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加快森林建设的思考
2020-11-17樊宝敏
樊宝敏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指出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中的重要地位,要求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加快森林建设对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黄河流域生态问题起因之一源于缺少森林
1.森林的作用
森林的植被类型以乔木为主。森林除提供木材、食物、药物及化工原料等林产品外,也是野生动植物繁殖生息的重要场所。它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净化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游憩质量以及增进人的身心健康等多种功能,是生物圈中最重要的有生命的因素。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林业生产的基础。评价林业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准是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即单位国土覆盖的森林蓄积量的厚度(简称“森林厚度”),这一指标可集中反映国家或区域的森林资源整体水平。
2.黄河流域缺少森林的原因
黄河流域范围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9个省区,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历史上黄河不断改道,最北到海河,最南达淮河。森林与河流处于同一个生态系统,加之历史沿革,笔者建议把河北、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北京和天津的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也放在“黄河流域”进行考虑。
近年来我国黄河流域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经过多年的治理,黄河含沙量明显下降,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效显著,黄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达到53%,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治沙奇迹。但总体上黄河流域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还不高,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上游地区(如青海)海拔4000米以上不适合森林生长。二是北京、天津、山东和江苏等省(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森林厚度却相对不高,源于森林厚度的提高是一个相对长期且缓慢的过程。其一,这些省份人口稠密,城乡建设、工业园区、道路和机场等公共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土地。其二,地处黄淮海平原,是我国的农业区,有大面积的耕地、园地。其三,森林生态文化尚在建立之中,许多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补偿政策仍不完善。其四,现有林地立地条件较差,如北京、山东许多山地土层瘠薄,天津、鲁北、苏北有较大面积的滨海盐碱地,造林难度大,林分质量差。其五,平原农区树种多为杨树、泡桐等速生短寿命树种,采伐周期多在10-15年,没有形成多树种近自然恒续林。三是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河南等省部分地区)仍存在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现象;由于全流域森林资源不足,中上游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减少,使部分原来有森林的地方成为草原,原来为草原的地方变为沙漠或沙化土地[1]。缺少森林的严重后果是造成水土流失、引发旱涝灾害等。
实施黄河流域森林生态建设
1.预期目标
提高黄河流域森林覆盖率,目标是在全黄河流域范围内,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在2050年之前达到或者超过森林厚度3毫米的全国平均水平[2]。需要说明的是,目前,黄河流域总体森林厚度大概为1.2毫米,相关省份森林厚度(单位毫米)为四川4.15,陕西2.51,安徽1.99,北京1.71,河南1.65,内蒙古1.49,江苏1.12,山西0.97,山东0.97,河北0.91,甘肃0.65,天津0.63,宁夏0.17,青海0.08[3]。实现这一目标,并非很难,但是需要国家尤其是全流域人民长期的共同努力。
对于大都市地区的森林建设目标,可以参照《GB/T37342-2019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的规定,林木覆盖率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城市达25%以上;年降水量400-800毫米的城市达30%以上;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的城市达35%以上;湿地及水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10%以上的城市达25%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城区树冠覆盖率达25%以上,下辖的县(市)城区树冠覆盖率达20%以上。笔者认为,由于这一评价指标公布于2019年,2050年城市森林覆盖率预定目标应高于这一标准。
