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彦县的农耕文明及传承

2020-11-17车万里王志毅

黑龙江史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农业

车万里 王志毅

巴彦县有史以来一直被誉为“江省粮仓”,是全国农业大县、商品粮基地县、农业强县等。所谓农业大县,是因为农业一直占据经济主体地位,农业生产水平比较先进发达,对国家粮食贡献巨大,对人民安居乐业起到主导作用。

巴彦因农业而享誉内外,因农业而创造耀眼的历史辉煌,因农业而保障了稳步发展;与此同时,也因农业而滞缓了前进的步伐,因农业而进入贫困县份之列。几百年来形成的具有巴彦特色的农耕文明,成为了巴彦县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的基石,造就了世代不胜枚举的精英,培育了“农无惰气”“仕无骄习”“淳朴厚重”的人文风情。

探索、研究巴彦农耕文明的亮点和特质,对于破除陈旧思维定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进步,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振兴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一、农耕历史久远

早在西周时期,肃慎为西周“北土”,巴彦属肃慎之地。虽处氏族部落阶段,但是原始农业已经出现,肃慎之地出土石锄、狍角锄、石磨盘,说明已进行锄耕。

汉魏时期,巴彦为夫余之地,其北界为“溺水”——即松花江西段,松辽平原。《三国志》曾记述“土地宜五谷”,也曾“出土铁质农具”(《东北史纲要》)。

唐朝时期,巴彦属渤海国,位于其西北境。《东北史纲要》记述:“牡丹江、图们江、松花江中部流域,农业比较发达,成为社会生产主要行业。”曾出土铁铧、铁镰,用唐朝传入《长庆宣明历》先进历法指导农业生产,农作物出产多“粟、麦、豉”。从公元696 年渤海国建国,至公元925 年被辽国所灭,渤海国凡十五世、延绵229 年,遗族一部分留在松花江流域。

辽代,巴彦属生女真,在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下游,设有五国部,头城在依兰。“辽国农业在汉族影响下,有了发展”“筑城郭、立市里”“安置汉俘,垦艺荒地,务农耕,在阿什河督民种植五谷”。

以上说明,农耕文明在巴彦发展比较久远。

二、人口发展密集融合

巴彦县人居聚落的形成,呈现阶段性的密集融合。

隋唐时期,为靺鞨黑水部。《金史》记载巴彦境内有三个部落,泥庞古部,居在帅水,就是现今的少陵河,据考证,在西集镇新宏村的东城子就是泥庞古部的抹离海村;唐括部,金史记载景祖昭肃皇后唐括氏多保真生于帅水隈鸦村,即现在县城东南5 公里,五岳河旁的富江乡富江村小城子;术甲部,居琶里郭水,即今之黄泥河,是巴彦、木兰界河。1970 年在松花江乡出土的“夺与古阿邻谋克之印”和1984 年在临城乡顺合村出土的“副统之印”,皆为金末之官印。金代实行猛安谋克制,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可见聚落形成规模,巴彦区域已经比较繁荣。永乐四年闰七月(1406 年),在巴彦设立亦玛剌(山)卫(即驿马山)。元代初,巴彦为帖木格斡赤斤的封地,后属辽阳行中书省女直水达达路,仍归属亦玛剌(山)卫。

至清代,随着呼兰置城建府,巴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至道光五年(1825 年)举办新旧官庄70 多所,额地42000 垧,增设台站促进开垦,每台额设壮丁15名,每丁拨地60亩,10丁设一庄。咸丰年间,因当地官府拟奏请驰禁官荒,流民闻风趋至,有些旗丁便将“公中闲荒”圈占起来,或自垦自种,或把自垦之地转租与流民,成为“老圈地”;有些旗丁以其牛具、籽种招佃,成为“牛力地”。咸丰末年,老圈地达4500 垧,牛力地多达23000 垧。站丁也圈占土地,招垦食租,仅台站老圈牛力地就达6000 余垧。咸丰九年(1859 年)巴彦苏苏旗兵,屯丁招民户3500 余名,查出垦地8000 余垧。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诏许开放蒙古尔山一带闲荒。从咸丰十一年(1861 年)至同治七年(1868 年),共放出毛荒20 余万响。1868 年呼兰厅境共丈出熟地19.8万多响。

