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报道中,传统媒体面对自媒体的挑战与机遇
2020-11-17张竞恒
◎张竞恒 王 楚
近年来,随着“Vlog”等平民化短视频表达方式的兴起,影像工作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体和影视公司的专属。 在一部相机、一台电脑就能完成一部短片的当下,自媒体已经成为视频行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个冬天,疫情汹涌袭来,在武汉最困难的日子里,有一批自媒体视频工作者在不分昼夜地奋战着。 他们或是第一时间纪录下武汉封城后的样子; 或是将镜头对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 或是将普通网友拍摄到的视频素材进行整合,制作出催人泪下的混剪短片......
他们的作品在网上获得了大量的点击和好评, 自媒体视频迎来了一次爆发性的崛起, 同时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一、抢占时间优势 展现大量细节
1月23日,武汉封城。 武汉人能不能买到菜、交通工具是否能正常出行、医院的真实状态等细节性问题,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武汉本地自媒体在第一时间拍摄了视频素材, 纪录下武汉最真实的状态。 他们将视频剪辑成Vlog 或是短片,在网上发布,向外界传递出武汉封城后的模样。
1月24日,在武汉封城24小时后,微博博主@ 林晨同学Hearing 发布了第一部 “武汉封城日记”。 这部短片展现了彼时武汉大量的细节,包括汉街关闭后的情景、人们在超市购物的真实状态、武汉民众对新冠病毒的看法等…….
截至4月9日,@ 林晨同学Hearing 所发布的第一部“武汉封城日记”, 已经获得了14余万次的转发、4万多条留言,点击量超3千万,成为了现象级的作品。
摄影师组织“8KRAW”也分多路拍摄了武汉长江大桥、汉街、江城大道等地段的空城画面,并进行了统一的冷色调处理。
空无一人的汉街、雨水下的光谷广场、波涛拍岸的长江水、带着“全套装备”骑着自行车的大妈、迎面而来的救护车……上述两部短片中那些具有冲击力的镜头, 被后来的各类抗疫视频引用,深刻地印在了网友的脑海里。
随着时间的深入,很多自媒体工作者找准自己的定位,纪录下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普通市民的“抗疫故事”。 没有过多的情绪渲染, 这些短纪录片就是平实地讲述了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讲他们的牵挂、他们的欢笑与泪水、他们的生离死别......这些令无数网友泪奔的画面,同样也成为这座城市的珍贵素材。
二、内容本身贴近平民化语态 将普通人生活赋予“电影感”
近两年,“抖音”、“快手” 等APP 为短视频带来了冲击与创新,无数人将自己的所见拍摄上传到这些平台上,让这些平台成为一个巨大的素材库。
从春节开始, 部分自媒体已经开始整合网友拍摄的视频,混剪成MV 或是短片。 2月2日,微博博主@ 孔维w 整合网友自己拍摄的视频与部分电视台的新闻视频, 制作了一部短片。短片的前半段用新裤子乐队的歌曲《我们最好的时光就是现在》为背景音乐,反映全国人民在疫情期间的各种生活状态,后半段则选用了棱镜的歌曲《总有一天你会出现在我身边》,展现各行各业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动人场面。
短片从选曲到整体制作风格,都与传统媒体有所不同。那些摇摇晃晃的镜头与新裤子乐队的摇滚风格, 产生了一种奇妙的“魔幻感”和“粗旷感”。 这种“粗旷感”来自于网友“第一人称”的视角,更贴近于人眼的视觉感官。 而摇滚、民谣、流行等配乐风格,则更能适应微博这样受众偏年轻化的新媒体平台。
有些制作者甚至不太使用背景音乐, 仅仅靠同期声和相对精细的剪辑,就能让原本粗糙的素材具有“纪录电影”的质感。
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制作的《手机里的武汉新年》就是如此,他们在“快手”APP 中找到了112条短视频,用时间线将这些素材有逻辑地串联起来。 短片没有使用过多的背景音乐、配音、字幕去对真实的生活状态做太多干预,而是通过手机拍摄的第一视角、同期声,去强化“真实感”。
这种“真实感”仿佛让观众跟随112位拍摄者回到了新年时风暴眼中的武汉,跟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
受众和发声者的双重身份, 让自媒体更能敏锐地捕捉到网友喜爱的风格,以及能打动他们的元素。这让他们的视频更有温度,直达观众的内心。
三、传统媒体的改变
近年来,随着“Vlog”的兴起,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的视频制作方向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这次抗疫报道中,以央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同样显现出大量优秀的“Vlog”和短纪录片。
类似于电视节目“制播分离”的模式,有些传统媒体开始与自媒体、影视工作室合作,由自媒体或影视工作室进行拍摄和视频制作, 传统媒体利用自己的平台优势进行推广传播。
例如在火神山医院建设等周期较长的重要事件上,影像纪录的工作由“8KRaw”去完成,最后在人民日报的新媒体平台进行分发,实现了影片质量和传播效果的“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