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下西方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建构
——以纪录片《美国工厂》为例

2020-11-17谭晓祺张慧瑜

长江文艺评论 2020年5期
关键词:福耀曹德旺工人

◆谭晓祺 张慧瑜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国与西方等发达国家也不再是20世纪80年代那种落后与现代的关系,我国的资本、人才也逐渐进军欧洲、亚非拉等区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这也是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必然推动西方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2019年8月,美国Netflix出品了纪录片《美国工厂》,讲述了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家到美国开工厂的故事,这对中国和美国来说都是“新鲜事”,也预示着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纪录片一开始,就呈现了2008年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代顿市通用汽车厂区面临金融危机的重创,后来汽车工厂倒闭,近2000个美国工人失业。2015年,中国汽车玻璃大王曹德旺在通用汽车工厂旧址上投资修建了美国福耀玻璃工厂,雇佣当地失业工人生产汽车玻璃。但双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企业管理、工作理念、生产方式等分歧,引发了大量对经济生产全球化的讨论,尤其中国在整个全球化协作之下的角色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以《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作为切入点,分析西方拍摄的纪录片如何建构一种新的中国形象。

一、观看的颠倒:制造业衰退下视角转向中国

近代以来,西方以其技术发展的先进性和高生产效率成为了全球工业化和自动化进程的范例。1913年,福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线,在高度标准化的基础上组织大批量生产,并促使一切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成为了代表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组织形式。著名的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用“福特主义”来描述美国新的工业生活模式,通过大规模生产提高标准化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再通过工资增长与生产率联系机制来形成大规模消费的循环。[1]这种大规模流水线的生产模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适性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并形成了从发达国家普及化到发展中国家不断学习、模仿的影响路径。在这个全球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近代中国更多以“踮起脚尖”的姿态向外探视,努力追赶着高效与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以更好地适应全球生产现代化的进程。

近些年,中国也拍摄了一些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的纪录片,焦点放在欧美国家,如2017年,央视出品的《工业传奇——与德国智造同行》以“德国制造”为焦点,对德国制造业和生产方式进行溯源,并寻求德国工业成功的答案,以此来促使中国在世界工业格局中不断变革和获得领先地位。在这里,中国作为观看者,西方发达国家作为被观看的对象,德国高度标准化和自动化的水平成为全球范围内工业制造的典范。不过,德国是西方国家的特例,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发达国家对外转移制造业,造成产业中空化,美国就是这样,中低端制造业都转移到东亚和中国,使得本土制造业持续衰退,也产生大量被制造业“抛弃”的工人。人们开始对这种西方发达国家模式重新审视和反思,开始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节点之下,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变得尤为瞩目,在各类纪录片中这种“东方”观看“西方”的逻辑被颠倒。如2011年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记录了中国企业协助建设非洲国家安哥拉的过程,《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中对比了中英教育的差别。同样的,《美国工厂》也成为了在美国制造业低迷现况下对中国模式的思考。在这些西方视域的纪录片中,中国不再是旁观者,中国的教育模式、生产模式、制度形式等都成为了被观看的焦点,成为了纪录片中的“主角”。

《美国工厂》并不是第一部描绘美国制造业衰退之下的社会图景的纪录片,2017年美国电视台 CBS拍摄的纪录片《America:Manufacturing Hope》(《美国:制造希望》)曾表现了以底特律为代表的美国工业城市的“产业空洞化”。在全球化浪潮中美国逐渐将低附加值的产业不断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美国本土开始关闭大量重工业工厂,并逐渐转向第三产业。传统工业的衰退使得往日著名的汽车之城底特律、钢铁之城匹兹堡的机器渐渐布满铁锈,美国东北部以传统工业所形成的重工业为中心的地区也被称为“铁锈地带”。

