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摇篮”的漫长转身

2020-11-17本刊编辑部

中国工人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产业工人工友东北

2015年倒数第二天,《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审议通过。《意见》要求,未来十年东北地区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作为新中国曾经的“工业摇篮”,东北这片面积接近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在经历一场漫长的转身。

此前,受全国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东北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集中显现,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困境面前,承受过上世纪国企改革和市场冲击阵痛的东北企业和产业工人,没有被困难击倒,选择了奋力突围。

“困难时期更要干好本岗工作,想办法降本增效,与企业共渡难关。”这是中国一重首席技师、锻造工刘佰鸣的真实想法。他说,现在工人不怕干活,就怕没活干,只有企业效益好了,收入才有保障。当企业终结两年连续亏损转而实现盈利时,他和工友们的信心受到了一次极大的鼓舞。

随着企业深化改革的步伐越来越紧,一些积弊已久的深层次问题得以暴露,进而逐渐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也为重塑一支适应时代发展的产业工人队伍创造了条件。

老季是公认的技术能手,但由于对企业发展心存顾虑,2014年远赴山西打工。后来,他听说矿上改革后效益变好,工友们收入大幅提高,下决心重新回到东北。他说,过去岗位上犯了错误还能用关系协调到其他岗位,现在是一票否决,工资分配也更加公平,这些环境的改变让大家找回了信心,看到了希望。

尽管老资历的技术工人在回归,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依然不可松懈。全国劳模、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车工裴永斌有“金手指”之称,曾经入选过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产业工人群体优秀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让他颇感焦虑。

裴永斌分析说,一方面,东北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去产能的任务,处于产业寒冬期,配套产业不景气,部分企业对人才的保障能力与创新激励效应不明显,留人留心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产业工人岗位吸引力不强,导致后备人才不足,核心技术传承和研发源动力不够。

除了依靠文化自信激发工人活力外,不少职工期盼尽快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帮助更多工友“扎根”企业。大庆油田的全国劳模齐莉莉建议,应当完善劳动保障,强化市场思维,增强工人获得感,激发群体的共同追求,消除年轻技术工人的后顾之忧。

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共和国长子,为新中国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时光荏苒,风云变幻,从工业摇篮一度跌落为暮光之城,东北需要一次重新崛起的传奇。

全面振兴东北,时间终会给出答案。

猜你喜欢

产业工人工友东北
产业工人讨薪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新时代产业工人人才培训的思考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国共争夺东北第一仗:杨国夫勇战山海关
大东北的春节
李玉赋在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专题研讨班上强调 在新时代新起点上乘势而进谱写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新篇章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 建设改革的动员令
春·工友
下坡时会遇见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