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钢工是怎样“炼”成的
2020-11-17郑久强
“炼钢”这个职业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把它当成事业去做。不管做什么,不管多简单、多普通,只要坚持去做,你都会成功。这也是工匠精神的内涵。
1989年,我从唐钢技校毕业,来到唐钢一炼钢厂转炉炉前工作。当时炉前的条件比现在要艰苦得多,高温、粉尘、飞溅的钢花,稍不小心,就被烫一个泡。
走上炼钢平台,首先过的是心理关,完成一个学生向工人的转变,适应紧张、直接、快节奏的炼钢生产。面对老师傅的批评,只有干好本职工作,才能让老师傅瞧得起。还有就是过身体关,当时我身体比较瘦弱,面对繁重的体力工作根本吃不消。我强迫自己咬牙坚持,做不了重活儿,但我可以多干些轻活儿,让自己慢慢适应起来。
我最初以为,在学校学的是炼钢,工作了就是炼钢工,其实不是这样。炉前的工作,需要从末助手做起,然后是三助手、二助手、一助手。真正被称为“炼钢工”,那是当上炉长之后的事儿,这个过程最少也得用10年以上的时间。末助手有一项基本工作是取样,我那时体重才100多斤,可取样用的样勺有两米多长,我拎起来都很费劲。第一次取样时,取样勺探入炼钢炉的深度、角度都不够,本来应该取出钢水,可我一勺下去,取出来的大部分是钢渣,直接影响了炼钢工对钢水温度和成分的判断。炼钢工见了,二话没说,直接把刮渣板摔到了地上。
当时,我好像被打了一记重重的耳光,自尊心受不了,心里感觉特别委屈。可是,我就是学炼钢的,不干炉前,还能干啥?我那股执拗劲儿上来了,并暗下决心:别人能干的,我也能干,而且我要比别人干得更好!可怎样才能干得更好?我的想法也挺简单,就一个“勤”字。和泥堵出钢口、取样、清炉坑、打渣子、调换渣斗……自己的活儿,精心干;别人的活儿,抢着干。半年过去了,三助手以下的工作,我样样拿得起来。
炼钢师傅指挥出钢,就像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一样。师傅不说话,谁也不敢出钢。看样儿时,他拿小木板一扒拉,看温度成分合适了,就把小板往地上一摔:“出钢!”那动作特别潇洒。这一系列的动作,深深地把我吸引了!我又暗下决心:我要做一个炼钢工,要掌握最好的技术!我细心观察老工人的一招一式,虚心请教,逢人便问几个为什么;晚上挑灯夜读,攻读炼钢技术,第二天又在操作中实践和摸索。
我有个习惯,班上掌握的技能我会利用下班时间在课本里找到理论根据,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所以技术提升得很快。入厂 一年后,我被破格提拔为炼钢二助手。单位和工友们的肯定,带给我更大的信心和热情,不管苦脏累险,我都习惯抢在最前头。我的工作热情也打动了师傅们,他们把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使我的技术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
最难忘记的是1993年。当时的装备条件不像现在这么先进,炼钢操作完全凭经验。其中,目测钢水温度、成分是炼钢的关键技术。尤其是目测钢水温度误差最多不能超过5摄氏度。一般情况下师傅不会主动告诉你他掌握的技术,我就在师傅旁边仔细观察师傅的一招一式,学艺和偷艺同时进行。结合自己的判断去主动请教,用自己的好学精神打动师傅,学习其中的技术诀窍,再按照这些诀窍去练。为了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我一炉接一炉地“死盯”。根据钢水颜色变化判断钢水温度,眼睛常常被刺得很疼。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当年全厂职工技术比武中,我10次目测炉温,每次误差均不超过5摄氏度,最准的一次连1摄氏度的误差都不到。同样,我也掌握了通过钢水准确判断成分的技术。
1993年,对我而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被破格提拔为炼钢工,别人走10年的路,我只用了3年,成为了唐钢历史上最年轻的也是培养时间最短的炼钢工。我感恩“炼钢”这个职业,它让我收获技术的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把它当成事业去做。不管做什么,不管多简单、多普通,只要坚持去做,你都会成功。这也是工匠精神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