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教材“边角料” 后期复习提实效
——以人民版教材为例

2020-11-17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2期
关键词:边角料导语教材

经过一轮复习对知识点的逐一梳理和对知识网络的初步构建,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进入二轮复习时,学生往往会迷失在茫茫题海中,或一味追求知识体系的再构建,忽略对教材的中观与宏观理解,造成视野狭窄和知识认知层次浅的问题。因此,二轮复习应回归教材,用好教材的“边角料”。尽管教材与试题有某种程度的分离,但其依然是学生历史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

所谓教材的“边角料”,主要指除教材正文外的其他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其往往难以引起师生注意。具体而言,其包括教材前言、目录、专题导语、专题学习建议、各类图表资源等,其在教材体系中主要起辅助作用。为更好地加强高三复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本文主要论述前三种内容。

一、关注教材前言,提供视野站位

教材前言几乎是被学生忽略与遗忘的板块,它虽显笼统,但不乏价值。它在宏观的角度向学生展示教材的核心内容,并指出学习本册教材后要达到的知识、能力、价值观要求,对学习者的学习起指导作用。例如,人民版必修三的前言部分,站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视角,给学生呈现了本册教材的主要知识,并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串联知识间的逻辑关系,阐明了人类精神文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以及人类精神文明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还明确提出了学习本册教材后要达到的目标,如“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影响”等。

在高三二轮复习中,笔者往往以前言为材料,要求学生针对前言中的内容进行知识的对号入座,以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高度。例如,在谈到“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融合,共同发展”这一话题时,笔者要求学生从储备知识中找出具体的事例予以说明。学生一般会从近代以来中西方文明的接触、交流等方面找出如下史实:儒家思想传至欧洲,被部分启蒙思想家吸收;民主、自由、平等等启蒙思想传至中国,被维新派、革命派吸纳;马克思主义被先进知识分子接受,用以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笔者的上述做法初衷有三:一是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水平,检测一轮复习效果,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知识缺陷;二是帮助学生变换角度,整合既有知识,结牢知识网;三是从宏观上、理论上帮助学生认清微观知识点与宏观历史结论间的细微关系。同时,全国卷部分试题与教材前言内容关联度较高,其对解题也有一定的宏观指导作用。

例1.(2019·全国卷Ⅲ·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本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前言中对异质文明交流的描述——在延续本身的传统,呈示多元化和多样性特点的同时,推动着全人类文化的共同进步。佛教传入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本土化色彩日趋明显,使佛教文化本身呈现出多样性,丰富了中国原有的精神文化。

二、运用教材目录,强化知识结构

在长期的高三教学中,笔者发现,即使经过长期的一轮复习,学生的知识结构仍然薄弱,虽然有教材自身编排体例不足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复习过程中的“去教材化”,即教师对教材复习的弱化。为解决此问题,笔者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厘清各专题间的关联,找到连接点

人民版必修二目录中,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与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看似各自独立,缺少关联,但实际上,自然经济和长期的“重农抑商”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连接两个专题的桥梁。又如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需要以工业革命后的工业文明扩散作为连接节点。学生在寻找专题间连接点的过程中,可以构建起历史的内在延续结构。

(二)依托教材目录,逐级巩固知识

目录是一个宽泛的提纲,教师可利用它让学生回忆知识,逐级形成知识网。例如,笔者要求学生在不翻阅教材的前提下,通过“拆解”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的目录,逐级列出对应史实。具体要求为:第一,列出章节标题下的重大历史事件,第二,解构具体史事,第三,找到事件间的因果逻辑关联。这种带有一定层次性的要求与做法,其实质是用简易思维导图的形式,确立基本知识框架,熟悉教材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三)对比目录,拓展思维

通过对比目录,可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延伸培养。例如,笔者曾展示人民版必修三目录与人教版必修三目录,要求学生找出其编排差异,并分析两种编排方式的依据。通过对比可以得出,人民版是以时空为坐标,采用先中国史,后世界史的排序展开;而人教版则是以时序为纬,依据其主题类别,以思想、科技、文学艺术分别展开。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明确,同一史实以不同视角整理可以划入不同的序列中。

三、重视专题导语,领悟中观历史

教材前言与目录呈现的是宏观历史叙述,专题导语则从中观层面绘制了一个更易理解的历史图景和线索。其中,纵向的对比解读及阶段特征的归纳更是高考的关注点,颇受命题者的青睐。

例2.(2019·全国卷Ⅱ·35)

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本题以苏联1961年对10年后的经济计划预期与1970年经济重要指标完成情况的对比为材料,间接考查了后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经济发展特征。与此对应,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的导语中有如下表述:“斯大林逝世以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先后进行了一些局部的改革,但总体上收效甚微。”这段文字非常巧妙而隐晦地传递了后斯大林时代的改革并未解决苏联实际问题的信息,换言之,斯大林时代延续下来的经济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从中可以看出专题导语与高考真题的吻合处。

例3.(2019·全国卷Ⅲ·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本题表面上以新文化运动期间某个具体时间点为背景展开叙述,实际上包含了对新文化运动不同阶段的考查。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的导语对此进行了清晰表述:“1915年,陈独秀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封建思想,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五四运动后,先进的中国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了中国革命,并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段表述将新文化运动进行了阶段划分,并明确指出了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解题有很大帮助。

除以上两例外,在2019年高考试题中,全国卷Ⅰ第28,29题、全国卷Ⅱ第31题、全国卷Ⅲ第28,33,35题,均可从教材专题导语中找到不同程度的痕迹,可利用导语内容解答、解释这些试题。面对这种高考考情,笔者对专题导语采取了以下处理方法:

第一,通过呈现高考真题,使学生明白专题导语的“有用”性,即可以借助导语中对阶段特征的描述解答高考题。

第二,划分导语层次,厘清脉络,明确历史阶段线索与特征。例如,针对必修三专题七的导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古代、近代的科学技术进行对比分析,梳理、概括出二者的差异,以便应对科技史题目。

第三,参照三本必修教材,融合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在不同阶段的演变概况,概括通史体系下中观阶段的总特征。例如,针对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历史时段,可将必修教材中涉及的对应该时段的内容加以糅合,划分不同阶段,并概括出前工业化时期的如下特征:西方国家处于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具体为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并发展,世界市场初具雏形;资产阶级开始夺取政权,逐渐确立代议制;资产阶级先后反对教会与世俗王权,人的精神枷锁逐步打破,并多次掀起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浪潮。

综上,高三后期复习时间紧、任务重,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脱离教材,应以中观、宏观视角重新认识教材的“边角料”,指导学生回归教材,这对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拓宽思维均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边角料导语教材
“边角料”也应遵循食品安全标准
蔬菜边角料也能“变废为宝”
教材精读
食品“边角料”走俏 真的便宜又好吃吗
导语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阳光
如何写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