巴彦苏苏在咸丰十一年(1861 年),放出毛荒76800 垧。同治元年(1862 年)是巴彦建治元年,招民已逾2100 户,已放垦地多达14 万垧。这年巴彦苏苏地方添设民官,以资治理,设置呼兰厅。同治三年(1864 年),呼兰厅理事同知衙署在巴彦苏苏中兴镇建成,呼兰厅移衙巴彦苏苏,与呼兰旗营分疆而始,厅属巴彦、木兰、绥化、海伦诸地。至光绪十一年(1882 年),呼兰厅所属十二段地,共有熟地752400 垧,是土地面积最大时期。从清初至光绪十三年(1887 年)的200 余年中,江省旗户经休养生息仅及4 万,丁口仅25 万。而呼兰、巴彦、北团林子“三城兴屯之后,不满二纪,民户已及3万,其不入册籍联类聚居谋生更不可指计”。

呼兰厅自议垦以后,“直隶、山东游民出关谋生者日以众多”, 流民一旦闻风议放,便蜂拥到此。仅同治元年(1862 年),大荒沟(现兴隆镇南)就查出农民4100 余人。流民的大量涌入,也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的其他各业相继发展起来。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升呼兰厅为呼兰府,移治于呼兰城,巴彦苏苏改为巴彦州,归呼兰府所辖。后分大小木兰达段设木兰县,划黄泥河以东归木兰县管辖。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县境内有耕地26. 5 万垧,农业生产已具备了相当规模。巴彦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巴彦县的发展,随着人口流入,聚落迅速增加。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全县分九区,共有屯落窝堡716 个。1913 年(民国2 年),巴彦清丈土地,至1916 年结束,清丈共丈原荒25.9 万垧(389万亩),丈出原熟地9 万余垧,反映出巴彦聚落发展也具相当规模。

三、粮产丰饶富足

据《呼兰府志》记载,自同治元年(1862 年)八月,清在巴彦苏苏设呼兰厅以后,由于屯丁肆力开垦,加上地温土腴,粮产最丰,仓储最裕。“壮健单夫治二三垧地,供八口家食,绰有余裕’。大量盈余粮食转输江省各城。从乾隆初年开始,呼兰运粮一二十万石饷齐齐哈尔、黑龙江和墨尔根三城,岁以为常。记载粮产销往外地情形谓“每岁十月封冻,迄次年二三月冰沣,运粮车辆,道路络绎,车与车相衔接,深宵蹄铁踣地声渊渊震枕席间,昼出则道路为之雍塞,日至两千余辆,少亦千辆”。粮食不仅大量运往外省,而且还销往国外。大豆“岁恒数百万石,远销英日各国”。其他产品,如烟、酒、油、兰靛、苴麻、鲜鱼等等,除当地消费外,还“北运各城,南运吉林各属,入冬则车马相接,日夜喧阗”。被誉为“江省粮仓”。

民国时期,江省粮仓的地位更加显现。被誉为黑龙江省产粮大县“呼海巴拜,绥化在外”的其中之一巴彦县,当时耕地25.7 万饷,年输出粮食七八十万石。据《满洲地志》记载,宣统元年(1909年),全县粮豆播种面积25. 7 万垧,高粱、谷子各占30%多,小麦占20%,大豆占10%,玉米杂粮很少。到伪康德三年,全县大豆占31. 46%,小麦占26.13%,谷子占17.93 % ,高粱占16 . 9 %。自1860年招民垦荒以来,巴彦人民勤于耕作,努力农事,把“榛莽遍地,野兽出没”的北大荒,用几代人的汗水开发成粮豆之乡。

新中国成立后,过去的江省粮仓,成为全国的商品粮基地。在1945 年巴彦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时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耕者有其田,全县28.42 万名农民分到土地166279 垧(249.4 万亩),平均每人8.8 亩。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粮食单产由130 斤增长到150 斤左右。在1950 年至1952 年的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全县三年粮食平均总产41414 万斤,比1949 年增长了24.3%。1953—1957 年合作化时期,五年平均总产36755.8 万斤。1958—1962 年“大跃进”时期,五年平均总产达到42218.6 万斤,比农业合作化时期增长14.8%。在1963—1965 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三年平均总产达到46281.7 万斤。在1966—1976 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十年平均总产达到72379.9 万斤,巴彦成为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县。1976—1980 年的五年中,巴彦的粮食生产在严重的自然灾害中保持了稳步发展。其中1980 年粮豆总产达到9.4 亿斤,是新中国成立时的三倍。

