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支持进出口行业平稳发展
2020-11-17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团队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团队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快速蔓延,多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疫情防控措施不断升级。我国作为“世界工厂”,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相关进出口行业受到较大冲击,但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比较优势地位仍然相对稳固。鉴于各国应对理念、防控措施和医疗资源存在较大差异,海外疫情蔓延态势何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存在巨大不确定性,因此,我国疫情防控成果仍需巩固,经济改革转型仍需加快推进。
影响分析
1.全球产业链受冲击,波及我国主要进出口行业
从我国商品贸易进出口情况看,受疫情影响,制造业相关进出口行业将受到较大冲击,但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成熟、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决定了中长期的比较优势地位仍然相对稳固[1]。从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看,旅行、运输和建筑等传统的依托空间、物理方式提供服务的行业受到较大冲击;以线上化服务为主的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服务受影响相对有限。
2.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国际需求下降,油价下行有利于产业链下游降成本
(1)国际油价下行,产业链下游企业成本下降。近期,石油市场供需双向利空,国际油价大幅下行。在上游供给端,俄罗斯拒绝欧佩克再度深化减产建议,沙特阿拉伯王国宣布石油增产降价,全球石油供给预期大幅增加;在下游需求端,在世界经济增长缓慢石油需求本就低迷的基础上,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加深世界经济下行预期,石油需求持续承压。石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进口成本下降,利好炼化企业、交通运输物流企业以及油气运输企业。另外,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油气进口国,我国未来一段时间预计将加大原油进口、提升油气储备。
(2)疫情影响天然气消费,油价下跌考验天然气经济性。疫情将导致天然气需求下降,原因有三:一是企业停工停产将导致工业销气量大幅下降。二是限制人员聚集将导致餐饮、酒店和洗浴商业用户用气量下降。三是公交车、出租车停运、减运以及物流企业延期开工将导致车用气需求大幅下降。从对企业影响看,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叠加石油降价对天然气的替代效应,下游工业、发电、化工和商业用户天然气消费增速将出现下降。在疫情未爆发前,中石油等多家研究机构预测今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增速将会进一步放缓至7.6%,叠加疫情和油价影响,预计今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增速或将降至6%左右。天然气生产、进口和城市燃气企业都将受到影响。
3.钢铁行业压力犹存,有色金属呈现小幅波动
(1)疫情对我国钢材的直接出口减弱的空间不大。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影响,近年来我国钢材出口已有较大幅度减少。据海关总署统计,2019年全国出口钢材6429.3万吨,同比下降7.3%。即便遭遇疫情冲击,对钢材供求总量平衡影响有限。需要注意的是,2019年我国的前两大贸易伙伴分别是欧盟和东盟,对其出口额比2018年分别增长8%和14.1%[2];作为第四大贸易伙伴的日本,对其进出口额也增长0.4%。目前疫情扩散点主要在上述地区,未来钢材出口的压力犹在。此外,下游需求减少,钢材库存增加将造成钢材价格下跌。现阶段钢铁行业经营风险或将持续走高,钢贸、中小钢企经营状况需要引起关注。
(2)有色金属价格预期已部分兑现,国内库存拐点尚未到来。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受市场避险情绪影响以及对节后需求恢复的担忧,国际国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迅速下跌。中长期看,各有色金属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的主逻辑仍将回归基本面和宏观大背景。综合判断,全年来看,铜价在疫情期间向下调整后受供给端约束支撑将维持上行态势,黄金价格短期震荡上行后料难以维持上涨趋势。铝、铅、锌行业供给存在一定过剩,疫情冲击下预计价格重心下移趋势或将更加明显。
4.机械设备行业短期内受影响较大,中长期向好态势不变
全球疫情仍在延续,全面恢复到正常的生产经营状态还需要一定时间,加之前期停工停产已造成的损失,预计一季度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将出现较大程度的回落[3]。
(1)出口方面,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持续蔓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对我国机械行业出口造成抑制作用。但在国家“稳外贸”政策背景下,综合考虑,预计今年机械行业出口增速仍将小幅回升。
(2)进口方面,随着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将不断加大,机械产品需求相对旺盛,一系列关于扩大进口、降低进口关税、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政策陆续出台,综合考虑,预计今年机械行业进口增速也将有所回升。
