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开语言训练门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
2020-11-17姚惠秋
文_姚惠秋
“人,生活在社会上,要接触事物,要思考问题,要表达思想,就必然要感受语言,运用语言。”因此,基于学生语文素质的语感能力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而课堂教学的时间和作用是有限的,为了加强对学生的语感训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广开训练门路,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巩固,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辨析、理解、模仿、运用和创造的能力。
走入书海,体验语感。
学生除了要在课堂上接受训练,还必须在课外的书海中尽情地遨游,接受各种科学知识的洗礼和文学作品的熏陶,不断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及驾驭语言的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我精心构思,在班级自办了图书一角,里面设有“童话世界”“寓言天地”“趣话之窗”“故事讲台”“人物拾零”“科圃小花”等专栏。内容上,体现了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趋味性相结合的特点;形式上,体裁多样、文笔生动,可以产生寓教于乐的效果。然后分“拼一拼、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比一比、背一背”。因文而异,编制若干旨在激起答题意趣,又具导读功能的语感训练题,定期坚持训练。
还为学生提供了别具风格的课外阅读机会,使他们沉迷于书海里。在演练训练题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体悟到了语感——用词的贴切、传神,表意的明确、精当,逐步体悟到了语言表达的美感。
走近同学,畅叙快议,训练语感。
语感能力是人对语言的听、说、读、思、写的接受和表达的综合能力。而同学之间日常交往中的交谈,是训练语感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因为交谈也是一门学问。
“一语得人,一语失人。”交谈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水平和文化知识水平。因此,教师可以在交谈中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又可以在交谈中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早晨听广播,晨会说新闻;放学聆人语,课间拉家常——训练语感,随时随地。在此,我要特别推荐我班经常开展的“作文素材恳谈会”,定期组织学生一起叙周围之景观,议身边之人事,抒心底之感触,并要求学生力争动情而叙,由感而议,掏心而抒。
如“三八”妇女节前夕,我要求学生为自己的母亲做一件事,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敬爱,之后组织学生交流。同学们兴致很高,无拘无束地谈,忘情地抒发。
记得有位同学在交流之后,以“妈妈会笑吗?”为题作文,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我端着自己亲手炒的青椒肉丝(这是妈妈平日最爱吃,而自己又舍不得,留给我们吃的菜),来到妈妈的坟前,泣不成声。当初,我只知道任性,可妈妈总为我的学习、生活操碎了心,而如今……”
看到这,做老师的我也流下了眼泪。这既是一种爱的教育,又是情感的启发,也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印证。
因此,类似这种以“作文素材恳谈会”为形式的同学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学习多种语言表达的技巧,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达到了训练其语感的目的。
走向社会,身临其境,实践语感。
社会是一个纷繁的大舞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学生语感能力实践的大课堂。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置身于社会,置身于生活。比如,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写赞美家乡的不少。可每当学生要真正描写、赞美自己家乡的时候,又觉得无从入手。写些什么呢?这也难怪,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常有这样一种误解:身边无风景。可实际呢?家乡无处不美丽,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去看家乡,去真正感受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
因此,课余时间,教师应舍得让学生走出校门,去看看家乡的美景。春天,看绿树红花间的蜂飞蝶舞;夏天,听小虫、鸟雀的鸣叫;秋天,尝野果茅根;冬天,玩雪仗滑冰……这样,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角度、多层次地感受到家乡各景物所蕴含着的无声语言,从而能更准确地运用语言,抒写家乡。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到公共场所去听身边的事,去宣传文明之风,让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亲身实践,在实践中巩固、发展语感能力。
学校开设语文课,进行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而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途径不是单一的,应以走入书海,增加阅读量,体验语感 ;以走近同学,加强练习量,训练语感 ;以走向社会,提高成熟度作为实践语感的途径、方法,拓宽对小学生语感训练的渠道,真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辨析、理解、模仿、运用和创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