗富民.乡村振兴战略中质量兴农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困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2(6):1-8.

[8] 杜国明,薛濡壕,卢汇川.质量兴农的目标导向及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0,12(1):15-24.

[9] 于康震.我国质量兴农推进方向及策略[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9,6(2):3-7.

[10] 农民日报评论员.论质量兴农[N].农民日报,2018-01-16(001).

[11] 魏百刚.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  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J].吉林农业,2019,12(12):20-21.

[12] 韩长赋.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J].甘肃农业,2018,24(05):6-10.

[13] 宋建朝.立足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  全面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N].农民日报,2018-02-05(006).

[14] 肖放.完善标准严格监管以更有力的举措推进质量兴农[J].吉林农业,2019,12(10):18-19.

[15] 夏英,丁声俊.论新时代质量兴农绿色发展[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12(9):5-13,53.

[16] 陶怀颖.建立激励共赢的质量兴农支持政策体系[N].农民日报,2018-02-05(007).

[17] 张红杰.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转变的历史脉络、内在机理和发展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9,12(8):91-96.

[18] 李国祥:走好质量兴农之路[J].新农业,2018,24(16):13-14.

[19] 何彦.质量兴农战略背景下的田园综合体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7):1-3,148.

[20] 王晨璐.济源市推进质量兴农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9.

[21] 钟钰.依靠科技引领质量兴农[N].经济日报,2018-04-02(009).

[22] 何静.以农垦“质量兴农”经验示范带动乡村农业经济发展[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23-25.

[23] 赵成瑜.种养共生是质量兴农的有益探索[J].湖南农业,2018,12(9):26.

[24] 薛红.补短板,加速实现质量兴农[J].基层农技推广,2018,12(7):113-114.

[25] 李春顶.以价值管理点亮质量兴农之路[J].人民论坛,2019(34):48-50.

[26] 潘建成.“质量兴农”促农民增收[N].经济日报,2018-02-12(011).

[27] 高楠.浅谈鞍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和质量兴农的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12(7):69,73.

[28] 张祺午.农村职业教育如何下好服务质量兴农这盘棋[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6):1.

[29] 韩长赋.扎实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 以更有力举措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N].农民日报,2018-04-16(001).

[30] 郑风田.我国质量兴农的关键点[J].民主与科学,2019,12(4):16-18.

[31] 宋洪远.质量兴农要把握两个关键词[N].经济日报,2018-02-08(014).

[32] 陈国有.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几大途径[J].农家参谋,2019,12(12):7.

[33] 朱红根.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J].群众,2018,24(5):45-46.

[34] 曾衍德.促进农业全产业链融合  助力质量兴农[J].吉林农业,2019,12(8):18-19.

[35] 张玉香.坚持质量兴农 绿色兴农 品牌强农  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甘肃农业,2018,24(6):52-53.

[36] 王红梅.发展品牌农业  助推质量兴农[J].河北农业,2019,6(1):51-53.

[37] B·D·卡马耶夫.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M].陈华山,左东官,何剑,等,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19-35.

[38] 亚诺什·科尔奈.突进与和谐的增长[M].张晓光,潘佐红,靳平,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28-45.

[39] THOMAS V,WANG Y,FAN X.Measuring Education Inequality: Gini Coefficients of Education[J].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2001,1(100):43-50.

[40] BARRO R J.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J].Working Papers Central Bank of Chile,2002,5(2):17-36.

[41] PHILIPPE A,PETER H. Joseph Schumpeter Lecture Appropriate Growth Policy: A Unifying Framework[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6,4(2-3):269-314.

[42] 西奧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86-587.

[44] SMITH J, HALVORSON J J, PAPENDICK R I. Using Multiple-Variable Indicator Kriging for Evaluating Soil Quality[J]. Soil 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93,57(3):743-749.

[45] PAUL W, MAUSEL. Soil Quality in Illinois:An Example of a Soils Geography Resource Analysis[J].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71(23):127-136.

[46] DORAN J W, COLEMAN D C, BEZDICEK D F, et al. Defining for a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M].SSSA Special Publication,1994:3-7.

[47] BOUMA J, ITTERSUM M K V, STOORVOGEL J J, et al. Soil Capability: Exploring the Functional Potentials of Soils[M]. Global Soil Security.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7:27-44.

[48] B?NEMANN Else K, BONGIORNO G, ZHANGUO B, et al. Soil quality:A critical review[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18(120):105-125.

[49] DURAISAMY, TIWARY P, CHANDRAN P, et al. Soil Quality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M].Nutrient Dynamics for Sustainable Crop Production. 2020:41-66.

[50] BERETTA-BLANCO A, P?REZ O, CARRASCO-LETELIER L. Soil quality decrease over 13 year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J]. Nutrient Cycling Agroecosystems, 2019(114):45-55.

[51] DAZZI C, GALATI A, CRESCIMANNO M, et al. Pedotechnique applications in large-scale farming: Economic value, soil ecosystems services and soil security[J].Catena,2019,181:104072.

[52] ARSHAD M A,COEN G M. Characterization of soil quality: Physical and chemical criteria[J]. American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griculture, 1992, 7(1-2):25.

