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边纪略》简介——《龙江三纪》之一

2020-11-17孙学民

黑龙江史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龙江康熙

孙学民

编者按:

为了满足广大史志爱好者的需要,从本期起,本刊开办“龙江古籍”栏目,重点介绍有关黑龙江历史的史志书籍,以供广大读者研究和阅读。与此同时,也欢迎广大学者和古籍收藏者,提供古籍信息和好的建议,共同办好这个栏目。

本期首先介绍《龙江三纪》。《龙江三纪》是周诚望、董惠敏、赵江平三位同志标注的一部丛书。辑注者仿古代目录学家丛书之体例,把黑龙江省较早的几种志乘的名著,辑在一起,名曰《龙江三纪》。《龙江三纪》含《柳边纪略》《宁古塔纪略》《龙沙纪略》,对于了解清初黑龙江地域的历史、地理和民情风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柳边纪略》由清朝杨宾撰写。全书分为五卷,其最后一卷为诗。杨宾在《柳边纪略》自序中介绍说:“柳边者,插柳条为边,犹古之种榆为塞。而以之名其书者,以柳边为宁古塔境也。”而后,在书中卷一里,作者又详细介绍柳边“高者三、四尺,低若一、二尺,掘壕于外,呼为‘柳边条’,又曰‘条子边’。”当时,还称呼柳边为“盛京边墙”“柳墙”“柳城”。据新《辞海》介绍说:它是从清初顺治年间开始分段修,至康熙陆续完成的一条柳条篱笆,是用来禁止边内居民越过篱笆打猎、采人参和放牧的。它南自今辽宁凤城起,东北经新宾东折西北至开原,叉折而西南至山海关北接长城,一条名为”“老边”;又自开原东北与老边相接至今吉林市北的一条,名为“新边”。初设边门二十一座,后减为二十,每门常驻官兵各数十人,以稽查行人出入。这就是历史上曾经名著一时的“柳边”。它的建置和作用也就大致如此。

《柳边纪略》乃是作者记述当年柳条边外的形势、山川、道里、卫所、官制、兵额、城堡、驿站、部落、寺庙、贡赋、物产、民情、风俗等情况的一部有着相当史料价值的地方史志著作,对古迹所在,流人遭遇则尤为注意,从中可以看到清初东北地区的各种情况。所以《清史稿》说:“宾撰《柳边纪略》,述塞外事甚详。”《清史列传》也说:“其书网罗巨细,足以订史书之谬,而补版图之缺。”这些评价今天来看,我们认为是不为过誉的。《柳边纪略》卷三中对民俗、风物的准确和精彩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宁古塔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落后。清顺治十二年时的宁古塔,“满洲富者缉麻为寒衣,捣麻为絮,贫者衣狍、鹿皮,不知有布帛。”在文化方面,宁古塔书籍极少,仅有屈指可数的《史记》《五经》《汉书》《李太白全集》《昭明文选》《历代古文选》《杜工部诗》《字汇》《盛京通志》《大学衍义》《纲鉴》《皇明通纪纂》十二本书,其中九部是两个流放的汉人罪犯带去的。在流放汉人罪犯的眼里,“塞外凡鱼皆肥美”,“牛鱼,鲟鱼也。头略似牛……土人直呼为鲟……重数百斤,或千斤,混同、黑龙两江,虎儿哈河皆有之。最不易得,得之则群居而……食之。”

