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化超越
2020-11-17◎魏波
◎魏 波
随着我国电视节目版块化、栏目化的发展趋势,节目主持人群体渐渐形成。群星闪烁,但其间明亮耀眼的星辰往往时隐时现,好景不长。 观察主持人节目的发展,我们不能不感到忧虑。 我们常会看到有些“电视人”仅凭几本没有学得很透的书本知识,靠着陈旧落伍的某个方面的文化积累,在媒体内滚动式快速运转。 文化的“透支”正在使电视人尤其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过分地强调表演与形象更使电视节目出现浅俗化、平画化、零散化的趋勢,这普遍存在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节目主持人的文化超越。
一、重表演:虚假主义在作祟
20 世纪80年代初期,主持人节目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在刚刚进入千家万户的黑白电视机屏幕上,人们看到节目主持人亲切的面容,听到主持人贴心的话语。从此,“节目主持人”成了人们最津津乐道的电视词汇和热门话题。主持人节目的孕育期是那样短暂,发展又是那样迅捷,在普及、发展速度很快的情况下,我们一直缺乏研究它的理论准备。而理论上的争议必然导致指导实践的混乱,甚至会出现无所适从, 于是在实际中便会出现如此议论:“对于节目主持人是否需要表演, 简明的回答是既肯定, 又否定。”“需要表演的时候就表演,不需要表演的时候就不表演。 ”
在理性思维匮乏的情况下,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偏差,那就是对“表演”的把握不当。 “表演”过度便可能走向虚假。“最让人上当的其实是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博学。神气活现的主持人往往充当着无所不知、无所不会的角色。其实他们的博学并不靠平时博览群书的苦学,仅是在做某个节目前,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而己。”实际上,作为一位节目主持人,只有当你一直以自己的观念和思考面对公众时, 你才有发言的价值,而如果你只是一个传声筒,那么时间一长,你的面孔便在公众的评判中变得苍白。 所以,走出虚假,确实是节目主持人的出路。
也许有人会问, 是不是我们应该对节目主持人的表演经历、表演积累一概否定呢?当然不是,但必须运用辩证法做具体的分析。
从一定意义上说, 这些经验和积累只要不是移植于主持人行为,没有成为主持人行为心理的主导意识,而是有选择地借鉴,有分寸地转化,当然是可以发挥一定作用的。 尤其是综艺节目主持人,正确运用这些积累,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领悟节目的基调,渲染、调节节目的气氛,如果又多才多艺地即兴插入,主持人形象可能会更加多彩多姿,这是毫无疑问的。
二、重形象:审美观念的浅俗
实际上,重“形象”是重“表演”的一个衍生物,是把主持人的角色行为特征混淆为演员的一个附属品。
电视是一种苛刻的镜头艺术。 节目主持人的形象作为率先进入观众感受的第一刺激信号,人们通过直觉的观形、察神、闻声会立即作出认可与否的反应。 因此,主持人的形象对节目的成败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主持人的形象并不仅仅是指长相、外貌或美容化妆,它应该是外观形象、气质形象、声音形象、人格形象的和谐统一。当前有的节目主持人喜欢“形象征服”、“魅力征服”的说法,也许他(她们)太过自信于自己的美貌了。 而事实上,随着电视栏目化趋势的出现,随着人们观赏领域的拓宽,各种特色的主持人在荧屏频频亮相,人们获得更多的审美参照,现在的受众已不那么容易被“征服”。
余秋雨说 “人们对真实的崇拜出于对人生实在性的追求。 没有真实,人生就失去了依托和参照。 ”当然,节目主持人的真实并非纯粹生活化的自然主义的真实。不可设想,一个节目主持人出现在观众面前时, 可以漫不经心地或忘乎所以地流露出生活形态的随意性。 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有意识地张扬或外化自己的某些方面, 弱化或收敛自己的其他方面,在许多情况下是完全必要的。 这样做,正是为了使主持人形象在美学意义上“更真实、更完善”。
总之,节目主持人创造自我形象(而非过分地化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仅从观赏价值而言,作为公共形象,它至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合适的象征性标本,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所以,主持人应当维护、完善自己的形象。
三、文化超越: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出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各种电视节目相继出现,娱乐型、服务型、科教型以及大版块的综艺节目等,节目的知识性和专业性要求节目主持人在知识结构上力求“专”与“广”相结合,做一个“杂家”,这就需要节目主持人不断实现文化上有所超越。
赵忠祥曾谈到:“我认为当今主持人的竞争,主要是文化上的竞争。 ”在主持人队伍里,赵忠祥那种厚积薄发的文化超越独树一积,赵忠祥属于自立型知识分子,他储存着一代人所具有的共同经验和全部政治、文化信息密码,在一个陌生、未知的理论与实践中探索,显示了一种值得肯定的艺术品格和职业态度,成为主持人队伍中的“常青树”。
节目主持人要摆脱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三两年”的尴尬局面,必须实现文化上的超越,而要实现文化超越,首先要求节目主持人要具有广博的知识。 博览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是主持人的必修课;深入社会,拓宽视野,增加阅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步。 比如说,文艺类的节目要求主持人要了解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和音乐常识; 经济类节目要求主持人对经济形势、市场走向有一个总的把握;生活类节目要求主持人要从纷繁的社会现象中, 从百姓的生活中捕捉生活的情趣、生活的哲理和生活的奥妙。无论是哪一类节目,无论是娱乐功能、信息传递功能、还是引导教育功能,都包含着一个使受众在思想上、知识上、认识上提高的目的。节目主持人的学识直接影响节目的品位,如果节目主持人没有广博的社会知识,言不由衷、词不达意,节目还有什么魅力甚至品味可言呢?
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一时间备受关注,主持人董卿无疑是最关键因素之一。很多观众惊艳于《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时董卿的表现,不仅诗词语言表达能力、点评和总结能力也令人钦佩,知识储备扎实,名言警句信手拈来。董卿几乎成为中国诗词大会的最强大脑, 多少人被董卿的才华所折服,这完全得益于她个人深厚的文化底蕴。董卿博览群书,涉猎广泛,工作后一直在充电,学习能力强,懂得活学活用,文学积淀深,知识储备丰厚,这些都是她能在节目中“出口成章”的有力保障。她曾说,“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 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此时董卿在舞台上的表现,绝对是她生活日常的积累,来自扎扎实实的学习。
说文化涵盖了知识,是对知识的概括和提炼,无形中就将文化抽象了。 其实只有在掌握了丰富广博的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升发出所谓的文化修养。 显然,为走上明星之路而奋斗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增加知识储备是其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读书是积累知识的一个手段,但决不是唯一手段, 而且书本上的知识也不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全部知识。主持人应细心体察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将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成为良好的文化修养,为节目主持的成功铺下必不可少的基石。
总之,在我国,节目主持人理论研究是“从零开始”的,“主持人”的名称是舶来品,也是“从零开始”的,但关键是应当如何“从零开始”。在舞台上、荧屏上,失去自我,用层层美丽的包装和表 演展示于人,这些离自己“很远”的主持人到最后对自己到底是谁这个问题都会感到迷茫,他(她)们如不想成为主持人队伍中的一颗流星, 似乎应该记住著名演员李保田的一句话:“拼到最后就是拼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