1983 年3 月经国务院批准,巴彦县被国家和黑龙江省确定为商品粮基地县和大豆生产基地县。相继,又被国家和黑龙江省政府确定为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商品猪基地县以及商品鱼基地县。1986 年至2000 年15 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845008 吨,平均每年增长5.37%;粮食商品粮15 年平均每年为141310 吨。

四、农业亮点纷呈

有史记载以来,巴彦农业稳步发展,农耕文明亮点纷呈,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占据全省领先地位,并为国家不同时期的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历史上农业的突出亮点传承不断。

1916年1月,在县城东南隅建巴彦县农林试验场。

1922 年春,朝鲜族农民裴焕信带领全家24 口人,到巴彦县天字牌姜家店屯(现松花江乡七一村)种植水稻15 垧,是巴彦县种水稻之始。

1939 年,有200 余名朝鲜人从阿城、尚志集体移驻到巴彦县西集东城子,建东城农场,开荒种植稻田。

1946 年,巴彦果树场培育地产果巴彦大红袍李子,驰名省内外。

1947 年,土地改革将249.4 万亩耕地分给28.42万农民,人均分得土地8.78 亩。

1957 年,巴彦县生产的大豆,以质量好、商品率高驰名,在印度尼西亚万国博览会上展出。

1958 年,西集裕民村农民马青山,土豆芽栽经验在11 月27 日《人民日报》上被宣传报道,农业部在巴彦县召开“土豆芽栽”现场会。1959 年9 月,农业部、商业部在巴彦县召开“两豆”(大豆、土豆)现场会议。

1967 年,县农业局派人员在海南繁育玉米单交种,一直延续至今。

1974 年,巴彦县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展览》,8 月《人民日报》长篇报道巴彦经验。

1981 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1.7 亿斤,粮豆平均亩产543 斤,交售商品粮6.3 亿斤,列黑龙江省之首,全国第四名。

1988 年,巴彦开展大豆亩产200 公斤模式化种植试验,千亩获得成功,后经国家鉴定,确定为“永常大豆生产”模式。至1991 年成为全国闻名的大豆栽培模式,在东北及黄、淮、海地区广泛推广应用。

1992 年8 月,经考察谋划,县农业局及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举办农民绿色证书培训班,1993 年参加全国绿色证书工作会议,巴彦县被确定为全国50 个“绿色证书”试点县。

1993 年2 月5—6 日,黑龙江省首次农业科技大集在巴彦县举办,省地领导及涉农部门参加,全县4.3 万多农民参加科技活动,以后连续举办多年。

1994 年被黑龙江省确定为试点县,多次在国家和省农民绿色证书技术培训会议上介绍经验。

1995 年,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家农业小区综合开发项目从1991 年开始,取得多项成果。是年,国务委员陈俊生来县视察,为“巴彦沿江排灌站”题名。

1996 年5 月,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大豆核心试验区”落户巴彦县。同年被国家评为农民绿色证书技术培训先进县。

2000 年9 月,巴彦县承担的“九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除上述亮点外,还涌现多名先进模范人物。

1952 年12 月,松花江乡五一农业合作社主任高桐作为省劳动模范参加赴朝慰问团。

1966 年,松花江永常大队党支部书记张淑范参加北京国庆观礼。

1969 年,永发红星大队党支部书记刘丽娟参加北京观礼。

1973 年,长春公社大众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录曾当选党的九大代表;是年,再次当选党代表,参加中共十次代表大会。

1989 年,富江乡种子站长刘焕奎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培育的巴丹1-5 号玉米种在省内推广应用,成果卓著。

