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新闻人物形象的塑造
2020-11-17邬微
文 邬微
一、人物报道经常出现的问题
长期以来,很多媒体的人物报道都拘泥于固有模式,形式格式化,说教成分占比大,采访过程中依赖人物先进事迹材料,有材料可借鉴虽然能够让记者快速了解事实,也容易让记者过分依赖材料,材料只是背景,只有把人物事件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用细节展现事件,用血肉塑造出的人物才更丰满,也更让人信服。
为了塑造人物的典型形象,经常有记者在描写人物时,刻意夸大事实,人物形象无一例外的“高大上”,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感染”群众,事实上,这样脱离实际的标兵和典型,会让观众产生观看电视剧的错觉,反而削减了示范作用。
二、用不完美却真实的细节还原真相
怎样报道才能够让既让人物形象丰满,又不至于过分“高大上”而脱离实际呢?我认为应该从整体把握,从细节着手,运用多种电视新闻语言展现人物的七情六欲、人物鲜明的个性和人性本色,这样才能打动观众、感染人心。真实的才是感人的。典型人物也有个人的特性和人性的共性。挖掘出典型人物的“个性”,既要写出他们作为典型的不平凡一面,也要写出他们作为普通人“非典型”的一面,包括他们的个性、爱好甚至弱点,典型人物才会丰满、真实、可信,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采访全国道德模范提名者赵宇时,我了解到他三次努力救落水者,第一次没救上来,缓了一口气又进行第二次施救,这次却被落水者勒住脖子按到水里,费力挣脱后,他又进行了第三次施救,终于将落水者救上岸。在采访中,我了解到,他也害怕,因为第二次施救差点让他失去生命,但是看着水中的落水者,他却能克服恐惧心理,运用智慧继续施救,这个不那么完美的细节将真实展现出来,其实更能给观众启示,英雄也是普通人,普通人也可以做英雄。
三、不要过于干涉人物形象,形象本身也是人物的特点
电视新闻的特点就是图像和声音同步,可以让观众对新闻有更直观的感受,可以少很多描写的笔墨,这也是电视新闻人物和报纸人物通讯最大的区别。电视新闻画面无法润色,有时为了刻画完美的人物,我们有的记者会过于干涉人物的衣着形象,使他脱离原本的形象。
人物性格特点的展现也在这些细节里。接人待物的方式、说话特点、人物形象都能够体现人物性格特征,所以在见到被采访人物时,采访其实已经开始了,如果过于干涉人物形象,客观上就是干涉了新闻事实。
四、运用独特的电视语言诉说事实
电视新闻声音和画面的运用,也是塑造人物的有力武器。人物展现离不开他工作生活的场景,场景本身也是新闻表现的一部分,通过现场的运用,可以看到、听到、感受到人物所处环境。
鹤岗广播电视台播出的以筑路工人为主角的报道中,为了拍摄夏日的炎热,我们记者着重拍摄细节,采用低角度拍摄,不但可以看到沥青和鞋底之间的拉丝,还能够看到地面过于炎热导致的空气扭曲。通过画面语言对环境的展现,让观众更直观的感受到筑路工人们工作环境的炎热和艰苦。
同期声是电视新闻的一部分,也能直观展现人物语言和性格特征,在录制同期声的时候,经常有不善表达的被采访人物表示不知道说什么,不知道怎么说能够体现自己的高大上,有的甚至要求记者给他“准备两句”。这是弊病,其实也是我们媒体长期报道“高大上”人物烙下的病根。每个人物都是不同的,对于事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不能寻求标准答案,事实上,对于新闻来说也不会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思想,强求标准答案,不但会抹杀被访者的个性,观众也不会买账。
面对不善言谈的被访者,我们可以采取唠家常的方式拍摄,先唠唠他做的事,再问他对所做的有什么看法,这种情况被访者自然而然就说出他的真实看法。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引导。我曾碰到一位受访者,他是鹤岗市总工会评选的典型人物,是一位干活利落但不善表达的人,经常我问一句话,他回答两个字。面对这种被采访对象,我们跟他到工作的车间,拍摄他工作的状态,通过和他同事、领导聊天,侧面了解这个人物,终于采写出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