相似的是,在《美国工厂》中也呈现了俄亥俄州的通用汽车工厂倒闭后,当地政府损失了50%的税收来源,且当地4000多人面临着失业,当地居民面对这破败的厂房不断叹息和回忆着往日汽车工业的荣光。[2]当面对制造业衰败的困境之时,俄亥俄州政府和莫瑞恩地区开始招商引资,他们找到了一位“救世主”,就是来自中国的“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国工厂》的开篇,伴随着愉快的合作气氛,福耀玻璃工厂重新投资,给俄亥俄州带来新的希望。该地区的人们欣喜地期待中国企业的投资能给低迷的制造业带来一番新的光景,还隆重地将工厂所在的道路名称改为了“福耀路”。

二、角色的建构:呈现经济大国的潜在威胁

随着曹德旺投资的福耀玻璃厂逐步落地,大量的工作机会使得俄亥俄州的居民们振奋、充满希望。在影片中一位叫吉尔的叉车操作员在通用汽车关闭后长期居住在朋友的地下室,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一张床和一台电视机,福耀公司的到来使他可以重新走出地下室并有足够的资金租到公寓了。中美双方员工的关系在合作中也不断升温,窑炉主管罗伯将中国员工“王”称为“中国兄弟”。福耀集团的老板曹德旺每次来工厂里视察,都能获得中美员工的欢迎和掌声。

由于工厂效益的不理想和工作强度的加大,中美员工之间愉快而和谐的“蜜月”期很快就结束了。在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之间永远存在着矛盾,曹德旺作为企业家首先关注的是利润,对利润的追求迫使企业不断提高生产速度和强度。而面对着繁重的生产任务和窘迫的车间环境,中美双方的管理理念开始发生冲突。在这场文化、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的碰撞中,纪录片虽然使用了大量中外对比的镜头,但并没有给双方同样的表达机会,而是明显地呈现给美国工人更多表达主观情感的镜头。《美国工厂》巧妙地运用影像的建构策略,“中国威胁论”的论调隐藏在叙事技巧之中,对中国形象的建构带有先入为主的立场。通过美国工人主观的情感表达,以及管理层和工会提供的“理性”证明,使其更具有合法性,不断地将中国塑造成带有冲击和威胁的角色。

影片中有大量中国工人和美国工人的对比,中国管理制度与生产模式的介入挑战了传统美国蓝领阶层对于生产工作秩序的认知。如在生产方式上,通过叉车工人吉尔的视角,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规范的生产工人,坚决拒绝用一个站式叉车承担超过规定负荷两倍的重量。“我不会让人冒生命危险。你要做随你,我不干。”同样在通用工作了十五年的工人鲍比,在此之前从未受过任何工伤,但在美国福耀工厂经历了严重的工伤。面对原有生产规范和秩序的挑战,中国工人呈现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处事态度。当美方管理人员被邀请到中国福建的福耀工厂参观时,一位中方管理层员工语重心长地与美方工作人员说,每天休息8小时,每月休息四天就很好了,拿多少钱做多少事。在美国厂区的中方员工“王”经常忙到顾不上吃饭,身上有多处伤痕,但他认为努力几年就能在美国迎来妻儿团聚。这种中美员工的对比,中方企业被贴上了“不顾人权”“破坏八小时工作制”“忽视生产规范”等标签,中国管理制度成为对现有生产秩序的挑战和破坏。

曹德旺面临美国工会介入工厂时直接表示:“工会进来,我就关门。”因为工会的介入会使得企业难以直接管理工人,从而导致工人的生产效率降低,产出降低,最终面临的是如失血般的慢亏损,拒绝工会的进入成为了中方企业的立场和底线。当美方管理人员到中国观摩时,纪录片以美方管理人员的视角描述了中国生产方式的一幕:福耀的回收工人在手工分拣不同颜色的玻璃碎片,但没有防护眼镜和防割手套,这不仅使得美方管理人员大呼:“这些人一整天就是坐在这里分拣玻璃,太疯狂了。”在这里,中国企业和中国投资商被刻画成了一个追求利润的资本家,在利润至上的原则中忽视了工人的安全问题、忽视了企业的福利问题,一切的制度和生产方式都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与追求获益的最大化。

