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流人书房联和身世
2020-11-17周哲辉
周哲辉
(海东青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清兵入关之后,在北京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这个历史阶段,民族矛盾激化。清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对明朝残余势力、江南汉族地主豪绅和有反清复明思想的知识分子进行残酷打击。什么“反清案”“复明案”“通海案”“科考案”,名目繁多,不一而足。涉案者波及当时十三个省数千人之众。一人犯罪,祸及九族。主犯被杀,受牵连者流放尚阳堡、宁古塔(今宁安市)、卜奎(今齐齐哈尔市)等苦寒之地。流人的命运极其悲惨,饱尝艰苦,备受折磨。一旦被处为奴,便终生失去人身自由,任凭凌辱、迫害、宰割,不准反抗。否则,就会被处死。被流放的江南文人和各地贬谪官员,初来乍到,举目无亲,又受各种管制,只有默默读书以遣愁怀。众流人,虽遭大不幸,于绝域乃大幸。到宁古塔来的流放文人开馆授徒,教化群伦,著述宏富,功不可没。不仅丰富了清代牡丹江地区的文化生活,而且为后来的地域文化发展,积淀了坚实雄厚的基础。在宁古塔流人的书房里,多有悬挂联语于中堂。下面,就依据宁安市已故文联秘书长郭军先生,从《御笔宝珊》一书附录中,摘抄的七副流人书房联,分别作以简略剖析。
方拱乾书房联
挹林壑之清旷;
乐琴书以消忧。
方拱乾的书房,位于宁古塔城南江沿,结芦为舍。约藏书数十卷。书房内自书“事君尽礼”四字中堂。
此联表达了方拱乾身处逆境,“守清道而抱雌节”(《淮南子·原道训》)的隐者情怀。所谓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野。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一个出身官宦世家、文章世家的年轻有为者,家庭突遭如此大劫,由风光秀丽的江南鱼米乡,谪戍到绝域荒塞的北徼宁古塔,已把功名利禄之心打得粉碎,宣布了仕途的死刑。不得已而求其次,方拱乾只能寄情山水,淡泊明志。好在他不借酒浇愁,破罐子破摔,而是此路不通择别路,以琴棋书画为乐,化解心中块垒,用一技之长著书立说,因而成就了他的不朽文学事业。
挹:意为牵引。郭璞《游仙》诗:“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林壑:指山野,与林泉、林薮、林下都是一个意思,借指退隐之地。
方拱乾(1596—1667),初名策若,字肃之,号坦庵,晚年改号苏俺,又号云麓老人,安徽桐城人。桐城方氏是当地望族,明清两代,世多显宦,所谓“江东华胄推第一,方氏簪缨盛无匹”。其父方大美曾任明湖广常德府推官(知府),擢御史,巡案江西、河南、顺天等地。后迁太仆寺卿,以“执法不阿”为民称赞。方拱乾的长兄体乾、次兄承乾、三兄应乾均为恩贡生,四兄像乾官至按察司副使。其族人以仕宦、治学称于世者,更是数不胜数。
方拱乾自幼聪明,7 岁能读诗文,成童可记五经。“弱冠负文誉,经史一览不忘”。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中举人,崇祯元年(1628)第进士。官庶常,馆选第一,“文名震当世”。崇祯十三年(1640),升任詹事府右少詹事。
清顺治十四年(1657)南闱科场案发,方拱乾五子方章钺在科举考试中,被人弹劾与主考方猷联宗,有舞弊行为,拿解刑部。十五年(1658)方拱乾及长子方玄成、次子方享成也受牵连入狱,十一月被判处流放宁古塔。与同案受牵连的难友吴兆骞情好殷挚,在流放戍所经常一起切磋诗文,每至夜分。共同收集整理了黑龙江省最早的诗词合集《质薤》,已失。所著《何陋居集》,是黑龙江现存的第一部古代诗集。顺治十八年(1661)冬,由族人出巨资,认修京师前门城楼,方拱乾全家被赎回。南归后寓居扬州随园,撰写了著名的《宁古塔志》(又名《绝域纪略》)。后来家族破落,方拱乾无家可归,流浪街头以卖字为生。康熙六年(1667),72 岁在贫困交加中病死。
47 年之后,康熙五十二年(1713),因《南山集》文字狱又发,其长子方玄成虽然已经故去,仍然被开棺戮尸。方玄成之子方登峄、之孙方式济(《龙沙纪略》的作者),再次被流放到塞外卜奎。方氏四代人,两次遭此悲惨厄运,天可怜见,实为可叹!