对于粮田区域的森林建设目标,森林覆盖率应达到40%-50%。生态林与经济林的比例可以为1:1,也可以因地而异。总体要求是培育大乔木树种组成的森林,发挥其蒸发水分、固碳等生态作用;多使用各类乡土树种,不要过早采伐,延长其生长年限,形成多树种的异龄林。建设的技术标准可参考原国家林业局2017年10月27日发布的《LY/T2892-2017 平原绿化工程建设技术规范》(简称《规范》)中的规定,华北东部区域林木绿化率,风沙区平原县应达到15%以上,其他平原县应达到10%以上。城镇绿化覆盖率为30%以上,村屯绿化覆盖率在40%以上[4]。笔者认为,随着“森林乡村建设”和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发布,粮田区域的森林建设目标也应高于《规范》中的标准。
对于乡村的森林建设目标,可以参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开展国家森林乡村评价认定工作的进展,要求乡村林木覆盖率高出本省森林覆盖率的10%以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农田林网等应绿尽绿;村庄范围内宜林荒山荒地全部绿化;庭院绿化户数比例40%以上;建设有1处以上乡村公园绿地。对森林质量效益的要求包括森林健康、林相整齐、活力旺盛、无病虫害;植物配置科学,乔灌草结构合理,混交林比例30%以上;造林绿化树种多样,乡土树种比例50%以上。
2.重点区域
从森林厚度来说,要从现在的1.2毫米增加到3毫米,这意味着黄河流域森林或者活立木的蓄积量要翻一倍多。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推动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共同增长。具体来看,青海、四川、甘肃和宁夏地处黄河上游,短期内提高森林覆盖率的难度较大。内蒙古虽然面积很大,但受降水少的限制,主要发展灌木林和草原,当然在有黄河水浇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一些乔木林。北京近年平原造林力度大,发展空间已经不大。
最近10年,真正有潜力发展大面积乔木林的是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天津、河北、江苏和安徽8个省市。努力将这里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50%为宜。陕西省目前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3.06%,因为地理区位重要,它可以朝着60%的目标迈进。只有提高了这8个省区的森林覆盖率和森林厚度,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气候湿润化、降水量增加才会有明显成效,10年之后,青海、甘肃、宁夏和内蒙古发展乔木林的时机才会到来。可见,优先推进黄河中下游森林建设,可取事半功倍之效。
3.实施步骤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推动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当前首先要选择自然经济社会条件适宜规模发展森林的区域,尤其是山区、林区、沙区、盐碱区、矿区和城市地区等,狠抓森林县(市)建设,努力提高区域森林厚度,大幅改善生态质量。加强黄河两侧100公里的“黄河生态带”森林建设。协同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合村并居”和生态移民,扩大生态空间,打造森林与湿地相结合的生态体系。注重营造乡土针阔叶树种混生的近自然森林。进一步强化林地湿地保护,科学开展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和功能。
推进国家森林城市、森林城市群、森林乡村建设,以点带面、“多点”开花,给城乡居民提供生态福利。在缺水地区,大力推广生态林中水灌溉、集雨节水技术,以林净水、以水养林,形成林茂水清的城乡生态美景。加大乡村退耕还林还果还湿力度,在平原地区大力发展银杏、核桃、桑和枣等木本粮油林。在黄土高原的陕甘宁晋蒙青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草、湿),鼓励种植果树和木本粮油。选择农业生产力低、靠近城市且受到一定污染的土地进行退耕还林。栽植多样化、适应性强、价值高的树种品种,发挥农林复合系统的增产增收潜力。
加快森林建设的配套措施
实施黄河流域森林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且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协同开展多项行动,努力实现上下游优势互补、协调并进。下游植树,通过季风将云输送到上游,实现东水西调;河套种粮,为下游实施大范围森林建设提供粮食保障。
1.出台黄河流域促进林业发展的政策
探索上下游地区土地置换政策,上游增加的耕地,下游可以按等产量原则减少,用于造林。国家要加大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促进林业建设的激励制度。差异化提高森林和湿地生态补偿标准,调动林业主体保护和经营森林湿地的积极性。
2.提高黄河几字湾区域水资源供给总量
为破解黄河上中游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生态脆弱的困局,国家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并运用市场机制提高几字湾区域水资源供给总量,强化黄河水权置换及交易的杠杆作用,提高沙湖、乌梁素海等湖泊湿地的蓄水能力。
3.大力发展沙、草、农、林产业
选择适当的沙漠地区,以引水工程为基础,综合运用节水灌溉、沙粒粘合等技术,实施沙漠变良田行动,建设“沙地粮仓”,形成国家重要的粮食基地。建设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治理乌兰布和沙漠。创新沙漠治理举措,推进沙漠生态治理和沙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探索形成全社会合力治沙的新格局。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加强同以色列、阿联酋等“沙变金”国家合作,建设国际生态产业发展区,打造以生态农业为主题的对外开放发展新平台。
4.发展林业经济
拓展森林经营、林下经济,推动各地森林食品药品、林产加工、森林游憩和森林疗养等产业发展,挖掘释放森林的多种服务功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