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行业报转向服务型探究
——以中国水运传媒建设服务型媒体实践为例
2020-11-17◎施华
◎施 华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 行业报要开创新闻宣传工作新局面,有效提升行业宣传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 增强人民群众在行业中的获得感以及对行业的认同感,就必须打造服务型媒体,全力服务行业建设和发展。
一、转向服务型是推动行媒发展明智选择
这是一个服务的时代,新闻媒介也已跨越资源时代、产品时代,进入全新的融媒体服务时代。作为行业媒体应在融媒体大趋势下,急切推进服务型媒体建设,寻求行业媒体发展的更大空间。
因为,当前行业报正面临着一些问题的困扰: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上推进缓慢;新媒体运作、管理及盈利模式难以突破; 适应融媒体发展的人才十分贫乏;再如在新闻传播上,其引爆力不足,新闻冲击力小,难以在瞬间抓住读者好奇心;发酵力不足,新闻昙花一现,无法实现“滚雪球”式的积聚效应;推广力不足,传播渠道狭窄,难以提升新闻影响力;扩散力不足,社会读者主动传播少,难以形成社会影响力。 这些都倒逼着行业报发展转型:即以打造服务型行业主流媒体为目标, 推动媒体从追求速度和规模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 由各种宣传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融合宣传转变, 由依靠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迫切需要向行业服务型媒体迈进。
早前,中国水运传媒(即“一报一刊两网两微一端”等全媒体平台的统称)就强烈意识到建设服务型媒体的重要性,毫不犹豫,坚持不懈从内容型向服务型媒体转向,并在服务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服务水运行业进步、服务水运职工生活中,展现出具有本质特色的行业媒体服务,探索出中国水运传媒发展的独特之路。
如今, 中国水运传媒已把自身的媒体服务功能内化为用户和客户之中,并随着融媒体的不断迭代转型,不断拓宽服务边界,加推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功能,有力增强了中国水运传媒的传播影响力。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新闻服务多平台
中国水运传媒在信息传播中,强化用户服务意识,努力实现媒体信息传播一站式生产、全媒体发布、智能化分析和精准化服务,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 目前,中国水运网已从单一水运新闻扩大到时政、财经、社会、文化、娱乐、商务合作等多个领域,成为国研网、央视网、人民网等固定转载网站。 今后,还将建立融媒体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系统,连接用户、相关社会资源和服务机构,打造中国水运传媒用户与行业资源实时互动、 开放共享的服务媒体平台。
2.广告服务全领域
中国水运传媒在转型服务中,运用全新的服务理念,以创新服务推动市场化,以广告实效为根本出发点,寻求广告模式的创新突破,贴近客户服务。中国水运报社自成立中运传媒广告有限责任公司以来,经过多年来的运作,已建立了以产品广告、主题策划、培训会议、专版专题、文化手册、书刊编写、画册设计等为重点的多元化经营体系,市场信誉越来越好。 当前,中国水运传媒已经发展拥有5家文化公司。近年来,这些公司与许多海事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都有合作。在服务中使中国水运传媒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3.内容服务全方位
在转型服务中,我们媒体的成长依托行业进步,才会发展得更好。 因此, 推动和帮助行业成长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今后我们还将从“内容为王”转向“内容服务并重”,从“时效性”转向“实用性”,从“第一时间”转向“第一深度”,利用多媒体平台,形成水运资讯多渠道采集,多媒体编辑,多方式发布,提供多内容传播服务。 另外,运用云技术、二维码,融合报纸与网络媒体优势,将图像识别技术与报纸相结合,推出“云报纸”;推进现代传播形态创新,建立科学的内部采编机制,形成从稿件选取、内容制作、二维码及图像识别生成、版面审核付印等一整套工作流程,确保传播创新有序推进。
4.活动服务多样化
我们媒体拥有专业的大型活动策划、组织、实施能力及传播资源,可承办产品发布会、节日庆典活动,也可组织各种展览展示活动。 同时,配合新闻报道、专题宣传、现场直播, 为客户提供独具特色的服务活动。 如参与了船舶博览会、海事博览会、郑和下西洋纪念会、航海日大会、各种研讨会举办等;优秀船员评选,十大杰出青年评选,劳动之星评选,中国交通运输摄影作品展等。 如今,有些活动已由参与办变为由我办,形成了一批响亮的服务品牌。
此外,中国水运传媒还借助大型新闻采访报道活动,提升行业媒体服务能力。 如我们组织的 “建设长江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对话河长”、“专家论道”、“新说长江”等系列采访报道活动,大大提高了传媒影响力。
5.智库服务“高大上”