俄亥俄州的人们一方面在美国福耀工厂重新获得工作,另一方面认为这里的时薪难以与当年通用工厂相比。这些工人们无法再回到那个风光的、体面的中产时代了。在企业与工会的斗争中,中方采取了一些强有力的改革措施,包括调换管理层、开除支持并积极参与工会成立的员工、雇佣更多愿意加班的年轻工人等。借助工人吉尔的视角,在这场大换血中至少有3000名工人主动或被动离开。同时工厂给拒绝成立工会的员工无差别增加两美元时薪后,得到了基层管理人员的认可。最终,工会没有在福耀玻璃工厂中成立,工会也没有成功地进来,使得福利制度和生产保障变得岌岌可危。工人在此的形象是无奈的,是没有议价能力的,面对资方提供的选择,要么接受这个条件,要么失去这份工作。影片的最后,福耀开始实现盈利,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尽管存在诸多问题,却能带来效率和收益。

三、中西符号包裹下的“老故事”

《美国工厂》影片中塑造了两个典型:在生产方式上,一边是坚持在高温车间生产,不带防割手套和防护眼镜给玻璃碎片分类的中国工人,另一边是极其重视生产环境和休息时间的美国工人;在管理方式上,一边是工厂里贴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标语,工人们上班前还需要列队报数的军事化管理,另一边是松散平等的组织关系,工人们上班前会互相祝贺对方“拥有愉快的一天”;在价值观念上,中国工人过着以工厂为核心的生活,在中国工厂里举行集体婚礼,并以登上《福耀人》杂志为荣。这种差异和分歧的存在,使得美方管理人员激动地感叹:“我们是一个大星球,一个有些分裂的世界,不过却是一体的。”

这两种典型的对比在影片中尤为突出,形成了来自中国的资本家和美式民主的鲜明对照。通过镜头的刻画,将来自中国的资方塑造成追求效率和利润最大化的剥削者和威胁者。在这场中国方案的讨论中,影片似乎把人们重新拉回那个姓“社”还是姓“资”的选择上。实际上,《美国工厂》并不是平面化地展示了美式民主与中国资本剥削的二元对立,这个“老故事”早在上世纪已经发生。当全球进入高速工业化和现代化时,资本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不断剥削工人的休息时间和福利制度,对资本家的批判不再是当下的新鲜事。同样《美国工厂》中呈现的并不是一件新历史条件下的“新鲜事”,而是讨论效率和人权之间冲突的“老故事”。正如一边是美国工会积极介入美国福耀工厂,倡导保护工人权利;而另一边曹德旺斩钉截铁地表明工会不许进入美国福耀工厂,不能影响生产效率。

中美典型建构的冲突背后,实质上再度回到效率和人权的争议之中。曹德旺并不能代表一个来自中国的“救世主”,而是一个资本家。曹德旺明白,工会介入工厂的管理会大大降低工厂的生产效率,导致钝刀割肉的慢亏。从企业盈利的逻辑出发,利润必定是生产最重要的目的。马克斯·韦伯曾把现代资本理性化过程比喻成一个铁笼,在资本扩张的过程中,没有人可以逃脱,“这种现代经济秩序的体系深受机器生产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些制约条件以无法抗拒的力量决定着降生于这一秩序机制中的每个人的生活方式。”[3]面对市场竞争,无论是来自社会主义的曹德旺,还是资本主义的企业家,都会理性地选择效率最大化,以此实现资本的积累和扩张,否则注定被市场所淘汰。在资本市场的框架之中,工人也是如此,必须按照资本的要求进行生产工作,尽可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否则面临的是失业下岗的风险。

