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时代下广播新闻的发展
2020-11-17蒿玥
文 蒿玥
网络的发展,碎片化新闻令人目不暇接,快速的新闻出产率,给以稳健著称的传统媒体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那么,在新时代下传统媒体就没有出路了吗?其实不然。
其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传统媒体时代,电视、广播、报纸三大媒体的记者,无论采访方式有何差异,最终都需要从采访地返回单位,剪辑、制作、写稿,从出稿时效性来看,电视、广播几乎同时,报纸受印刷时间影响晚一天,三者差别不大。但有了网络工具,广播新闻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与电视记者相比,广播记者无需受限于电脑配置,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Adobe audition软件,记者采访完即使在咖啡馆中,也可完成录音报道的制作,再通过QQ、微信等软件将做好的mp3文件回传给编辑,随时可安排在新闻节目中播放。而电视记者依旧需要返回单位制作、报纸记者也依旧受限于印刷限制,以该种媒体最佳表现形式最快速地传播新闻,广播媒体无疑为最优。
因此,新时代下的广播记者,要不断提高自己对新工具、新技术的认知,不能局限于仅能熟练运用单位的剪辑工具就故步自封,而新闻单位也应简化音频文件传输流程,让记者专注于采写而不是将时间盲目地浪费在采访地与单位间的奔波。“云技术”移动化办公的产生,对信息的传输是革新性的。此次疫情期间,不少企业不仅开启了云办公,还打通了外网与内网间的壁垒,员工不用去单位,也能远程操作,这对于新时代的广播,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借鉴,记者通过专属APP,开启“云审稿”“远程入库”,在简化采编流程、加速新闻播出方面又是一种质的飞跃。
其二,以自有客户端图文方式,弥补广播不可视性的缺陷。一篇好新闻,所代表的不仅是记者的采写水平,也反映了采写者所在新闻单位的整体水准。广播媒体具有易逝性、线性传播、介质单一等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相对于电视,广播只可耳闻不可目睹;相对于报纸,广播一闪即逝,存留性远远不及。
因此,利用新媒体的新兴传播手段来加深提升传统广播媒体的品牌形象尤为重要。目前,陕西广播电视台、西安广播电视台、三秦都市报等陕西知名媒体分别制作有陕西头条、原点新闻、秦文等自有新媒体客户端,通过发布其自产新闻来提高本身的品牌价值。作为广播媒体,便应抓住这个机遇,加大频率曝光量。自家新媒体客户端的优势,就是图文、视频、音频皆可上传,不局限于各大主流平台的格式限制、生成的通用链接也并不影响其在主流平台的传播,因此,广播媒体人完全可以在自家客户端中上传成品录音报道,并附有可视性图文,这样既凸显了电台记者的采写水准,又让易逝性的新闻得以存留,读者首先看到有趣的内容,便会更有兴趣点开音频,广播新闻的传播便借由一种新的形式焕发了生机。
其三,强化自身写作水平,不要让“通稿”成为新闻记者的绊脚石。纵观数十年间新闻的变化,不难发现,数字信息时代,流于各平台的稿件越来越多,但内容大多雷同,新颖又深刻的优秀新闻作品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我们应归罪于“通稿”。通稿原本是一些新闻通讯社的“专利”,为保证重要新闻“不出错”,他们会将采访到的内容以一种统一的稿件方式发给全国的需要稿件的媒体。然而近些年,便利的通讯形式让“通稿”成为了记者们偷懒的工具,被采访方准备好,记者们拿来即用,不去现场、不采不访,甚至连新闻的真实性都懒于辨别,常常被受众指出新闻失实,这样的新闻、这样的广播,失去了媒体从业者求真求实的初衷,在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下又何谈立足?因而新时代广播记者,更应利用互联网传播优势,深入被访一线,多了解、勤思考,采写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互联网时代,带给广播新闻的有机遇也有挑战。如果故步自封,采写不出精彩的录音报道又限制于传统的传播方式,那么必将淹没于碎片新闻的洪流,毫无存在价值。但如若从业者们能正视“科技改变生活”“酒香也怕巷深”,那么广播新闻也能如一颗明珠,任凭时光磨砺,依旧焕发光彩、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