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媒体的社会责任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2020-11-17吴蔚芸

新闻前哨 2020年6期
关键词:灾难医护人员受众

◎吴蔚芸

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媒体该如何去报道,如何承担起社会守望者的责任? 在新冠肺炎报道过程中也出现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保持高度新闻敏感,做社会的“瞭望哨”

在突发性事件发生过程媒体必须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对于突发性事件要有敏锐的嗅觉,抓住一些零星的线索去判断新闻价值, 并且在第一时间发声, 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否则错过了发声机会,失掉舆论高地,不仅会让政府陷入信任危机,还会引发群体极化事件,导致社会动荡。

媒体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时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要善于辨别和分析消息来源以及真假,从万千信息中挖掘那些有价值的、对人民有用的信息加以报道。这样才能起到“瞭望”以及预警的作用。

二、联合专业平台,发挥“教育者”角色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 新闻报道不仅要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帮助大家获得环境认知,更要对普通大众进行科普与专业知识教育,让大家充分了解事件本身,从而减少由于认知不平衡带来的恐慌。 大众会因为身边复杂的环境引发恐慌, 会因为专业壁垒或者知识水平限制等情况而盲目相信谣言, 这个时候具有权威性的媒体报道就充当着教育者的角色。

在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中,受众、事件本身、传播环境都呈现更复杂多变的趋势。 媒体的报道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既要解释宏观的疫情发展状况,也要落到普通的民众生活问题中, 还要根据当前受众的接受习惯将内容可视化呈现,这是有些难以兼顾。这个时候联合一些更加专业的平台,不仅针对当前受众的需求,也可以就当前的事件进行更加专业的解读,减少媒体的失误,增强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避免过度煽情,做灾难叙事的“关怀者”

此次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波及全国各地区, 感染人数高达八万余人,死亡人数高达三千余人。尤其是湖北武汉成为重灾区,各地的医护人员和救灾物资都驰援武汉的同时,全国各大媒体也都派出记者对疫区进行采访和报道。 除了主流媒体,还有商业媒体平台、自媒体等都加入这场事件的报道中。 不少媒体为了迎合受众,获得更多点击率,一味的对疫情中的事件进行“故事化”报道,不断挖掘事件中的“看点”,从而导致了过度宣传和煽情的问题。

在此次疫情期间对于医护人员的报道都是具有正面性的,许多报道中对于医护人员的采访,都以真实的细节和朴实的话语打动受众。 但是有些报道为了突出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刻意制造煽情效果:《流产10天后,武汉“90后”护士重回一线》、《援鄂女护士放下植物人丈夫毅然奔赴一线》、《怀孕9个月仍坚守在战“疫”一线》。 这些报道突出医护人员在疫情面前做出的个人牺牲, 体现出舍小家为大家的“人生大义”与“英雄主义”。 虽然医护人员有责任救死扶伤,但是他们同时也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在报道中应该体现出的对人的关怀,要突出的是人(医护人员)的价值与尊严,而不是一味的讴歌付出与奉献。此类煽情的叙事方式不仅不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反而会损害媒介的公信力,扭曲社会价值观,导致社会舆论激化。

无论是身处灾难中的患者、 冒着风险救人的医生还是灾区的普通民众,他们都是媒体的报道对象,同时他们都身处于巨大的、不可知的灾难中,心理和身体都十分脆弱。 所以报道时必须秉承高度的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完善报道方式,展现出对疫区人民、救灾支援者的关怀。

首先,媒体应该正视灾难,客观平衡地报道,拒绝煽情报道。 其次,在报道过程中要更注重报道伦理,尊重女性和弱势群体。媒体自身、政府、受众三管齐下,致力于突发事件传播中关于女性报道的伦理建设, 共同打造一个公信传播的舆论环境。 最后,从平民视角出发,巧妙运用受众心理上的接近性,灵活运用不同的报道手段,深入挖掘人物的闪光点,激发民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利用媒体资源,成为灾难叙事的“援助者”

当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在全国蔓延的时候, 医院出现超负荷运转的问题,许多患者得不到有效救治,甚至是一些弱势群体无法获得关注。 这时候我们的媒体就该发挥自身作用,帮助弱势群体发声,成立线上援助平台,对于那些暂时得不到收治的群众给予更多关注。

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媒体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技术,媒体边界也逐渐变得模糊,各种社交媒体、新闻聚合平台的出现, 它们具有强大的聚拢用户的能力和内容分发能力,掌握着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和充足用户资源。 我们需要利用这些媒介技术和资源,在疫情期间搭建援助平台,发挥媒体的力量与作用,做灾难叙事中的“援助者”,真正成为社会公器。

五、坚持真实公开,做基层治理的“治理者”

疫情报道要随着疫情的发展特点,深入基层群众中。由于正值春节,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拜年、聚会等的习俗都是要及时制止的。 但是有很多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难以理解这些做法, 所以只有通过更加深入的报道和宣传才能唤起人们的防疫意识。不仅如此,在各地封村、封路的情况下,物流不通,各地群众的生活物资如何调度和保障。 此时,我们媒体不仅仅是报道者,更是“治理者”。在作为政府的喉舌和桥梁的同时,要帮助政府引导群众的行为,减少感染,保障群众的正常生活,此时就要充分发挥县级融媒体的作用。

县级融媒体可以通过融媒体矩阵,报道已感染者所在社区或者村镇,以此提醒该区域内的群众注意防范。 县级融媒体不仅能将当前区域内的防疫政策进行上传下达,更能结合本地情况提供针对性服务, 例如生活物资的采购、其他疾病就医等。 例如黄冈市团风县地区的县级融媒体疫情期间,公众号“团风之声”除了每日公布当地的感染人数与感染者街道,还报道坚守岗位的“抗疫先锋”,以及各大超市的菜价,为当地人民解答疫情期间的各种问题,并组织志愿者为各个小区和街道采购等。 这种报道深入基层,获得当地居民的认可,以“报道+服务”的形式发挥好媒体的“治理”职能。

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面对基层群众,媒体不仅仅是报道者,更是参与其中的“治理者”。由于此次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殊性、突发性,基层群众在各地隔离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各种群体极化事件,尤其是乡镇地区的舆论环境复杂,社会治理难度大。所以媒体要结合当前疫情特点深入基层,做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猜你喜欢

灾难医护人员受众
雷击灾难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灾难不是“假想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