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
——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全力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
2020-11-1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依法履职,主动担当作为,全力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
立足乡村产业振兴,着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只有产业振兴了,才能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促进全市乡村产业振兴,济宁市人大常委会立足职能,坚持每年选取1至2个乡村产业振兴主题,采取集中视察、执法检查、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等方式,认真查找制约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持续跟踪监督,着力抓好解决,有力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加快农业“新六产”发展主题,市人大常委会对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就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围绕加强和规范土地流转进行调研,提出了指导意见。结合全市农产品、渔业资源丰富的实际,开展视察调研,指出产业化程度低、优质不优价等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走标准化、品牌化、生态化路子的建议。适时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进行监督调研,推动改革任务顺利完成。制定《济宁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对全市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情况进行执法检查,促进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立体、循环农业,促进林农增收,常委会围绕林下经济培育进行调研,提出了发展林下种养和森林景观利用产业的建议。
立足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补齐农村发展短板。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当前该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不少短板,为此,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对农村饮水安全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高度重视,先后开展专题视察,进行专项审议和满意度测评,并对相关代表建议进行重点督办,今年8月份,还将对市政府关于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确保市政府按期高质量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任务。制定《济宁市泗河保护管理条例》,并连续两年对河长制及条例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执法检查、调研,为泗河充分发挥防洪、灌溉、生态等综合效益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小麦等农作物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开展稻麦两作区水稻机械化生产和秸秆综合利用调研,着力推进主要农产品全程机械化生产。在汛期到来之际,市人大常委会及时监督调研全市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提出相关建议,为推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二季度以丰补歉”注入了动力。
立足决胜脱贫攻坚,着力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济宁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每年听取相关部门的专项报告,常委会领导带头包保扶贫工作重点乡镇,常委会机关长期派出扶贫工作队,并建立了机关工作人员联系贫困村、贫困户机制,定期到贫困户家中走访,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年初以来,常委会以“发挥代表作用、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吹响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的冲锋号。5月份以来,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各级人大代表联系扶贫工作村活动和“脱贫攻坚”主题人大代表公开接待日活动。7月份,常委会对“大排查、大整改、大提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情况进行集中视察,并围绕脱贫攻坚中的重点难点和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通过市县乡三级联动开展监督,进一步推进脱贫攻坚各项政策落实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市人民共同富裕贡献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