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民国宁安诗人徐景魁的两首五律

2020-11-17周哲辉

黑龙江史志 2020年7期
关键词:山行柴门

周哲辉

徐景魁,18 87 年生,卒年不详。宁安人。字星五,原姓苏木哈啦,满族,隶正红旗。民国初年改徐姓。毕业于吉林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曾任宁安县立小学校长、县教育会长、吉林省第二届省议会议员。有《遥忆》《山行》《新万古愁曲》诗作问世。

一、遥忆①

遥忆丹江畔②,荒寒有我村。

清风③来破牖④,残雪拥柴门⑤。

排演琴书在,栖迟⑥著述尊。

幸无官籍累⑦,随意蓄鸡豚⑧。

【注释】

①此诗选自《黑龙江历代诗词选》。

②丹江:指牡丹江,此江流经宁安县境内。

③清风:轻微的风;清凉的风。《诗·大雅·烝民》:“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毛传:“清微之风,化养万物者也。”杜甫《四松》诗:“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

④牖:(yǒu)。窗户。

⑤柴门:亦称柴扉,用柴木编扎的简陋之门。曹植《梁甫行》诗:“柴门何萧条,狐兎翔我宇。”

⑥栖迟:游息。《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汉书·叙传上》:“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引申为失意漂泊;淹留。

⑦官籍:官府之簿册。这里借指仕途、宦海。

⑧蓄鸡豚:蓄养储存家禽家畜。豚,小猪,泛指猪。陆游《游山西村》诗:“莫道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二、山行①

杖策②破清晓,西风吹曙暾③。

寒烟三岔路,流水百家村。

野寺木鱼④响,荒阡⑤石兽蹲。

他年⑥结茅室⑦,何处辟柴门。

【注释】

①此诗选自1924 年版《宁安县志·艺文·诗歌卷》。

②杖策:拄杖。白行简《李娃传》:“十旬,方杖策而起。”亦作“策杖”。曹植《苦思行》诗:“策杖从我游。”

③曙暾:破晓后初升的太阳。

④木鱼:佛教法器。木制,刳木为鱼形,中凿空洞,扣之作声。

⑤荒阡:荒野中的坟墓。阡,墓道。

⑥他年:以后或将来。唐末黄巢《题菊花》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⑦茅室:茅室蓬户,茅庐,用茅草盖成的房子。形容居处极其简陋。

三、简析

1924 年版《宁安县志·艺文卷》,遴选诗词曲赋若干,除了清朝皇帝、大臣、流人的作品,就是客籍宁安官员的作品。唯独徐景魁这两首五律,是宁安土生土长土著诗人的作品。是地地道道的本地造文化,货真价实的地域诗词。

徐景魁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民国二年,他24 岁以后,就先后任宁安二区劝学学员长、学务委员,中区教育会长、评议员长,五区第一小学校长,宁安县立第一小学校长,宁安县教育会会长,吉林省议会议员等职。他还参加了1924 年版老《宁安县志》的访采调查工作,是40 位编选人员之一。正是由于他参与了这项重要工作,人们才知道他善于创作诗词作品,这两首五律才得以入选此志,流传至今。

从这两首五律看,徐景魁深谙作诗之道。因而他创作的诗词作品数量应当不少,惜已无从寻觅。笔者曾千方百计,多次刻意向宁安文化界人士打听徐景魁的后裔,试图找到他的更多作品,结果皆不得而知。因此这两首遗存和《新万古愁曲》(此曲笔者已另文专述),便成为凤毛麟角,显得尤其弥足珍贵。

纵观这两首作品,均为写家乡之作。只不过是写作的角度、方式不同。尽管这两首诗,作于何时何地已不可考;哪首写于前,哪首作于后,也很难区分。但从某些诗句词语中仍能捕捉到一些蛛丝马迹。更主要的是,两首诗的内容相互关联,相互补充,一以贯之,一脉承传。这对于推测分析,或许能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遥忆》是写作者羁旅在外,回忆故乡的情景。这很可能是徐景魁在吉林市读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时所作。从网上查寻,此校校址在吉林市敦化胡同15号,现已改成吉林市第五中学。