《柳边纪略》的作者杨宾,字可师,号大瓢,又号耕夫,浙江山阴(今绍央)人。据《柳边纪略》自序和清同治《苏州府志》卷一百一十二《流寓》以及对有关资料的考证得知,杨宾生于清顺治七年(1650 年),卒于康照五十九年(1720 年),终年七十一岁。他出生在一个“薄有良田畴”的中小地主阶级家庭。父亲杨越在明末为诸生。慷慨任侠,尚气节,好交友。因朋友中有人与南明大臣张煌言的抗清活动有联系,“事发。辞连越,减死,流宁古塔。”同时,与其妻范氏偕行,留老母及二子(杨宾、杨宝)于家。当时杨宾才十三岁,上奉祖母,下携弱弟,只得依靠叔父为生。大约在杨宾二十岁时,叔父因病去世,生活的重担就完全落到了他的身上,可说是艰苦备尝。待到他祖母去世后,这时他年已四十,即打点行装,于康熙二十八年初冬,首途赴宁古塔省亲。途中堕马,“触石破颅,血流数升”,几乎死去。历尽千辛万苦,才与离别二十八年的父母相会。此次探亲之后,时隔四年(即康熙三十二年),杨越即死于戍所,例不得归葬。他又到处奔走泣诉,陈情于大吏官府之门,最后获准迎母奉父柩归,故时人有“杨孝子”之称。他从小聪慧,是一个“举止异常儿,父母争怜惜”的孩子。《清史列传》说他“八岁能擘窠书(写大字),稍长工诗古文,务为有用之学,不乐仕进。康熙十七年(1678年)侨寓吴门(今江苏苏州市),巡抚张鹏翀推举杨宾应博学鸿词科,力辞去。”这所谓“博学鸿词科”,是清朝统治者在一般科举考试之外特设的“制科”,其主旨是为了进一步笼络和网罗那些“学问淹通,文藻瑰丽”而又不愿参加一般科举考试,还颇有些故国之思的知识分子的。故当时被荐举的有如朱彝尊、施润章、严绳孙、潘来等辈,皆为当时这类有名的“奇才硕彦”。杨宾能被巡抚推荐,实在很不一般。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他在二十八岁的青年时期,就已“学问淹通”,而名重一时了。二是他竟拒不赴试,这不能不说明在他的身上,具有一种受他父亲影响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民族气节。由于他“不乐仕进”,家贫无以为生,就不得不“从兹事砚田”“挟笔墨以游而为人所不屑为者”了。后来他虽“以刑名、经济之学佐大吏幕”,但始终没有摆脱他那笔耕者的生活,这大概是他又自号“耕夫”的一种缘由吧!

杨宾是一个有着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人。自卜居苏州以来,“求书者日踵于门”,颇为应接不暇。他著述颇富,除《柳边纪略》五卷外,尚有《晞发堂文集》四卷,《晞发堂诗集》二卷,《力耕堂诗稿》三卷,《金石源流》及《大瓢偶笔》《铁函斋书跋》等若干卷。《清史列传》说他“诗主沈著,身后散佚,惟存一卷,皆辛苦愁惨之音。”《柳边纪略》标注学者周诚望认为这一看法是对的,但诗惟存一卷,则不确,这大概是指《柳边纪略》后所附那一卷说的吧。至于“身后散佚”,那是肯定的,至为可惜!

关于本书的写作年代和地点问题,《清史列传》说:“ (宾)待父戍所时,著《柳边纪略》”。但作者在《自序》里却说:“日侍两亲,供三十年子职于数月之间,尚何心求宁古塔之文献而书之哉?迨后先子即世,归葬中原,回念耳目所闻见,有宜书者。”这就告诉我们他开始动手写作此书的时间,是在他父亲归葬中原之后,所以《柳边纪略》的写作,自然不是在他去宁古塔的康照二十八年冬和归时的二十九春,这段“供三十年子职于数月之间”的时间内,是毫无疑义的。那么到底写于何年?据《清史稿》卷四百九十九有关杨越、杨宾父子的记载,我们推断杨越约在康熙三十二年卒于戍所,又过了两年才得归葬中原,则为时已在康熙三十四年了。所以作者写作《柳边纪略》的时间,应在康熙三十五年以后。又,作者在康熙四十六年正月初九的日记中云:“校《柳边纪略》,存疑四”,则该书的最后定稿当在是年,或稍后,该是没有疑问的。写作的地点当然也不在宁古塔的戍所,而是在今苏州市他的寓所里。

此文对《柳边纪略》的介绍,主要来源于《龙江三纪》的前言,其次是《柳边纪略》原文。《柳边纪略》能够著成和流传至今,实是难能可贵,正如作者杨宾在《柳边纪略》自序中言:宁古塔“中原之人偶一至焉,皆出九死一生,呻吟愁苦之余,谁复留一字以传?”所以,我们要从内心里由衷地感谢杨宾的《柳边纪略》,为龙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载。

猜你喜欢

龙江康熙
龙江少年爱冰
千里龙江半日还
环境监测水和废水现场采样的影响因素探究
龙江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康熙下象棋
图读龙江经济
如此原因
龙江大美湿地组画——罗恒
年度第21期,P.84
康熙下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