中国水运传媒具有智库服务的天然优势, 拥有较强地采编团队、 多年积累的资料库和内容分析撰写能力及广泛的行业资源等。这些年来,中国水运传媒提供的智库服务产品主要包括战略咨询、调查报告、研究课题以及举办各类主题论坛等。 比如《中国水运》杂志为交通运输行业开展多元化媒体服务,形成了知识服务为主的智库业务模式。杂志与中国知网、北大方正、维普资讯、龙源期刊网、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开展战略合作,出版规模由月刊、半月刊,扩展到旬刊,影响因子名列行业前茅,为业界提供了各种类型的智库与政策服务。
6.产业服务助解困
多年来, 报社记者深入全国各地为船民维权追回拖欠工资、工程款1.6亿多元;积极帮助民企解困,为民营船公司解决不公平排班等问题;报刊关注琼州海峡客滚运输、精心组织了《琼州海峡客滚船车客争夺战》的权威报道,对事件的处理及相关措施出台起到了推动作用, 被交通运输部领导称之为“贴近基层的媒体典范”,为建设“行业满意传媒”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打造“四全”媒体是行媒转型发展理想路径
“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是万物皆媒的新时代产物。 纵观当今媒体,全媒体时代已势不可挡,其信息无处不在,人人皆能接收,人人皆可传播,很大程度上为舆论宣传带来了发展方向性的挑战。因此,中国水运传媒在建设服务型媒体过程中,积极释放行业的主流价值,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行业的舆论制高点,全力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服务。
目前,中国水运传媒融合基本实现了“五个打通”:一是打通报纸和新媒体的指挥体系,“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模式形成,实现了“一报一网一端两刊三微”全媒体、融策划和动传播;二是打通专业限制,实现采编人员一人多能、全员转型,全面掌握摄、制、播,统一部署、统一策划、统一采访、统一播发;三是打通考核机制,强化了稿件“每月一星”“10万+”等要求,实现了从静态到动静结合的全媒体考核机制;四是打通发展通道,实行了首席记者、首席编辑、首席经营师动态聘任制度,打造了一批专家型、学者型骨干人才队伍;五是打通经营平台,推出了报刊会员收费、新媒体制作发布、舆情监测和网络运维等项目,科学探索了新媒体盈利模式。
当下,中国水运传媒已初步升级为“四全媒体”:从以日为传播周期的传统媒体,升级为全时间、全空间、全角度传播的全程媒体;以图文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平面媒体,升级为以图文、音频、视频、VR、H5、互动程序、大数据直接导入等多元综合表达形式的全息媒体; 以自我原创为主的单向传播媒体, 升级为统合机构媒体与自媒体内容生产的全员媒体;以单一的新闻内容生产者,升级为提供内容、信息、服务与社交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全效媒体。
同时,中国水运传媒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融合思维”,积极推进理念融合、技术融合和产品融合,初步构建了“报、网、端、微”汇聚一体的立体宣传平台。
1.优化内容产品,这是转向服务型媒体的根本所在。 中国水运传媒提供的不仅仅是一则新闻、 一篇消息、 一篇论文,而应该是一种思考、一种观念和一种方法。 我们建设服务型主流媒体,必须立足内容创新这个根本,通过着力提升速度,增强话语权;着力打造深度,增大影响力;着力提升亮度,增加关注度,把内容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发展优势。
2.拓展平台终端,这是转向服务型媒体的关键环节。 移动互联时代,传播无处不在,阵地无处不在。 随着智能手机等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移动设备获取新闻信息,媒体也越来越重视通过移动端发布新闻信息。因此,中国水运传媒借助移动媒体优势,大力推动新闻产品精准化生产、可视化呈现、智能化推送、互动化传播,赢得用户、赢得受众。
3.畅通体制机制,这是转向服务型媒体的基础支撑。 体制机制创新是难点,这个问题不解决,新型主流媒体就难以建成。中国水运传媒正稳妥推进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持续优化采编流程,健全完善考核机制。 同时,努力探索建立适应互联网生态的“编辑部+”新型采编架构,以互联网思维推动融合产品“项目制”运作。
4.提升人才队伍,这是转向服务型媒体的重要保障。 今天的新闻工作,不再是单一的采访写作,创意策划、数字加工、精准传播这些新技能也变得必要而重要。中国水运传媒正在完善岗位设置、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增加懂算法和大数据、掌握数字技能、熟悉产品运营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逐步构建与智能化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布局。
三、实施精准服务是行媒转型发展动力之源
随着传媒生态的不断变化, 如今媒体已不单单是传播新闻,而更多是服务平台。因此,行业传媒应担当起媒体“服务商”的角色,充分发挥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互动性强等优势,以内容建设为根本,着力为受众提供新闻传播精准服务,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扎根行业、服务行业。
就中国水运传媒而言,近年来,在打造服务型媒体中,积极承担起“行业服务商”“政府部门服务商”角色,根据用户不同需求,实施服务分众化,新闻产品个性化,量身定做、点对点推送,极力为用户提供特色新闻产品服务,产生了积极影响。 主要做法是:
1.面向行业“官方”提供舆情服务
近年来,中国水运传媒积极参与行业智慧政务建设,为我国交通运输部门提供全方位媒体服务, 探索出一套新的政务服务模式。如为交通运输等部门开发网站、手机客户端新媒体产品;推行“部门网站开发+微信公号开发+手机客户端开发+微博推广”四位一体的智慧政务服务;开发维护“交通政务”“水上公安”“航道通航”“海事安全”“船舶引航”“船闸通行”等多个政务微信公众号。
舆情服务是中国水运传媒的突出特色。 主要是对媒体积累的报道、图片等资源加以整合分析,为行业各大单位、各系统提供舆情监测服务。 中国水运传媒先后以 《内部参考》和《情况通报》等形式,多次向国务院、中央有关部委及交通运输部反映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引起了有关部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例如报社组织的“船员生存状况调查”系列报道,引起了行业广泛关注。 尤其是《海员健康遭遇“二重证”》专题报道,翔实披露了海员两次体检、两个证书领取的不便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部和国家质检总局高度重视,最后,两部委协商联合发文,准许国际航行船舶的中国船员只需体检一次即可领取两证。 此举为船员减负并赢得多方好评。
同时,注重做好舆情监督报告。例如《中国水运报》刊发的《看清楚:高息揽储骗局曝光,市民需睁大眼睛》,让读者进一步了解高息揽储陷阱;《“阶梯电价” 之惑》、《养老不能承受之轻》等民生服务报道,以“新闻故事化”形式讲述新闻事件,强化了媒体服务影响力。
中国水运传媒的舆情服务涉及题材广泛, 既关注国家大政方针、重大新闻事件,也重视行业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热点问题。 从服务对象来看,既涵盖国家公职人员,也关乎普通群众、船民生活、行业职工、老弱病残等群体。 当然,更重视为政府部门各类政务活动提供前期策划、现场组织、会场布置、融媒体传播等线上线下服务,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2.面向水运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中国水运传媒发挥自身属性和优势, 不仅为行业企业提供广告服务,还为行业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立体的综合解决方案。同时,在全媒体战略下提出“全域媒介服务”的经营理念,依托中国水运传媒多平台市场化特色,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媒体服务。
目前, 已为交通运输行业多家客户制作和播出多语种的广告片、宣传片、微纪录片、专题片,提供了具有特色的全方位媒体服务。 例如,在《中国水运报》开辟了互动版面和“船民问政”栏目,处理和解答船民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中国水运网展示行业各类形象视频专题, 还在报纸上不定期刊出航线、货源、船舶买卖交易等动态信息,为船民经营活动提供参考和帮助;与中石化、海事及部分企事业单位合作,在水运发达地区和运输船舶集中地区,通过水上服务区、加油站、船闸和政务大厅向船民免费发放报刊,给船民了解行业大事、政策信息、市场资讯等提供资讯服务。 这些既解决了船民遇到的难题,又及时宣传了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受到船民欢迎。
利用媒体发布、解读政策法规。 无论是水运企业、个体船户,还是行业管理部门,都密切关注国家和交通运输部门出台的有关政策、法规。 中国水运传媒都先发消息,并不惜版面全文公布、诠释解读。 近些年来,报社把过去在报刊上刊发过的一系列政策法规,重新收编整理,在中国水运网上全文公布, 有些重要的法规, 还在网站上设置专栏诠释报道;有的还邀请领导和专家对法规政策进行解读,为更多读者提供服务。
3.面向广大读者提供生活服务
媒体的最终用户是社会大众, 最大资产是拥有相当规模的、 高忠诚度的用户群。 中国水运传媒充分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搭建起大数据信息资源平台、智能生产传播平台和用户平台, 在实现信息智能匹配的基础上重建用户连接,为用户提供多种形式的生活服务,不断拓展媒体产业发展空间。
《中国水运报》还开办水上综合服务平台,这是中国水运传媒重要转型产品。 这个平台以报网端和微信平台为宣传渠道, 以线下的服务为地面支撑, 以线上移动平台为核心,整合线上线下的沟通和服务,致力于打造交通水运行业最大的生活综合服务平台。
这样的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很多, 可为水上船舶运输用户提供自助加油、代缴各类管理费、代收代发快递、优质商品供销等多种便民服务,打通水上运输船舶生活服务“最后一公里”。
近些年来,《中国水运报》不断向服务型媒体战略转型,深知报纸不能再做“新闻纸”,要做“功能纸”“服务纸”。 因此,中国水运传媒推出了系列服务活动,为行业提供有关、有用、有趣的服务内容;举办了“船民议事厅”“读者问政”“网民诊所”等活动,创建了网上“船民服务中心”,为船民提供多元化服务。
另外,结合行业需求和船民需要,提供与行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有偿服务, 如在报网开办 “船舶交易”“船货交易”“船舶配套”“人才市场”等专栏,汇总了服务平台的相关信息与网站链接, 成为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和吸引客户投放广告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