随着双方在生产方式和工作理念中产生的分歧增多,美方员工发现,“中国模式”对于美国衰退的制造业而言并不是一个崭新的解决方案,这种高强度、标准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早在上世纪已经出现在美国。面对市场竞争和资本积累,资本家的表现并无异同。抛开《美国工厂》所塑造的中美典型,故事还是回到了老议题,是追求利润效率至上的工具理性,还是关注工人生存状况、福利制度等价值理性。

同时,《美国工厂》影片的制片人是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和他的妻子米歇尔。从奥巴马到特朗普,近年来美国一直在尝试恢复制造业大国的地位。2009年,奥巴马上任伊始,就正式推出了重振制造业战略,随后相继启动《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发展规划》等举措。到了特朗普时代,他高呼美国再工业化,一边把国内企业所得税率从35%降至15%;另一边,对把制造业迁至美国国外的企业征收35%的惩罚性关税,然而一系列的措施依然阻止不了美国工厂不断关闭外迁,制造业持续下滑[4]。在这样的背景下,奥巴马作为《美国工厂》的制片人,将“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和“陷入制造业衰退焦虑的美国”放置在这个影片中,形成了带有意识形态的微妙对比。

四、矛盾的解决:机械自动化时代的忧虑

在制造业浪潮退去后,《美国工厂》中呈现了被搁浅的美国中产者们,他们往日高福利的日子不再回来了。在片中一位工人谈到:“通用给了我很好的生活,他们关门时,那些日子就结束了。这一切都断了。”在影片中,多处呈现了工人们对于未来的迷茫和忧虑。美国工人无论何种肤色或是年龄,面容总是疲惫无奈的。工人们要么对资本家妥协,要么就面临着下岗。在工会的斗争中,工厂最后留下的,不再是轻松享受过高福利时代的这批老中产了,而是那些明白努力工作才能继续生存下去,不把期待放在外部力量的美国年轻人。

在影片的最后,镜头在工人和自动化机械手臂中来回切换,一个管理层对曹德旺说,工厂的下一步计划是用一根机械手臂取代生产线上的四个工人。机械自动化时代的到来给影片带来了新的忧虑,无论是勤勤恳恳的中国人,还是高呼福利的美国人,在不同体制和处境的两群人最终都可能会被一根机械手臂取代。

资本在面对效率和人权问题的时候,还没等社会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就采取了最粗暴的方式掩埋这个问题——通过机械自动化来直接跳过这个矛盾。通过机械化来取代工人,更好地满足资本对利润和效率的追求,剥削和人权等种种由现代化工业带来的问题都在自动化过程中被掩盖了,随之而来的忧虑便是未来被机械自动化淘汰的蓝领工人们将何去何从。

《美国工厂》纪录片让我们从自我视域中剥离出来,以一个外部视角来重新认识中国工厂的组织生产模式,并给予我们新的自我审视视角来反思当下的中国模式。但我们同时应该反思的是纪录片中呈现出来的冲突和差异,并不能简单归结为是中美双方的制度、文化和价值差异。纪录片的背后也有其立场和叙事逻辑,对于中国形象的建构并没有跳出原有的典型框架。在《美国工厂》建构的中美双方冲突背后,其反映出来的效率与人权、机械自动化时代带来的问题更值得我们去关注。

注释:

[1]谢富胜,黄蕾:《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兼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方式的演变》,《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8期。

[2]鲁大师:《〈美国工厂〉:一个非典型的制造业故事》,《资源再生》,2019年第 8期。

[3]【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奇炎、陈婧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版,第183页。

[4]耿德伟:《美国制造业回归的虚与实》,[EB/OL].(2017-12-21).http://www.sic.gov.cn/News/456/8696.htm。

猜你喜欢

福耀曹德旺工人
不敢存藐视之心
曹德旺的格局
曹德旺 被低估的企业家
油田工人
酒厂工人
曹德旺:曹晖“从头到尾都同意接班”
曹德旺洗冤
福耀玻璃可提高分红比例
福耀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