吴兆骞望蜀书社联
寄情风尘而外;
养性山水之间。
吴兆骞居宁古塔城东大街路北,三合院,在东厢三楹设书房,藏书百余卷。书房内自写 “教以人伦”四字草书。
吴兆骞书社何以名之曰“望蜀”。笔者认为,这一是因为他有个亲属叫叶之馨,是四川巴县人,有天府之国第一举人之称,曾任云南大理府府尹,为一代名流。后获罪流放宁古塔,常到书社谈诗论文。二是清初大兴文字狱,估计是因为怕直说思乡“望吴”再次获罪,有意回避,以“蜀”代“吴”。在吴兆骞心目中,“蜀”即是“吴”也。三是因为思乡之切,伤心淌血。“望蜀”从成语“得陇望蜀”截下,并付与新义,那就是“岁积苌弘怨,春深杜宇哀”(唐·雍陶诗《蜀中战后感事》)。传说杜鹃鸟为战国时蜀王望帝杜宇魂魄所化,苌弘之血三年化碧。又说闻杜鹃初鸣的人,将有伤别之事。
这副对联,是七言律句,言简意赅。作者吴兆骞虽遭冤狱,仍洁身自好。远离污浊和纷扰,修身养性于青山绿水;“抱璞休奇售,临觞得缓斟”(元好问诗《怀益之兄》)。尽管怀藏真才实学,却不得不恬淡退守,安贫屈居。
吴兆骞(1631—1684),清初爱国主义边塞诗人,字汉槎,江苏吴江人,出身世代书香门第。其六世祖吴洪田、五世祖吴山,皆官至尚书。以后几代祖先,也曾做过大小不等官员。其父吴晋锡,被誉为“文行并茂”之才子。
吴兆骞“少颖悟,有隽才”,“一目十行,过诵不忘”。7 岁参玄文(指参读汉代文学家扬雄所著深奥难懂的《太玄经》),9 岁作《胆赋》,10 岁赋《京都》。崇祯十三年(1640),其父吴晋锡考中进士,并被授为永州(今湖南零陵)推官,携全家赴任。吴兆骞览山川形胜写下《金陵》《夜次京口》《扬州》《登汉阳晴川阁》《岳州》等脍炙人口的诗篇,崭露头角。“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其年(陈维崧),号江左三凤凰,尤善无锡顾贞观”(《吉林通志》卷一百十五)。
顺治十四年(1657),吴兆骞考中举人。第二年在南闱科场案中被人诬告,含冤入狱,判处遣戍宁古塔。康熙四年(1665)夏,与张缙彦、姚琢之、钱虞仲、钱方叔、钱季丹、钱德维,在宁古塔旧城(今海林市旧街)结成黑龙江、吉林第一个诗社“七子之会”。寓居宁古塔23 年以授课为生,十分悲苦。曾借清廷封祀长白山之机,撰写《长白山赋》进呈御览,企盼开恩赦归,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但因谗言干扰,希望落空。后经京中好友顾贞观、纳兰性德、徐乾学等人鼎力帮助,方得赦还。第二年病死京中,享年只有54 岁。著有《秋笳集》《归来草堂尺牍》等。其子吴桭臣生于宁古塔,著有《宁古塔纪略》。
张缙彦外方庵书房联
临喜临怒见涵养,群行群止见品德;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
康熙年间,张缙彦家住在宁古塔城东门外路北,三合院东厢三楹为书房,藏书近百卷。书房内悬挂“以友辅仁”中堂,笔力遒劲。
外方庵书房联,气度非凡。颇有“宰相肚里能撑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匡世济民风范。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喜怒行止,大事难事,逆境顺境,皆能见素抱朴,固守本真,一以贯之,始终不变。这除非仁人之心莫属,除非君子莫为。如此大手笔,和张缙彦的曲折复杂经历息息相关,别人是写不出来的。
张缙彦 (1599—1670),字濂源,号坦公,又号大隐、菉居先生、筏喻道人,河南新乡人。生有敏才,读书必求根柢。天启辛酉(1621)乡举第二, 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历任河南清涧县知县、三原县知县、户部主事、编修、兵科都给事中、兵部尚书。明亡降清,任山东布政使司右布政使、浙江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工部右侍郎等职。顺治“十七年(1661)二月,上甄别三品以上大臣,谕曰:‘张缙彦自擢任侍郎,不能实心任事,且耽情诗酒,好结纳交游,沽名取悦,殊失人臣靖共之义。著降四级调外用。’寻补江南徽宁道。