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思政课育人功能

2020-11-17邹丹

共产党员(辽宁) 2020年17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协同

文/邹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而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的哪一门专业课程,或者哪一个教学环节单打独斗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全面的育人成才过程。“课程思政”这一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提出,其目的就是为了适时化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有效挖掘学校各类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育人功能,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结合,实现协同育人、全课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课程思政”就是协同育人、合作育人,实现知识学习与信仰塑造的内在融合。

要做到协同育人,就要牢固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们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其他各类专业课,其目标都是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立德树人”就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有较深的专业功底,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正确的“三观”,对社会热点问题和世界形势有着准确的认知和科学的判断。因此,我们在给学生讲授相关文学作品的同时必须引入“课程思政”的理念,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高校要时刻秉持思政育人理念,全面挖掘各类课程中隐性蕴含的思政元素和价值要素,全方位地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铸造、家国情怀升华以及民族复兴担当,使其既成才又成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要做到协同育人,就要确保思政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教书育人是社会主义高校办教育的职责所在,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体系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思想价值的引领与塑造,二者本应相向而行、相互促进。高等教育中各类课程都承担着传授知识与技能经验的职能,也都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作用,承载着对学生进行人格培育、价值引导与精神滋养的功效。譬如,在经济学“对外贸易”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就有必要把中美贸易摩擦、华为“孟晚舟事件”等本质内涵对学生予以说明阐释。再如,要对近期校园内发生的不当言论进行深入剖析,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政教育工作和各专业学科的有效衔接与融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与政治培养。由此,在各类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合理安排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使之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实现全方位育人。

要做到协同育人,就要创新推动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不同的教育教学工作,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与本质的区别,要想使之有机结合、协同育人,就必须不断探索它们之间有效融通的契合点与共享资源,防止一些专业课程对思政教育的消解与淡化。要积极发掘发现思政课与专业课共通的教育资源与价值元素,大刀阔斧地推动专业课“课程思政”讲授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创新。例如,在机械专业课程的讲授中,就可以适当加入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历史与成就的内容,让学生不仅掌握有关专业机械知识,而且深入了解我国工业化、机械化、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与艰辛奋斗过程,勇敢地承担起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必须科学把握知识教育与价值引导之间的关系,正确区分显性思政课堂设置与隐性思政育人功效之间的关系,合理认识思想政治主导性与知识丰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以深度激发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潜在功能和实践效用,种好“课程思政”的责任田,形成新的协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确保高校教育质量的内涵式提升。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协同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英语笔记
京津冀协同发展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