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和现代诗中爱情隐喻的分析及讨论

2020-11-17陈圆园

鸭绿江 2020年18期
关键词:爱情诗现代诗古诗

陈圆园

隐喻属于一种认知机制,结合Lakoff 的概念隐喻理论,其属于人们认知机制的一种基本方式,也就是一种跨领域的映射,该种映射具有系统性,同时也具有不确定性以及概括性。将其应用在爱情相关诗歌中,能够将人类的情感真实的表达出来,因此,古今中外的诗人在创作爱情诗时,都会采用该种手法。

一、古诗和现代诗中爱情隐喻的相同点

1.爱是旅程

古诗和现代诗中,将爱情隐喻成旅程是十分常见的一种方式,比如在朱自清的《惆怅》中有“沉默随她去了,教我茫茫何所归呢?”以及《诗经》中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在这些诗词中,古诗中“道阻且长”表达了爱情关系中的困境,为了到达目的地,必须要克服这场旅途的困难,爱情亦如此,想要修的结果,必然要克服爱情旅途中的困难;现代诗中的“茫茫何所归”,将爱情旅途中的迷茫真实的体现出来。不管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将爱情隐喻成旅程所表达的情感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2.爱是月亮

在中国文化中,月亮有着专属角色。当月亮被太阳挡住或者完全遮挡时,其会以某种形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月亮的这种变化为人们提供了想象空间,将情感寄托在月亮上,根据月亮的形状来表述内心的情感,并且还有“嫦娥奔月”等经典神话作衬托,导致月亮的专属角色越来越牢固]。[1 而在爱情诗中,爱情被隐喻成了月亮,当两个人在一起时,则被视为满月;当两个人分开时,则被视为缺月。

例如,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及徐志摩《两地相思》的“柳梢头有残月挂,啊,半轮的残月,像是破碎的希望,他头戴一顶开花帽,今晚的月亮象她的眉毛,这弯弯的够多俏,今晚的天空象她的爱情,这蓝蓝的够多深。”等等。

不管哪一时期,将爱情隐喻成月亮的诗歌都层出不穷,这不仅是一种表现手法,同时该种隐喻方式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

3.爱是二者的统一

公平地说,爱是二者的统一,这是所有人都认同的观念,爱情不是一个人,不是多个人,仅仅是两个人。虽然中国古代有一夫多妻制度,但是对于个人而言,爱情都是两个心心相通的人,古今中外关于爱情诗的内容都是两个人情感,并不是多个人的情感。[2]

在这种概念性的爱情隐喻中,当一个人完成了一半功能,那么在这段关系中,二人就应该是一对,而且这种统一和束缚的实现往往以婚姻结束。在古诗和现代诗中,这种完全的统一通常表现为“同命丝”“一双蝴蝶”“并蒂莲”等等;如果是一个人,则会被表达成“只影”“双虹已完全破碎”“不成双”等。

中国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爱情隐喻方式,就是运用某种总生活在一起的动物或者鸟类,当他们一起游泳或者飞翔的时候,将一对恋人隐喻为这些动物或者鸟类,比如白天鹅、蝴蝶以及鸳鸯等;常见诗句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以及“鸳鸯戏水”等。

另外,人们也时常用两个互补的东西来表示两个人相爱,例如徐志摩先生的“一样是芬芳,她说,满花与残花”“一样是青光,我说,圆满或残缺”。这句诗歌里面的“满”和“残”是一对反义词,“满”指完整、统一,而“残”指缺少、不完整,徐志摩先生在诗中运用这两个词,主要是为了将两个人在一起时隐喻为“满花”,而一个人的时候,就隐喻为“残花”一样,里面包含着其对恋人深深的爱。[3]

4.爱是火

不管是古诗还是现代诗,爱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自然力量,当这种力量出现在两个人中间,就会产生某种反应,而这种表现手法就是爱情诗里面的概念隐喻,比如爱是火。

在人们的观念中,爱是可以战胜外力因素的,而这种爱就被隐喻成了火,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力量。不同的人对爱的认识度不同,因此会有不同的体验,当一个人深爱着另一个人时,这个人将会充满活力,而恋人就犹如熊熊燃烧的火焰一样在这个人的心中跳动,使其充满激情。[4]比如马致远在《洞庭秋月曲》中写道“一锅滚水,冷定也,再撺红几时得热”以及徐慧在《带火的小屋》中写道“火堆旁的梦也是热乎乎的,梦中燃烧着一堆不灭的火”所以说,在诗歌中将爱情隐喻成火也是十分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另外,在古今中外的诗歌中,常见诗人用火凸显浓烈的爱,比如“心火”“热如火的情”“滚水”以及“森林之火”等。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爱也会随之变得更加浓烈;而当爱消失时,这种温度也会逐渐降低。同时,用这种隐喻方式也能够体现出“爱情是危险的”这一观点,当一个人深爱着另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会陷入狂喜与疯狂当中,即使是火焰也会毫不犹豫的冲进入,尽管这个人知道这场冒险有多危险。比如,在诗歌中常见“飞蛾扑火”这个词,用这种特殊生理变化来概念化爱情正是古诗和现代诗爱情隐喻的又一相似之处。