是年六月,左都御史魏裔介劾大学士刘正宗罪恶,言缙彦与为莫逆交,序其诗称以将相之才,词诡谲而心叵测。均革职逮讯。御史萧震复疏劾缙彦曰:‘……缙彦仕明为尚书,在籍时即交通闯贼。及闯贼至京,开门纳款,犹曰事在前朝,已邀上恩赦宥。乃自归诚后,仍不知洗心涤虑,官浙江时编刊《无声戏》二集,自称不死英雄……拟斩决。’上贳缙彦死,裭其职,追夺诰命,籍没家产,流徙宁古塔”(《清史·〈贰臣传〉》卷十二张缙彦列传)。张缙彦“生平才学,排荡百家,为诗文宗匠。著作之富,几于充栋。国初以来,邑中通籍士子,多所裁成,盖巍然河朔一津梁也,所著有《依水园诗文集》等书行于世”(《新乡县志·文苑》卷三十三张缙彦列传)。在宁古塔,张缙彦与吴兆骞等结成“七子之会”,建立黑龙江、吉林有史以来第一个诗社。著有《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等。
杨越读书草堂联
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
读书草堂在宁古塔城西南关路北,三合院砖瓦结构,西厢两楹设书房,藏书百余卷。杨越曾在此书房内挥毫, “和乐且耽”作中堂。其联是对仗工稳的律联,颇富才情词藻,用典不着痕迹;大气而高雅,磊落而超群。大雅,本是《诗经》组成部分之一。这里借指大才、高才。《文选·班固〈西都赋〉》:“大雅宏达,于兹为群。”李善注:“大雅谓有大雅之才者。《诗》有《大雅》,故以立称焉。”《汉书·景十三王传赞》:“夫唯大雅,卓尔不群。” 容物:度量大,能容人。《庄子·田子方》曰:“缘而葆真,清而容物。”上联的意思是德高望重,满腹经纶的人都应春风沐人,春风化雨,虚怀若谷,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秋水,即秋天之水,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比喻清澈。今通称独立成篇、有组织的文字为文章。曹丕《论文》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又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下联的意思是大雅之人写文章,做经国之盛事,决不能含含糊糊,一定要有文气,像秋水一样清新澄澈,不能有任何污染,不能沾丝毫尘埃,不能包藏一点私心。
杨越(1622—1691),原名杨春化,字友生,自号安城,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安城村人。其父杨蕃,早年业儒,后投笔从戎,官至京口副总兵。杨越少喜读书任侠,长而重气节、好交游,慨然有济世之才。后散家资结客,豪杰盈门。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反清复明,进攻长江流域,势如破竹,得到反清绅士们的支持和资助。兵败退回海上,清廷大兴“通海”之狱。浙东通海案首要分子均被斩首,杨越、祁班孙、李兼汝等一百多人受牵连被长流宁古塔。杨春化流放后,改名杨越。先后在乌拉(今吉林市)充当水兵,在宁古塔城搞贸易,与妻子范氏开饭店,经营浙江风味小吃,传授烹饪技术。康熙二十八年(1691)十一月,杨越病死宁古塔。流放近三十年却不能归葬,其子杨宾(著有《柳边纪略》)跪哭兵部,请求接父亲遗骨回故里,两年后获准。迁归时,宁古塔亲朋友好“哭声填路”,“设鱼餮送行”,宁古塔副都统称杨越为“济世英才”。
祁班孙漠北书斋联
爱惜精神留他日,担当宇宙;
蹉跎岁月待何时,报答国家。
漠北书斋于顺治年间,建于宁古塔北岗子。草庐两楹做书房,藏书数十卷。斋内中堂“乐以忘忧”。书联彰显了祁班孙的冰雪肝胆,松梅情怀,“宁愿玉碎,不作瓦全”的精神境界。祁班孙被遣戍宁古塔时年仅28 岁,英年惨遭厄运,不坠青云之志。不言苦,不思乡,不借酒浇愁,不虚度光阴,念念不忘爱惜自己头脑中早已生根的意识、意志、理想,留作今后担当天下大事,报答国家。他牢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行身,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的古训,流放未敢忘忧国,始终不渝,以复明大业为重。
