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里宣卷许维均演唱流派初探

2020-11-17

鸭绿江 2020年18期
关键词:河桥文化

刘 燕

江苏省苏州市同里镇是江南旅游名镇,该镇以桥多、古建筑多、历史名人多而著名。每年有来自美洲、欧洲、非洲、亚洲等世界各地的60 多万人在此旅游。是长三角地区有名的旅游名镇。是苏州市保护完整的古镇之一。

同里镇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距苏州市区18 公里,距吴江区政府所在地松陵6 公里,是一座美丽幽静的江南古镇。全镇总面积62.54 平方公里,人口3.35 万。

同里镇的九里湖、移定毕圩为新石器遗址,其出土的史前石器、陶器分别代表着“松泽文化”“良渚文化”。研究表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同里先民已在这块土地上耕作渔猎、生息繁衍了。

据《同里志》记载:“同里旧时称‘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为‘铜里’。在唐代,铜里一带尚属村市,镇在二十六都九里村。自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 年)吴越王钱镠划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后,同里先属吴江感化乡,后属范隅下乡。宋代,又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由此,同里一名,沿用至今。

同里镇地处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交界处,交通发达、水陆畅通,是江、浙、沪三地货物、贸易集散地。据清嘉庆《同里志》记载,同里在宋元间“民丰物阜,商贩骈集,百工之事咸兴,园池亭榭,声技歌舞,冠绝一时”。迨至明代,同里“地方五里,居民千余家,屋宇丛密,街道逶迤,市场沸腾,可方州郡”。由上可见,宋元明三朝,同里已是吴中巨镇。

至清代,同里“居民日增,市镇日扩”,原居于镇中、水面数亩的放生河,淤塞而成闹市,俗称“新填地”,镇区向东扩展。民国元年,同里称市,设市公所;民国18 年(公元1929 年),同里设区,辖四镇28 乡;民国23 年,同里仍为区,辖三镇11 乡,民国37 年,同里辖一镇2 乡。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为区属镇、县属镇。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乡、镇合并,实行镇管村新体制至今。

同里镇街巷逶迤,河道纵横,街缘水曲,路由桥通,家家临水,户户通舟,10多条河流把镇区分为15个小岛,40 多座建于各个年代的古桥又将分隔的土地连成一体。河岸高低错落,古桥若隐若现,绿柳迎风拂水,居民古朴淡然,一派“一水东西云窈窕,几家杨柳木芙蓉”的古镇风情。

同里历史上有八景、续八景和后四景共20 多处自然景点,以近郊湖光为景点的有“长山岚翠”“九里晴澜”“林皋春雨”“莲蒲香风”等;以镇上生活为景点的有“南市晓烟”“西津晚渡”“东溪望月”;以古代寺观建筑为景点的有“野寺昏钟”“洞真灵迹”“西贩夕照”等。除此之外,同里镇还有大量的明清建筑,据镇志记载,从1271 年至1911 年,该镇先后建成宅院38 处,寺观祠宇47 座,现镇上仍保留有三谢堂、承恩堂、侍御第等明代建筑,退思园、耕乐堂、庆善堂等十余处清代建筑。

桥多是同里的一大特色。镇上街河并行,桥路相接,东西走河,南北架桥,以河道为骨架依水成街,环水设市,傍水成园,把河、桥、街、路、宅、院巧妙地结在一起。镇区水面积占总面积的1/5,15 条河流全长55.14 公里,上面架着40 多座各个年代的古桥。

最古老的桥为思本桥。它建于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虽经风雨侵袭,至今仍岿然不动。桥名“思本”,乃取“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之意。

最小的桥数坐落在环翠山庄荷花池上的独步桥。此桥面不满五尺,宽不过三尺,两人相遇需侧身而过,单孔拱形,小巧玲珑,堪称一绝。

普安桥是反映同里人勤奋好学的桥。普安桥又称小东溪桥,初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 年),其西侧石壁上,刻有一幅引人入胜的对联,上联是“一泓月色含规影”,下联是“两岸书声接榜歌”。明净如练的溪江上,月光照在横卧河上的半月形古桥,两岸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三桥”是同里最有名的桥,三桥是指太平、吉利、长桥三座桥。三桥位于镇中心,成三足鼎立之势。走三桥是同里古老的民间风俗,老人生日要走,年轻人结婚要走,镇上居民平时也要走,讨个吉利,托个心愿。

除了桥之外,同里还有各式各样的河桥。所谓河桥,北方称水码头,南方称河埠头、河桥头。镇区河道总长五公里,平均不到十米就有一座河桥。河桥千姿百态,有凸出驳岸两面可使用的“外双落水”河桥,也有凹进驳岸的“内双落水”河桥,有“外单落水”河桥,也有“内单落水”河桥,另外还有“内双落水外淌水”河桥、“外双落水内淌水”河桥及不怕雨淋,不怕日晒的“屋内河桥”。

