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体育课地位依然有待提升
2020-11-17赵欣悦
文_赵欣悦
近年来,我国已推出多项青少年体育相关的政策,但青少年体育仍是教育短板。为破解青少年体育发展困境,多位专家就学生体质没有呈现预期中增长趋势的问题展开探讨。“多年以来,中国学校体育状况总体向好,但是也有很多令人担忧的地方”,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原处长郭蔚蔚认为主要原因是全社会对体育、健康的理念认识、理解不够。他表示:中国加强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政策体系已经很完备了。但仅仅有完备的政策体系是不够的,怎么样能够把这些政策体系扎扎实实地在基层中、实际工作中落实好,这才是最关键的。我们应该通过舆论宣传,让全社会强化健康理念。
另外,郭蔚蔚还提出:改善中国青少年体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一小时校内体育活动落实好,这样我们青少年体质一定能得到不断的改善。只是过去的政策出来之后,基层不落地,而且长时间的不落地,也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找到一个有效的机制和平台,这就是很大的问题。
“目前我们国家对青少年体育政策投入力度很大,但学校体育仍然是教育的一个明显短板,学生身体素质仍然是学校综合素质里最薄弱的环节。”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教育评价导向有待改变。“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的顽症固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他总结我国学校体育课的现状是:文件里很重要、平日里被挤掉、升学时被砍掉。王宗平说:“我们中小学生参加课外锻炼,所有家长都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不影响学习成绩。所以,现状是,我们的大中小学采取的是‘三无七不’体育课,无难度、无强度、无对抗;不喘气、不心跳、不出汗、不奔跑、不扭伤、不擦皮、不长跑等等。但这样的体育课又怎么能磨练意志呢?”
同时,王宗平也就这个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表示:“将心比心,如果中高考不考体育的话,无论是家长、校长,还是学生、老师,都不会对体育课太用心。其实,体育对人才培养和人的成长十分重要,所以,如果未来高考改革把体育放进去,也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目前,第三轮高考改革的八个省市,都已经开始了新的改革方案,他们提出3+1+2的考试模式。‘3’就是语数外三门必考,‘1’就是在历史和物理中选1门,‘2’就是在剩下的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中选2门。我在2018年3月提出,最好在‘2’里边,把体育和艺术也放进去,作为学生的选考科目。”
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相如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原因两个角度,分析了现在校园体育面临的问题。他表示:从外因来讲,有很多社会问题。比如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出现问题之后的问责,这会让很多学校和体育老师有困惑,在开展体育活动时不敢作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政府、教育部门、学校贯彻三个保护开始,政府要保护教育部门,教育部门要保护学校,学校要保护体育老师。比如一个学生在体育课上出现意外伤害,那么我们要审核看是不是体育老师不在场,教育手段和安排有没有问题等,如果都没有,我们的学校、教育部门、政府等就要保护我们的老师。只有这样,体育老师才敢真的放开手脚去进行体育教学,真正帮助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从内因角度,李相如认为体育教学应该回归体育的本质和本源。他表示:“我们要让学生在体育课和体育课外活动上多练、多体验。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老师讲得太多,纠错太多,学生还没有练就停下来反复纠错,这是有问题的。我们一直说,让学生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上多练多体验,多采用正面的鼓励,而不是纠错。”
另外,李相如还提到了体育考试的问题,他说:“很多地方的体育考试90%都是满分,这就有问题。体育考试为什么都是满分呢?语文、数学、外语考试为什么没有这么多满分呢?我认为,体育考试成绩也应该正态分布,使得体育考试变成一种真正的考试。”
最后,李相如建议道:“中国学校体育的改革,或者说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能不能担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责任,我们还是要从人的角度着手。我们要把各个学校的校长、体育老师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只有这方面做好了,我们的体育课才真正的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