五、农耕社风崇尚图新

巴彦的历史是古老的、悠久的,也是年轻的、新兴的,充满活力的。从建治之始到现在一个半世纪中,巴彦这块神奇的土地,广泛吸吮着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发扬着各时代的文明精华,随着历史的进程,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也逐步形成了独具特点的巴彦社会风情。在大连图书馆珍藏的康德四年出版的《巴彦县地方行政之一斑》的一文中,对巴彦的风俗作了精辟的表述。谓“本县境内,风俗质朴,不尚文华,民生憨直,各守其业,男尚廉耻,女守贞信,均皆勤俭自励,且士无骄习,农无惰气,工商各以信义自守”。这是对巴彦独特的群体风貌的高度概括,也是巴彦社会风情的真实写照。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巴彦形成的社会风情,推动了巴彦的社会进步,雕塑了巴彦的独特文化。

(一)勇于开拓的奋斗精神

史书曾载:巴彦“农无惰气”“士无骄习”。这是对巴彦社风的高度概括,是巴彦民风的真实写照,也是巴彦农业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巴彦人民的淳朴与勤劳,巴彦社风的厚重与进步,而形成的勇于开拓、艰苦奋斗的“早抢抗精神”,成为巴彦人的独特风格,宝贵的社会风尚,难得的精神财富。巴彦并非世外桃源,大自然亦不可能尽于恩赐。有史以来,多数年份遭受冰雹、旱涝、风虫、霜冻灾害。新中国成立以后,据1950—1985 年的36 年统计中,发生较大自然灾害的就有26 年。在同自然灾害做斗争的实践中,巴彦人民总结和创造的“早、抢、抗”的核心内容是,在发展农业生产,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做到思想早认识,措施早制定;抢时间、争主动、减灾害、保效益;抗灾自救,强化基本建设,增强抗灾能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降低灾害程度,力争大灾之年夺得丰收。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巴彦的“早抢抗精神”,已经成为巴彦人民同大自然斗争的法宝,成为抗御灾害、发展经济的社会精神力量。

巴彦人民把“早抢抗精神”落实到抓短期抗灾与加强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结合上来,增强抗灾能力。1976—1980 年,全县坚持实行专群结合,大搞农田基本建设。1981—1985 年,全县发扬“早抢抗精神”,坚持“旱涝兼治”,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扩大防洪除涝面积,水土保持面积,大面积、大投入、多年度集中治理,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证了农业的稳产高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巴彦人民继续发扬“早抢抗精神”,一手抓“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一手抓“旱改水”,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1985 年以来,全县在实施农业综合治理过程中,狠抓中低产田改造,小流域治理和农业小区开发,收到显著效果。全县通过增肥改土,改垅保土,营造水土保持林、田间防护林,修建、完善排灌工程,治理大小沟壑,改变粮食生产环境,使农业生产逐步走向“高产、优质、高效”,保持持续发展的轨道。“早抢抗精神”在减灾、增产,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崇尚科技的农耕文明

“江省文风,东荒称盛,巴彦尤著”,这是史书记载过去人们对巴彦文化的评价。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巴彦的地方文化,又有了新的发展,充添了新的内涵,进入了新的阶段。这就是融入了崇尚科学技术,追求现代文明,并使其转化为生产力的新的社区文化,进而实现了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多年的突出表现是:栽培技术敢于创新,使用良种善于更新,科技普及勇于争新,带来了显著的成果。无论是玉米的大双幅,大豆的永常模式等栽培模式的创新,还是玉米巴丹号种子培育推广,乃至农民科技培训,农业科技大集,农民绿色证书制度的长期坚持,都反映出巴彦人民崇尚科技,追求卓越的特质品格。

(三)厚重淳朴的人文理念

巴彦县从建制时起,始终注重人才的培养,曾先后涌现出杰出的社会精英和农业战线的先进人物。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涌现的松花江的高桐、张淑范,兴隆的贺景林,万发的李继堂,振平的宋彬、周淑萍,长春的张录,康庄的李朝河,永发的刘丽娟等,都是农民的突出代表。

注重培养典型,发现树立时代的楷模,一直是巴彦坚守的人文理念。巴彦县坚持几十年不变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模式的发展,模式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均在于人才战略的坚守与实施。

总之,勤奋、淳朴、尚德、求新的巴彦农耕文明,不仅创造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必将展现耀眼的时代风采。

猜你喜欢

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世界农业
山西农业
山西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