5.橡胶、金属制品产业链上下游均受疫情拖累,化工行业上游受影响有限,中下游受冲击较严重
(1)橡胶产业链上下游易受影响,中小企业将受冲击。上游方面,亚洲地区的天然橡胶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93%,东南亚地区更是全球的天然橡胶主产区。下游方面,需求下降以及物流运输问题,导致港口出库量较低,而上游受疫情影响程度相对小,因此港口库存持续累积。如海外疫情逐步发酵,将对橡胶行业上下游产业造成负面影响:上游方面,若东南亚产区疫情扩散严重,则可能影响上游加工厂开工,导致产量降低;下游方面,欧美等传统销售区的疫情扩散会对行业需求造成冲击。全球疫情的恶化将对国内中小企业占比较多的橡胶行业带来冲击。
(2)金属制品出口持续疲软,短期易受疫情拖累。金属制品行业上游主要为金属原材料,目前积压明显。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2月中旬,全国20个城市5大品种钢材社会库存1735万吨,比1月增加113.7%。下游主要包括通信、汽车、设备制造等工业领域以及家电、家具、水暖等民用领域。在宏观经济下行背景下,疫情更是直接导致一季度汽车、房地产和家居等大型消费急剧萎缩,给金属制品行业带来更大的需求端压力。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情况不容乐观,全年金属制品进出口大概率下滑。
(3)化工行业上游短期受影响有限,产业链中长期形势仍较严峻。上游企业涉及采掘、炼化环节,常备有原料库存,短期内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有限;中游企业作为中间产品,严重依赖物流;下游企业除依赖前端供应链外,劳动密集度也大大提高,中下游化工企业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大宗石化产品的国际需求受到抑制,一些终端需求较大的化工材料,如聚丙烯(PP)、丁苯橡胶(SBR)和聚碳酸酯(PC)的需求也将受到冲击。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大面积蔓延将导致欧美国家订单减少,可能会产生全球化工行业产业链的震荡。
6.全球汽车产业遭受较大冲击,但难以撼动我国汽车工业地位
从供给端看,我国是零部件出口大国,现代、日产和大众等多家大型车企均出现因零部件供应不足导致部分生产线停产现象。作为全球较为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意大利制动器生产商布雷博供应全球一半整车制造商,疫情将进一步打乱全球汽车产业生产节奏。从需求端看,汽车市场具备较强顺周期性特征,且汽车市场交易具有较强的线下属性,疫情不仅影响消费者看车环节,更影响到汽车交易的纳税、上牌等环节,交易难度大幅增长。受疫情影响,据中汽协数据,今年1-2月,我国汽车销量同比下滑41%[4]。然而,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外资企业未来仍会将我国作为重要生产基地。2018年发布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显示,我国零部件企业超过10万家,纳入统计的为5.5万家,基本实现了1500种零部件品种的覆盖,难以短时间找到替代国家。
7.纺织、服装和家居用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外贸行业订单萎缩,复工复产情况受制于疫情防控进展
(1)纺织品外贸出口遇冷,订单量急速下滑。目前,韩国、意大利和伊朗等我国纺织品重要出口地疫情严重,我国部分企业收到的订单受疫情影响被取消。据海关总署数据,今年1-2月份,我国纺织制品出口额962.3亿元,同比下降18.7%。从往年情况看,春节以后是纺织印染行业的传统旺季。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导致纺织业外贸企业订单数量大幅下滑。
(2)服装外贸出口形势严峻。联合国贸易研究机构表示,受疫情影响,全球纺织服装产业将损失超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4亿元)。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1-2月我国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160.623亿美元,同比下降20.0%。未来,我国纺织出口企业将会继续面临订单减少甚至流失的情况,特别是出口日韩、美国、欧洲国家的中小企业将会更加困难。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下半年需求可能会逐步复苏。与此同时,疫情期间部分工厂转做防疫用品,不少企业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等,赢得了生存发展机遇。
(3)家居用品行业受延迟复工影响较大。在2019年家具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今年家具业形势并不乐观,叠加疫情影响,一季度业绩不佳、出口受损已成定局。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1-2月,我国家具及其零件出口额443.8亿元,同比下降21.6%。通常一季度是家具行业的预备期或开发期,对于全年经营至关重要。受疫情影响,工厂延迟复工开工,工资、社保、租金、水电和贷款利息等支出导致现金流异常紧张,企业生存难度较大。
8.全球医疗物资供应短缺,我国医药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全球药品等医疗物资出现供应短缺。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原料药供应链受较大影响,印度、美国等药品生产大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药品短缺。我国是全球医药、医疗器械的重点产出国,受疫情影响,企业不同程度延迟开工日期,再加上运输受阻、物流管制等因素,导致我国医药、医疗器械企业全球订单交付紧张,加剧全球供应短缺。我国医药产业链机遇与挑战并存。首先,我国拥有上游完整的基础化工原料作为支撑,规模优势突出。其次,随着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诊断需求、治疗需求和防护需求将带动核算测试剂盒、监测仪、呼吸机、CT设备、抗病毒药、广谱抗菌药、血液制品以及口罩等出口需求增加。然而,疫情爆发后,随着各国加快推进药品供应链多元化,将对我国医药产业链在全球的竞争格局产生不利影响。