独在异乡为异客,乡愁漫上心头。作者想起牡丹江畔“荒寒有我村”。家里的几间茅草房“清风来破牖,残雪拥柴门。”炎热的夏天,清风徐来,吹拂着窗櫺;严寒的冬日,残雪成堆,簇拥着柴门。《宋书·孔淳传》云:“茅室蓬户,庭草芜径,唯床上有数卷书。”虽系陋室,却是书香门第。“排演琴书在,栖迟著述尊。”有排练琴棋书画之乐,有游览歇息著述之尊。此联与尾句,透露出徐景魁家庭的大量信息。至少可以认为他的父亲、祖父都可能是读书人,或是乡间秀才,或是私塾先生。说不定徐景魁的诗词格律知识,就是由其父亲、祖父教会的。虽说是乡下文化人,又未做官当差,无仕途差遣之苦,无宦海争斗之虞。家里饲养了不少家禽家畜鸡、鸭、鹅、狗、猪之类。自力更生,自食其力,丰衣足食,自得其乐。一家人过着殷实安逸、知足常乐的农村生活。

《山行》是写作者深秋时节回乡,清晨拄杖在山间行走时的所见、所闻、所思。看样子并非告老还乡之后作,而应是归乡省亲所作。

原来读《黑龙江历代诗词选》《遥忆》篇作者简介时,只知道徐景魁是宁安人。究竟是宁安县城人,还是宁安某乡镇人,未知其详。最近在老《宁安县志》上查到,徐景魁是依兰岗人。民国时期的依兰岗,即今日的兰岗镇。杨锡春在《东北地名语源考》中说:兰岗为 “满语依兰阿拉”的译音。“依兰汉译数字三之意,阿拉汉译岗子之意,即三道岗,俗称依兰岗。兰岗原是一片大岗,并无村屯。1934 年牡图铁路建成通车时,在这里以附近的依兰岗屯命名兰岗火车站。兰岗在……宁安市中部……盛产大西瓜。”

从“寒烟三岔路,流水百家村”两句诗中明确得知,徐景魁也并不生长在兰岗镇里,而是生长在归这个镇管辖的一个“百家村”。当年这个牡丹江边上不大的“百家村”,到底是哪个村?叫什么名字?仍不得知晓,尚有待考证。

就是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里,诗人听到了野寺里传来和尚敲木鱼诵经的响声,看到了蹲伏在荒坟墓道中的石雕神兽。然后想着告老还乡之后,选择一块什么地方,盖个柴门茅庐,以终其身。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体, 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体。 徐景魁的这两首五律, 皆为首句不入韵的正体五言律诗。而且两首五律,都用的是上平声十三元韵。一共才用了“村”“门”“尊”“豚”“暾”“蹲”六个韵字,就把两首五律写得如此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各自中间两联,对仗工整严谨,通篇剔透光华,顺畅浏亮,“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无任何刀砍斧凿之痕,矫揉造作之嫌,一气呵成,清澈到底。足见徐景魁作诗功力相当雄厚,出手工夫委实不凡。所以黑龙江《文化四字歌》中有点赞云:“万古愁曲,徐景魁公。”

现在可以初步断定,徐景魁的两首五律,《遥忆》写在前,《山行》作于后。两首诗共同表达了一个鲜明的主题思想:乱世退避三舍,洁身好自为之。体现了作者安于清贫、不愿仕进的恬淡胸怀;甘于归隐、乐于林下的操守。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之志趣;林和靖独守“梅妻鹤子” 之情味。徐景魁卒年不详推知,他虽身为省议会议员,肯定没有衣锦还乡之荣,亦无告老杖乡之耀,更无厚葬之铺张。无非是死了,只有亲友乡邻知道。由此可见,徐景魁应该是一位十分令人尊敬的诗词先辈。

猜你喜欢

山行柴门
腊梅花
人勤柴门
过沈阳故宫
柴门的温度
山行
山行
山行
山行
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
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