宣卷由唐代的“俗讲”、宋代的“变文”演变而来。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考证:“宣卷源发于佛教。”经过元、明两朝的演变,清初之后逐渐成为独立的民间说唱。同里镇境内在清初乾隆年间已有宣卷活动。此时期的同里主要有僧人、佛教徒和半耕半艺的宣卷艺人宣唱,宣唱内容多为劝人为善和因果报应的佛教内容。如:《目莲救母》《观音得道》《白衣观音得道》等,以宣卷调为基本唱腔,根据情节需要,在宣唱时加入佛曲如《拜佛调》》《拜观音》等,形成了早期的同里宣卷音乐。因其当时用木鱼及磬子伴奏被称为木鱼宣卷。

清中期,同里镇开始出现职业宣卷艺人,并组织宣卷班社,宣唱于同里及周边的村镇。现存于苏州戏曲博物馆的同里宝卷如《刘天王宝卷》(即《孟将得道卷》,清道光二年抄本)、《白龙宝卷》(清道光四年抄本)、《义妖宝卷》(即《白蛇传卷》,清道光二十八年抄本)、《梁祝化蝶宝卷》(清咸丰七年抄本)等皆为清中期脚本。由此可见,清中期,同里宣卷已十分活跃。到清末,光绪年间同里宣卷达到成熟。

许维均(1909—1991),祖籍吴江同里,生于苏州。是同里宣卷“书派宣卷”创始人。被称为宣卷王,是近现代同里宣卷的领军人物。许维均自幼喜爱文艺,童年时拜宣卷艺人陈良彬、王顺泉为师,学习木鱼宣卷。演唱技艺精益求精,后又拜苏州宣卷名家查桂生为师,演唱技艺与艺术视野更加提高。而立之年,搬家同里,主持“宣扬社”,并创立了“许家班”。演唱起“生、旦、净、丑”角色,官白用“中州韵”,说表用“苏白”,唱腔典雅、词句严守韵脚、平仄。在宣卷老调“弥陀调”基础上,创建宣卷演唱新调“韦陀调”。其一生演唱了一百多部宣卷书目。代表作有《贤良记》《红楼镜》《败子回头金不换》《林子文》《村姑救夫》《茶壶记》《张东郡买爷》。目前,许派传人是同里宣卷的主要力量。第一代传人:顾茂丰、顾计人、汪昌贤、袁宝庭、袁菊庭、吴卯生、许松宝、姚炳生、许雪英、许素贞、翁润身、孙奇宾。第二代传人:顾益文、高仲盈、顾益厘、闵士龙顾建明、赵华、石木官、肖燕、李明华、张蓉蓉、闵士龙、汪静莲、陆美英、仲云飞。第三代传人:袁云甫、计秋萍、吴根华、俞梅芳、左桂芳。在当下多元文化的语境下,许派宣卷的传承能有如此多的人数与弟子,在宣卷界是不多见的。在长三角地区民间说唱艺术各流派的传承方面其人数之多也是少有的。传承人数的众多说明许派宣卷的传承是具有活力的。说明许派宣卷的演唱是受江南地区吴方言听众的欢迎的。使人们看到了传统民间说唱具有的生命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楚的看到任何民间艺术的产生离不开其所在地具有的自然人文环境的孕育及影响。同里镇作为江南水乡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交通地处江浙沪水路枢纽,船运发达,信息通畅;亦工亦农的生产方式给普通百姓的家庭生活带来了富裕。民俗活动丰富,各种由家庭、镇村举行的民俗活动给宣卷演出提供了大量的演出机会。文化积淀丰厚,民国时期的江南文化名人,如柳亚子、陈去病等同里籍文化学者,长期居住在同里镇给同里的文化发展与兴旺进行了引领。同里宣卷的产生得益于以上同里镇所具有的自然人文环境。同里宣卷的许派艺术形成得益于同里宣卷具有的自然人文条件。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新时期地方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民间说唱作为各地区人民群众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其具有的地方文化的标示性越来越鲜明。在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正日趋走向世界的大趋势下,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精神支撑愈来愈凸显重要。同里宣卷中的许派宣卷作为江长三角地区传统说唱文化中的一朵小花,其所具有的传承状态是积极向上的。其传承队伍的弟子人数初具规模,老中青传承的梯队结构十分合理。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宣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宣卷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未来的宣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同里镇的文化发展增添了新的名片、树立了新的品牌。

猜你喜欢

河桥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抓实“三项规范” 保障家站规范运转——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洒河桥镇人大主席团创建“五星级”家站
谁远谁近?
东河桥村
平顶山市神马路湛河桥主桥方案设计
申江南路大治河桥总体设计方案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