9.半导体下游需求下滑、上游供应或将不足,电子信息全产业链遭受冲击
(1)疫情对半导体行业产生较大影响。从已有影响看,目前主要集中在下游需求下滑,其中智能手机、大家电和汽车等半导体主要下游产业受到影响;日、韩虽受疫情影响较大,但由于半导体制造特殊性,三星、SK海力士等公司采取封闭式管理,目前尚未出现半导体产业链断供。从对我国企业影响看,一是国内疫情对半导体企业已有影响相对较小。春节期间多数生产线正常运转,且复工状况良好。二是国内加码信息基础建设将带动下游需求。国家明确指出要加快5G独立组网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半导体产品的需求。三是如果疫情持续发展,我国或将受到设备、材料及核心零部件供应不足影响,将对国内产品线生产和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2)电子信息全产业链均遭受疫情冲击,或将影响行业的全球产业转移和重新布局。疫情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短期内的原材料交付延迟、终端产品加工滞后、市场需求疲软以及出口通道不畅等方面。长期来看,若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情况无法在短期得到有效控制,全球产业链条断裂的风险将加剧,或将进一步影响电子信息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和重新布局。
10.跨境旅游、运输服务行业损失较重,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跨境电商等服务贸易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1)出入境旅游行业遭遇重创。旅游行业以线下活动为主,在此次疫情中属于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短期内,酒店、出境游等将遭遇重创。从我国出游人次构成来看,2019年出境游占比2.5%,入境游占比2.3%[5],国内游占据绝对份额。随着国内有效控制疫情,预计国内游在三季度有望出现回暖。由于国际航线处于萎靡状态,以国际酒店旅游行业为主的企业,还将在较长时间受到疫情负面影响。酒店旅游行业利润率低,疫情带来的负面冲击将加速行业洗牌,使资源进一步向龙头企业靠拢。受全球疫情蔓延影响,出入境旅游市场将在较长时间无法恢复正常,保守估计将持续至年底。
(2)国际运输服务受到负面影响。国际货物运输方面,疫情在世界蔓延已经对全球供应链产生影响,企业停工,货物运输需求缩减,国际货运出现业务缩水、货物积压等问题。国际旅客运输方面,美国航空、达美航空、美联航等美国航空公司以及澳洲航空公司、挪威航空公司等已纷纷宣布了一系列包括停飞、削减岗位和停薪留职等危机措施来缓解疫情对公司的重创。从未来影响看,如果全球疫情二季度得到有效控制,则负面影响相对有限;如果疫情持续发展,货物和旅客在世界各地流通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同时经济下滑带来运输需求走低,国际运输行业将遭受巨大损失。
(3)疫情导致全球信息产业存在下行风险。从信息服务行业看,疫情使得服务外包、系统集成项目和线下培训等企业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此外,美国、非洲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是我国内地主要的软件出口目的地。受疫情影响,上述国家和地区的产品需求走弱,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内地的软件出口。不过,从长远来看,疫情也将倒逼各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尤其是医疗、教育等行业将加快线上布局,政企客户的线上化办公需求将大增,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将呈现扩大趋势。同时,疫情使得5G、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与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加速融入,将推动行业高端化转型。
(4)跨境电商机遇与挑战并存,或加速行业重构。从出口端看,迫于疫情压力,多国向我国求助,美国对我国降低医药物资关税,以缓解疫情对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进口端看,相关业务主要受外贸国家生产、物流及疫情蔓延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短期内进口商品将以原材料、生活必需品和医药健康必需品为主。远期看,疫情将加速群众对于新零售的认知与接受。预计跨境电商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占进出口比重将继续攀升,远期增长空间可期。
政策建议
1.优化政策组合,纾困受疫情冲击大的外贸行业
(1)财政政策着力减税降费。通过税费减免、延迟征收等方式,进一步减轻外贸行业税费负担,合理分担企业在疫情期间产生的用工、房租和利息等成本支出;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对相关行业给予支持;适当扩大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增加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