祁班孙(1635—1673),字奕喜,小字季郎,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出生书香门第,仕宦之家,祁氏淡生堂藏书,与宁波天一阁齐名。其父祁彪佳为明苏松巡抚,清军攻入杭州时,写下绝命诗“含笑入九泉,浩气留天地”,沉池殉难。祁班孙生而“颖悟绝伦”,喜诗文,通佛学。 明亡,祁班孙与其兄祁理孙毁家纾难,结纳反清人士密谋恢复,事泄被捕,涉嫌浙东通海案。祁班孙与李兼汝、杨越等一百多人被流徙宁古塔。三年后逃回苏州,于虎丘大会宾客,被官府发觉,隐入尧峰山削发为僧。后到常州马鞍山寺作主持,法号咒明林。公元1673 年英年早逝,仅39 岁。著有《东行风俗记》《东书堂集》《紫艺轩集》。
都本裕北疆书屋联
与古人为知己;
集斯文之大观。
北疆书屋旧址在宁古塔三灵屯孟家大院西院。正房两间设书房,藏书数十卷。其联亦是一幅修养极深的上乘之作。这里所说的“古人”,应指古代圣贤、君子、仁人。显然这些人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贯通古今。与前代人虽然无法谋面,却可以为伍,交谈对话,掏心掏肺掏肝胆,知言知行知声名。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饱览群书,从中探索发现,结为知己。唐太宗李世民曾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上联,恰恰囊括了这一经典。斯文:斯,此;文,指礼乐制度,后以“斯文”泛指文人或儒者。杜甫《壮游》诗:“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崔、魏,即崔尚、魏启心,杜甫同时代人;班、扬,即班固、扬雄,汉代文学家。下联明确提倡向古代文人或儒者学习看齐,希望天下人都修炼成这样的人。
都本裕:原籍江苏,世居南京金闾门外,明嘉靖太仆寺卿都穆之孙。康熙十四年(1675),因文字狱谪徙宁古塔,余则不祥。
载澜养心斋联
书不误人徒悔昔年曾释卷;
墨原磨我却笑今日尚临池。
载澜的养心斋,在宁古塔城南江沿,是砖瓦四合院内跨院,两楹书房,藏书百余卷。
清代文字狱极端残酷,据说某秀才随便说了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竟涉嫌影射清廷而遭残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辑的《清代文字狱档》一书,共9 辑65 案,涉及流放宁古塔的有金圣叹的《哭庙案》,方玄成的《南山集》大案尚且漏编,可见此类案件何其多也。身为清朝统治者之一的载澜,被贬遭遣之后,似乎有所悔悟,欲为当时的冤狱打抱不平。所以,他写出了书不误人,何必白白悔恨以往曾经手不释卷潜心读书的上联。下联则不仅叹息白驹过隙,人生苦短,而且津津乐道地自嘲自讽,从不后悔自己一生的癖好。“墨原磨我”,典出苏轼《次韵答舒教授观余所藏墨》诗:“此墨足支三十年,但恐风霜侵发齿。非人磨墨墨磨人,瓶应未罄垒先耻。” 究竟是“墨原磨我”,还是“我原磨墨”,苏轼所答,一目了然。终年磨墨写字、做文章,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一块收藏使用了三十年的宝墨,在不停地磨转中,不但逐渐地消磨了自身,同时也消磨了人生。表面上看是人在磨墨,其实却是墨在磨人。载澜借用苏东坡的名句,幽默恢谐地付与文房四宝之一“墨”以生命,用拟人修辞手段,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副典型的“墨奴”、“书痴”形象,展示了逆境中的旷达胸怀,黄昏岁月的“临池”怡乐情趣。
载澜:光绪皇帝长兄,博学多才,晚清书法家,人称“澜公爷”。民国《宁安县志·人物》卷四云:“载澜清宗室,袭公爵,光绪二十六年(1900)因拳匪倡乱被议,谪戍新疆。民国元年(1912),由戍来宁古塔。陈都督昭常报经袁前总统,准予留宁,不得回京。为人不脱贵胄习气,骄傲自矜,在宁数载,颇自忏悔,于五年(1916)卒于戍,时年六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