5.爱是植物

植物是自然环境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生物,其与人类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人类与植物相互依存,植物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在诗歌中将植物隐喻成爱,主要是因为植物生长需要水分和阳光,而爱情需要趋势,二者有着相似之处,并且将植物隐喻成爱情已经被人们所接受。[5]

在该种隐喻方式中,爱情犹如植物一般,需要经历开始、成长、奉献以及枯萎。而植物的奉献以及枯萎,也是在隐喻爱的脆弱。

例如,南朝乐府民歌《子夜歌》中写道“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诗中的“心如松柏”体现了诗人对爱的坚定信念。又如,唐诗《涉江采芙蓉》中写道“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浓愁”,诗中的“爱芙蓉”表示其已坠入爱河,“花红易衰似郎意”表示情郎的情意犹如花开花落般迅速,十分脆弱。

二、古诗和现代诗中爱情隐喻的差异

1.爱是战争

当双方出现冲突或者矛盾时,很容易引起战争。当出现战争的时候,不管是什么都可能被牵连进去,可能是因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也可能是因为动物的进化,甚至还可能是因为两个不同的物种。[6]

在现代诗中,很多诗人认为战争可以隐喻成爱情,但是在古诗中却并没有这种说法。例如,现代诗《戒指》中写道“他们一定厌倦了对方,保持着一两公分的距离,只有胳膊肘偶然相撞,再特别的情感也会遭遇滑铁卢,何况是那么两个”,虽然古人不知道滑铁卢这个地方,但是古代也有很多的战争,而且也有关于战争的诗歌,却没有将爱情与战争进行融合。

虽然现代诗中有将战争隐喻成爱情,但是这种隐喻方式使用的却并不是很多。据相关数据显示,收录的众多诗歌中,大概只能找出几首使用该种隐喻方式的诗歌。

2.爱是商业商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西方社会工业经济以及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西方国家的人们习惯将东西与商业商品联系到一起,包括爱情诗也一样,觉得爱是商业商品,比如现代诗歌《爱情》中写道“爱情是个快破产的企业,假如为了维护自己的信誉;它雇用的是些美丽的谎,向头脑去推销它的威力”;但是该种看法在古诗中是不存在的,主要是因为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只会在一定时期内才会出现经济快速增长的现象,因此交换和社会营销的价值在古代并没有被很好的传播,也就没有“快破产的企业”这种诗句出现在古诗中]。[7

另外,在现代诗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当两个人坠入爱河时,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有义务放弃让对方感到不舒适的东西,在对方需要的时候互相照顾。也就是一个人会以不同的方式将爱转化为一种商品送给对方,而另一个人会以另一种方式给予回报,这样的爱才能够继续下去。在这种观念中,爱被视为一种可以交换的商品,这也是为什么在现代诗中会提及爱情需要付出代价的原因,比如现代诗《她的凝望》中写道“小小的航海长啊,你呀,来生也还不清欠俺的青春债”。而这种拥有某物的概念与商业行为最为接近,当双方完成一项交易之后,一方需要支付这笔钱,另一方则需要支付给另一方商品,这样交易才能够达成。

由于这种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的,所以在古诗中被没有该种概念的出现,这也是古诗和现代诗关于爱情隐喻的一点不同之处。

3.爱是神

在现代诗歌中,有很多诗人将爱情看做是上帝或其他形式的神运用某种神秘或非自然力量创造出来的,这种概念化常出现在现代诗歌中,比如现代诗《翡冷翠的一夜》中写道“爱,你永远是我头顶的一颗明星……但愿你为我多放光明,隔着夜,隔着天,通着恋爱的灵犀一点”;又如现代诗《我等候你》中写道“我确信我确然是痴到了真,是无条件的,上帝他也无法调回一个痴定了的心”等。

在这些现代诗中,爱能够使人变得强大,上帝也没有办法将其改变,爱情就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它能够让恋爱中的人不畏艰险,即使聋了、哑了也在所不辞,使理性的人变得不再理性,而这些都没有用自然现象去解释。但是,在古诗中,并没有这种隐喻方式,常见的也就是将植物、动物等隐喻成爱情。[8]

结语

本文通过对古诗和现代诗中爱情隐喻进行分析和讨论发现,爱情隐喻是由文化认知、文化特异性以及创作者自身的经验所引起的,其比语言隐喻更具认知性,将其应用在爱情诗中,能够将诗中的浓烈情感更真实的表达出来,从而促使读者与之产生共鸣。

猜你喜欢

爱情诗现代诗古诗
仿写有模子,习作有样子——探究小学语文四年级现代诗教学
国风·秦风——《蒹葭》或许,从来都只是一首爱情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爱情诗页
爱情诗页
爱情诗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