(2)金融政策着力降低融资成本,加强定向支持。继续引导融资成本稳步下行,适时追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支持金融机构多渠道补充资本金,开展金融科技创新,加强国际合作,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与风险管控能力;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稳定汇率预期,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引导涉外企业积极通过保险、金融衍生品等方式进行风险管理。
(3)产业政策着力兼顾短期扶持与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平衡。针对疫情的短期冲击,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出台扶持措施,支持复工复产,发挥各类产业引导基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重点支持出口型制造业、旅游服务业和运输服务业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外贸行业脱困。同时,着眼中长期,制定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定方向的外贸行业发展规划,借鉴国内外危机应对的经验、教训,避免疫情过后出现产能过剩,消除风险隐患。
2.扩大内需,对冲产业链传导造成的外部冲击
(1)加大民生保障投入。加大对受疫情冲击较严重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帮助地方企业复工复产,逐步恢复正常经济秩序;增加医疗卫生、教育、保障性住房、养老和社保等领域的财政投入,解除群众后顾之忧;向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补贴、补助,并帮助群众返岗、就业以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
(2)引领带动有效投资。积极推进符合规范的PPP项目落地,加快推出基础设施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等新型工具,加强市政设施、公共服务和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5G、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稳定制造业投资;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和“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适当调整房地产企业融资政策,支持各地因城施策,稳定房地产市场需求。
(3)充分挖掘消费潜力。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2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从市场供给、消费升级、消费网络、消费生态、消费能力和消费环境六个方面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建议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放松限购、减免购置税与增加下乡补贴等方式,进一步激活汽车消费;支持纺织服装、家具家电等重点出口产品转向国内市场销售;加大线上消费模式推广力度,进一步挖掘三四线城市、乡村地区消费潜力。
3.加快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1)强化对“卡脖子”技术的联合攻关,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加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强化政策、资金、机构、人才和设施等聚集效应,提升集中创新能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制度环境,培育、激励并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加强核心零部件、先进工艺、关键材料和产业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人物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深化军民合作,力争在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和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取得创造性突破。
(2)加快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清理、重组“僵尸企业”;支持传统行业加快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拓展移动营销渠道,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产品质量管控,提升售后服务效率;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新型信任机制,降低交易成本,打造透明可信的质量追溯体系,带动供应链的优化升级;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提高传统产业运营与管理效率。
(3)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国家层面加强基础创新研究、通用型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指导地方政府从当地资源禀赋、战略定位和比较优势出发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依托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新型原材料生产基地,依托雄安新区、国家级开发区和自贸试验区等,打造高端工业产业集群以及先进技术研发与试验基地,形成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