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视阈中脱口秀节目研究
——以《吐槽大会》节目为例
2020-11-17李宜徽
◎李宜徽
一、网络自制脱口秀节目的流行
“脱口秀”是从英语词组Talk Show(口才展示)音意译过来的。脱口秀节目是西方常见的电视节目。指一种观众聚集在一起讨论主持人提出的话题的广播或电视节目。 一般脱口秀都有一列嘉宾席, 通常由有学问的或者对那档节目的特定问题有特殊经验的人组成。 近年来,以《奇葩说》《脱口秀大会》为代表的网络脱口秀节目在网络平台迅速崛起,成为一种新兴的节目形态。 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了媒介生态环境中原有流通渠道结构的基本概念、运行原理、商业模式等, 对媒介组织内部的主题架构及用户的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网络自制脱口节目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审美形式,传统电视脱口秀节目更多倾向于“众乐乐”以及轻松娱乐的节目内容,而网络自制脱口秀栏目则更倾向于“独乐乐”,以用户的观赏体验为出发点构建栏目的内容本身。同时,网络自制脱口秀节目运用的节目制作方法和传播方法, 从本质上也不同于传统电视节目的形态。因此,网络自制脱口秀节目应运而生。
二、《吐槽大会》节目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分析
于2017 年3 月首播的《吐槽大会》,由腾讯视频、上海笑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是一档喜剧脱口秀节目,以网络流行的吐槽文化为节目内核, 每期邀请一位有清晰个人标签的明星作为特别嘉宾(主咖),并由特别嘉宾邀请自己的圈内好友,以脱口秀的方式互相吐槽。《吐槽大会》从不避讳消极评论的态度吸引了广大受众, 而吐槽表达对传统语言规范的挑战、和对明星形象的解构、节目和受众的双向影响、更强的节目互动性、自嘲的精神蕴含了许多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中,碎片化、去中心化、消解权利语言和精英文化有助于人们认知真实的自我, 用一种批判思维审视自身的问题,又提倡对自我的嘲讽。而吐槽这一行为本身带有对自我和对他人的嘲弄精神, 用巧妙的语言组织和节目形式将观众的欢乐建立在对明星的形象解构上。 抛弃了传统以文化为中心的节目的宏大叙事, 以零碎的 “段子”为单位输出内容用。
在节目形式上,每一位嘉宾都要上台表演脱口秀,这种去中心化的形式使得原本一个或两个人的舞台变得更更加庞大,在节目容量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不同的嘉宾有不用的脱口秀风格,这使得节目质量也得到了提升。这种去中心化同时会使节目内容碎片化, 而现今网络传播的主要形式就是碎片化传播, 这样的碎片化使得节目在单一片段上的传播就能凸显节目文化。 、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使得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思考变得更加透彻,《吐槽大会》在对嘉宾吐槽时,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对嘉宾形象进行解构,将明星的热点话题作为“梗”进行吐槽,解构并不是对嘉宾形象的诋毁,而是通过乐趣无限的方式展现全新的嘉宾形象, 这种解构使得嘉宾形象更加立体更加真实。 在思想上《吐槽大会》向受众传达了一种更加多元的包容的人生态度, 而观众在欢乐中接受这种态度的同时也能够从根本上获得思想的解脱, 因为困扰人的不是事情,而是人对事情的看法。
1.多元的嘉宾阵容吸引了潜在的受众
嘉宾之间的年龄和知名度差距非常大, 上有观众熟知的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唐国强、王刚、张铁林,下到流量小鲜肉,中年观众青春偶像伊能静,脱口秀新秀李诞、池子,从嘉宾构成上就形成了强烈的冲突, 嘉宾构成不光在年龄和社会经历上有着吸引人的矛盾点,职业的跨度也非常大,这些嘉宾自带热点话题, 置身于或曾经置身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
2.标签化嘉宾明确受众
根据每一期不同的嘉宾会有不同的身份标签, 这个标签包含了嘉宾独具代表性特征的吐槽点, 与以往脱口秀节目上的明星形象不同,在节目中,嘉宾的缺点和丑闻成为嘉宾的标签也是共吐槽的“槽点”,在吐槽的过程中其实是对这种具有典型化标签的分析,这种分析的方式别具特色。
3.碎片化的内容符合当下的主流传播方式
在当今碎片化的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密度更高, 能够传达更准确的节目内容,准确针对节目的潜在受众。从节目的片段上看,节目的内容是以嘉宾讲段子的形式输出,每一个笑点是以一个“包袱”为单位。段子本身就是碎片化的信息,平均“19 秒一个笑点”。 也就是说《吐槽大会》平均19 秒就可以传达一个完整的笑点,而微博平台和短视频平台是《吐槽大会》传播的最适合的媒介,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配合嘉宾的“标签化”文字传播结合视频传播从更大的范围上吸引了潜在受众。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传播也是对节目的次传播,在抖音短视频话题搜索中搜索“吐槽大会”,话题参与次数截止2019 年3 月1 日3.1 亿次。
4.狂欢的语言营造爆笑的气氛
对于狂欢化理论来讲,依托狂欢节的平台,人们之间的对话交际语言形式丰富、风格多样,不存在正式交往中的语言标准。 吐槽文化作为节目的内核,其表达需要隐藏在“狂欢”的保护伞之下,吐槽在面对面交流的基础是在一定的气氛下才能够有效进行的。随着节目气氛的营造和烘托,使得节目被营造出了一种“节庆狂欢”的气氛,在这场“狂欢”中晚辈们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小情绪, 而长辈也往往是一笑了之。 当然表达想法的同时需要通过吐槽来转化语言内容。 这也体现了“吐槽”的狂欢特性。
《吐槽大会》能够获得如此大的热度,与其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是一味追求网络收视率,忽略节目内在价值的行为无可避免就会产生过度消费娱乐的现象, 从而导致节目的同质化和低俗化。 虽然可以通过语言组织使得尴尬的气氛被笑所消解, 但过分地狂欢则会破坏努力营造的狂欢气氛使得“场面失控”。因为其内容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无论经过怎样的语言修饰,有怎样的爆笑效果,都不为大众所接受。吐槽不光需要在“狂欢节”的基础上进行,还需要有相当的文本内容转换能力和幽默感。 吐槽作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代价相对网络环境较大,区分节目和现实社交的界限,能让我们更好地演绎自己的人生。
结语
吐槽是网络时代的一种新兴话语表达方式。本文以《吐槽大会》为案例分析吐槽的适度原则以及吐槽的利弊。通过吐槽文化的后现代表达辐射出《吐槽大会》的后现代特征,并反思吐槽文化对现实社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