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祝良 爱上蘑菇的科学家

2020-11-17

中国工人 2020年11期
关键词:菌类羊肚真菌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这是刻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一块石碑上的8个大字。杨祝良说自己很幸运,他找到了愿意为之努力奉献的事业。他要在蘑菇世界中继续探求,为这8个字做最真切的注释。

自然造就神奇。

有一种微生物,它们长在土里、堆在落叶下、藏在枯木里,它就是“真菌”。

在地球上,菌类已有数亿年的历史。在长时间的演变进化中,菌类可以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湿润的土壤、堆积的落叶、还有腐烂的树木,它们几乎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杨祝良就是“发现者”之一。

2014年3月,国际真菌学主流期刊《真菌多样性》发表了一篇论文,其构建出了世界牛肝菌科的分子系统发育框架。德国有位真菌学家对此评论说:“能给出如此清晰的分类框架,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这篇论文的作者就是一位痴迷于菌类研究的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杨祝良。

打开新世界

事实上,杨祝良从事菌类研究,还得从他的第一份工作说起。

1983年,杨祝良从厦门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工作,从事植物学研究。一次,他和同事到野外考察,看到雨林中到处是蘑菇,便问同行的人这些蘑菇的名称,没想到却难倒了大家。这些对树木名称、外观、用途了如指掌的植物学家,却没有一个人能叫出这些蘑菇的名字。杨祝良去问当地老百姓,得到的回答也是“不知道”。

杨祝良发现,尽管真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生态价值,但人们对真菌并不怎么了解。他想如果能有人对真菌加以研究,把真菌的状况搞清楚,那不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吗?于是他决定把这个想法付诸现实,将研究精力从植物学转移到真菌学,随后报考真菌与地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1987年,带着对真菌研究的憧憬,杨祝良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硕士毕业后,他听从导师的建议,前往德国深造。“出去后才发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有太多东西需要学习,那时我恨不得一天有25个小时。”时至今日,谈起求学往事,他还是抑制不住的兴奋。

在德国那段为日后职业生涯筑牢根基的日子里,导师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深深印在了杨祝良的脑海里。

回国后,杨祝良潜心做科研,创建了世界牛肝菌科和鹅膏科新的分类系统,创立了中国高等真菌分布格局成因理论,推动了我国真菌研究和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他担任主编的学术期刊,目前也在全球该领域期刊中名列第一。

科研步履不停

长期从事高等真菌多样性及资源利用研究工作,杨祝良走遍了云南乃至中国的山山水水,学术成就享誉业内。对菌类研究的痴迷热爱,加上工作成就突出,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蘑菇先生”。

在30多年的真菌学研究中,杨祝良深刻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真菌学家,野外科考是基本功。只有亲自到野外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研究分析,才能产生一流的科研成果。没有野外工作,就不可能有好的科研成果。

对1998年自己第一次在西藏的野外考察经历,杨祝良现在仍记忆犹新。当时走到3800米的海拔高度时,他就产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在现有条件下,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原路返回,但这也意味着这次考察宣告失败。

更重要的是,身体会留下记忆,以后每到这个地方,都会有高原反应。为了自己热爱的研究事业,杨祝良决心咬牙渡过这个难关。一周后,杨祝良爬上了高原,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标本采集中。

直到现在,杨祝良和学生依然保持着每年必须野外考察的习惯。进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工作之后,他促使标本馆所存标本从5万余份增加到10万余份,成为中国第二大真菌标本室,为真菌研究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科研材料。

在杨祝良看来,每一种真菌身上都隐藏着“信息密码”,通过破解密码,就能了解不同真菌的来龙去脉。“野外考察中,擦伤、摔伤、刺伤、咬伤都是常事,但找到标本的幸福感大于一切。野外考察的魅力就在于不断挑战危险与未知。”杨祝良说。

虽然杨祝良已是别人眼中学识渊博的“蘑菇先生”,但他却没有因此而感到满足。他说:“现在做得远远不够,还要做出一些兼具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来。”

食用菌搭起致富路

这些年来,杨祝良注重将科研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

2010年,杨祝良和团队从一种看似无毒的小白菌中发现了毒性成分,经研究证明,该菌正是30多年来导致云南部分地区群众不明原因猝死的元凶。他认识到,必须尽快开展“毒蘑菇”的科普宣传教育以避免更多人误食。

于是,向来只撰写科研论文和研究报告的杨祝良,开始把晦涩难懂的专业语言编成“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鞋的野生菌不能吃”“黄罗伞和白罗伞不要吃”等安全吃菌的顺口溜。如此一来,辨别“毒蘑菇”的知识在偏远地区得以迅速普及,成功避免了更多因“菇”致死事故的发生。

对于“害人”的毒蘑菇,杨祝良编了宣传顺口溜,而对于口感鲜美、营养价值极高的羊肚菌,他则将研究成果“授人以渔”,帮助云南偏远山区的赤贫百姓,因地制宜实现脱贫致富。

位于怒江峡谷的贡山县是深度贫困县,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偏僻、贫穷、落后”曾一度成为这里的代名词。直到杨祝良带来一支科学团队,给当地的村民带来了羊肚菌种植的新技术,撑起了当地的致富“伞”。

杨祝良和研究团队事先采集了全国3000多株羊肚菌菌株,在进行优化后,从中选育出10余株菌株。经过一段时间的种植试验之后,这些选育出来的羊肚菌亩产可达150公斤到200公斤,经济收益可达1万元到1.5万元。

“科研要为经济社会服务,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看到贡山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种植羊肚菌致富后,杨祝良发出这样的感慨。

以一生的钻研开启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是科研工作者的幸事。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块石碑上刻有8个大字——“原本山川,极命草木”。其含义是人类要弄清楚山川地理的情况、对草木名称及本性进行透彻研究。

杨祝良说自己很幸运,他找到了愿意为之努力奉献一生的事业。他要在蘑菇世界中继续探求,为这8个字做最真切的注释。

猜你喜欢

菌类羊肚真菌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羊肚菌“喝水”有学问》
千奇百怪的真菌
羊肚菌药膳之“扬眉吐气”
奇趣的真菌王国
真菌对我们的帮助
致命真菌
在雨后,与菌有约吗?
葡萄园套种“羊肚菌” 增收增效又环保
蘑菇,植物还是非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