[53] ARSHAD M, MARTIN S. Identifying critical limits for soil quality indicators in agro-ecosystems[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02,88(2):153-160.

[54] ADETUNJI A T, LEWU F B, et al. The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β-glucosidase, phosphatase and urease as soil quality indicators: a review[J].Journal of Soil Science & Plant Nutrition, 2017,10(3):794-807.

[55] ZHANGUO B, THOMAS C, RUIPEREZ G M, et al.Effects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soil quality: A review of long-term experiments for Europe and China[J].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18, 265:1-7.

[56] SCOTTI R, PANE C, SPACCINI R, et al.On-farm compost:a useful tool to improve soil quality under intensive farming systems[J].Applied Soil Ecology,2016(107):13-23.

[57] NABIOLLAHI K, GOLMOHAMADI F, Taghizadeh-Mehrjardi R, et al.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slope gradient and land use change on soil quality degradation through digital mapping of soil quality indices and soil loss rate[J]. Geoderma,2018(318):16-28.

[58] MWANGI M, KARIUKI S. Factors determining adop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by smallholder farm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2015(5):208-217.

[59] MAGRUDER J R. An assessment of 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dop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Annual Review of Resource Economics,2018,10:299-316.

[60] OGUNDARI K,BOLARINWA O D.Impact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adoption: a meta-analysis[J].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18,62(2):217-236.

[61] MWALUPASO G E, KOROTOUMOU M,ESHETIE A M, et al.Recuperating dynamism in agriculture through adoption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 Implications for cleaner production[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9(232):639-647.

[62] 西奧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1-16.

[63] PALTASINGH K R, GOYARI P. Impact of farmer education on farm productivity under varying technologies: case of paddy growers in India[J]. Agricultural and Food Economics,2018,6(1):7.

[64] MARIYONO J.Farmer training to simultaneously increase productivity of soybean and rice in Indones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2019,68(6):1120-1140.

[65] HOLLERAN E, BREDAHL M E, ZAIBET L. Private incentives for adopting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assurance[J]. Food Policy,1999,24(6):669-683.

[66] HUDSON D. Using Experimental Economics to Gain Perspective on Producer Contracting Behaviour:Data Needs and Experimental Design[C].78th EAAE Seminar and NJF Seminar.2001(330):15-16.

[67] CASWELL J A.Toward a More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Food Label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2,74(2):460-468.

[68] CASWELL J A.Valuing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improved food safety and nutrition[J].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Resource Economics,1998, 42(4):409-424.

[69] YOO C W, PARAMESWARAN S, KISHORE R. Knowing about your food from the farm to the table: Using information systems that reduce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health risks in retail contexts[J].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15, 52(6): 692-709.

[70] CARVALHO, FERNANDO P.Pesticides, environment, and food safety[J].Food & Energy Security,2017,6(2):48-60.

[71] LIU A, NIYONGIRA R.Chinese consumers food purchasing behaviors and awareness of food safety[J].Food Control,2017(79):185-191.

[72] HERNANDEZ-AGUILERA J N, GOMEZ M I, RODEWALD A D, et al. Quality as a Driver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Value Chains: The Case of the Relationship Coffee Model[J]. Business Strategy & the Environment,2018,27(2):179-198.

[73] HRYTSAIENKO H, HRYTSAIENKO I, BONDAR A, et al. Mechanism for the Maintenance of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e[C].Modern Development Path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2019,29-40.

[74] BOSONA T, GEBRESENBET G.Food traceability as an integral part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food and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J].Food Control,2013,33(1):32-48.

[75] FAROOQ U,TAO W, ALFIAN G,et al.ePedigree traceability system for the agricultural food supply chain to ensure consumer health[J].Sustainability, 2016,8(9):839.

[76] ALFIIAN G,RHEE J, AHN H, et al. Integration of RFI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nd data mining in an e-pedigree food traceability system[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17(212):65-75.

[77] HATANAKA M,BAIN C,BUSCH L.Differentiated Standardization, Standardized Differentiation: The Complexity of the Global Agrifood System[J].Research in Rural Sociology & Development,2015,12:39-68.

[78] ANNA A. The trade effect of private standards[J].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2018,46(2):267-290.

[79] OLUBIYI E A, AKOLADE F, BELLO H O. EU Product Standards and Export Diversification in Nigeria and South Africa[J].2019,30(1):1-20.

[80] DIETZ T, GRABS J, CHONG A E. Mainstreamed voluntary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and their effectiveness: Evidence from the Honduran coffee sector[J].Regulation & Governance,2019,1-23.

Abstract: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carried out relevant researches on promoting agriculture by quality, and have also obtained relatively rich research results. The domestic researches focus on the connotation, goal orientation, significance, internal logic, model, realistic dilemma, realization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agriculture by quality. Foreign researches focus on studying related basic theories,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ctors,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important referential value for promoting agriculture by quality. However, in general, the existing research still has shortcomings in basic theory, macro management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which needs to be further deepened.

Key words: promoting agriculture by quality; high-quality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research review; at home and abroad

猜你喜欢

农产品质量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对我县农产品质量提升
国内外眼视光学对比研究
国内外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