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成功传播女性成人礼的启示
2020-11-17韩笑鹏
韩笑鹏
2016年,墨西哥女孩卢比·伊芭拉的父亲录制了一段视频放在了社交网络上,邀请大家参加女儿的15岁生日聚会,原本只是针对临近社区居民的邀请却变成了一张对全世界发出的请帖。该视频在网络上引起大量转发,众多明星和世界各地的网友纷纷表示将会前往参加。活动当日从墨西哥其他城市、美国及阿根廷赶赴宴会的宾客达到了三万人左右[1]。这也让墨西哥女性15岁生日庆典进入了全球的视野。拉美地区的墨西哥、古巴、哥伦比亚、洪都拉斯,甚至巴西等很多国家都有庆祝女儿15岁生日的习俗,其中又以墨西哥为最,其隆重程度和花费不亚于婚礼。墨西哥女性15岁生日典礼的流行无疑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案例,对于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鲜见对其在文化传播学角度的研究。笔者通过分析墨西哥女性15岁生日庆典广泛流传的原因,得出其对传统文化现代传播的启示。
庆典起源及社会功能
关于盛行于墨西哥的“15岁生日庆典”的起源,人们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目前主要的观点有两种:一种是起源于殖民前时期的美洲印第安部落;另一种认为始于欧洲贵族阶层。埃雷维亚修女①认为,该风俗最初起源于墨西哥以前的原住民,如玛雅人和托尔特卡人。当时部落的女子在15岁,会被教导其对于部落和家庭承担的责任义务,被正式介绍给部落成员并拥有婚配资格。她还认为,拉美后来流行的女性15岁生日庆典同时也是传播天主教的一种方式[2]。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将当地风俗融入到天主教仪式中,可以增加天主教对于当地人的吸引力。墨西哥历史学家萨博里奥认为,虽然人们总是将15岁生日庆典与殖民前时期就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联系起来,但这个庆典与原本流行于西班牙上层社会的成人礼关系更为紧密。理由是墨西哥人的成人礼一般只是局限于亲属间的一个简单仪式,其私密性与现在15岁生日庆典的公开性差异明显。另外,这种舞会的形式与欧洲贵族少女第一次被公开介绍进入社交场合的仪式非常相似[3]。董国辉在《拉丁美洲民主政治的文化分析》一文中,藉由历史学家阿诺德·J的“挑战-回答”机制解释拉丁美洲文化的形成模式,提出拉美的原体文化在受到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统治带来的天主教文化的剧烈冲击时,在不断的“挑战-回答”运动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在拉美的土地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即天主教文化与印第安土著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混合文化”,而“这种新的文化表现出与天主教文化极为密切的继承性”[4]。显然,墨西哥女性15岁生日庆典就是这种“挑战-回答”运动的产物。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庆典是为了确立行礼人的成年女性身份,帮助其明确作为成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为以后的婚姻生活做准备。
受墨西哥女性15岁生日庆典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欧洲女性加入其中。同时,墨西哥的这个传统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一些非拉美文化背景家庭的青少年也加入到举办15岁生日典礼的队伍中,墨西哥女性成人礼传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原因分析
1.被殖民的历史使墨西哥人重视自身的文化身份
墨西哥经历了长达300年的殖民时期,独立后的墨西哥人急切地需要重建自己的文化身份,因此对于一切能够加强其文化认同感的事物都抱有极大热情。无论是曾经璀璨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还是众多较小规模的印地安文明,都很难代表摆脱殖民后的墨西哥文化。墨西哥人并没有将仇恨投射到殖民者带来的天主教及其他文化符号上,而是重建了极富包容性的独特的梅斯蒂索文化②,自然也对融合了天主教和印第安传统的女性成人礼青睐有加。
2.仪式感与娱乐性并重
墨西哥女性成人礼仪式主要包括弥撒、宴会、跳华尔兹和回赠礼品等环节。其中弥撒、高跟鞋、最后一个玩偶以及父母寄语等都有很强的仪式感,而宴会、华尔兹舞会则提供给人们一次娱乐和放松的机会,这样的组合形式让天性热情奔放的拉美人民乐此不疲。
3.移民对于传统的独特情愫及对所在国社会认可的寻求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拉丁美洲国家移民生活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移民在海外的生活大多比较艰辛,处于社会中下层。特别是生活在美国的墨西哥人,大部分为非法移民。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数据,2016年美国所有的非法移民中墨西哥人所占比例为50%。[5]在移民国的边缘化以及原住国主流文化的隔阂让移民有了更强烈的文化认同需求,他们无时无处不在强调和强化自己的文化身份。传统的女性成人礼就是这样一个能彰显其文化身份的活动,不仅如此,因为需要相当的财力支持才能实现,给女儿办一场15岁生日庆典对于移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的象征。
4.消费主义的推波助澜
消费主义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深度挖掘和刺激消费需求。一场成人礼庆典的平均花费约在一万至一万五千美元,如果是财力雄厚的家庭,投入会更多,除了传统的环节外,还会加上马车、鲜花拱门甚至机器人等。资本联合媒体的刻意宣传炒作,也更加刺激了少女和家人们的欲望。所以,消费主义也是成就这种传统仪式大规模流行的重要推力。
对我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播的启示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发扬。拉美女性15岁生日庆典的成功传播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1.以“扬弃”的态度继承传统
任何事物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都必须进行自我更新,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对于契合时代,能够服务于时代和人民大众的部分要加以继承和发扬,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应予以摒弃。拉美女性15岁生日典礼本与婚嫁有着密切关系,而在现代社会,15岁结婚当然是不被提倡的,所以墨西哥人便果断摒弃了婚嫁的这一部分涵义,只保留庆祝其社会意义上的成熟这一意义。
在我国自周代起就有女性成人礼意味的“笄礼”,其与墨西哥女性成人礼有相似之处,但如今却已渐渐消失于大众视野。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曾针对这个问题做出分析,提及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农业社会组织形式中家庭成为基本细胞,“认为只有婚配之后,才能表明一个人真正成年,即成为所谓‘成家立业之人’”,成人礼由独立演变为服从于婚礼[6]。随着生产力发展和学校教育时长的增加,15岁早已不再被认为是适婚年龄,“笄礼”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即通过嫁人而确立其成人身份)自然也就消失了,试想若能将其“成人礼”的意义剥离出来,或许也可得以传承。现在一部分家长和刚刚步入成年人队伍的学生也有了这样的意识。近几年随着国学的发展,文化自信的增强,整个社会都在重新审视传统,并不断发现传统的魅力,成人礼的复兴也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2.强化年轻人的文化身份认同
文化需要得到更多年轻人的认同和热爱才能够得以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墨西哥爱国主义教育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3.寓教于“器”
弥撒、墨西哥传统食物、龙舌兰酒、玛利亚奇乐队以及带刺绣的蓬蓬裙,提到15岁生日庆典,墨西哥人便会如数家珍地讲起这些庆典上必不可少的标志。这些看似器物层面的元素无时无刻不在强化着他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感。近年来我国的文化推广者也越来越意识到了这一点。打破陈规的故宫出品,如故宫口红、故宫胶带、冰箱贴以及其他的文化周边产品就着实让故宫火了起来,俘获了大批年轻人的心。借助“器”的层面强化“体”的内核,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寻求现代化载体
传统不应只存在于典籍或老辈们的口口相传中,没有适当的现代化载体,传统文化很难真正获得有广度和深度的传播。卢比·伊芭拉的父亲在网络上的邀请让全世界将目光投向了卢比的15岁生日,这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传播范例。媒体和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文化传播者若能对各种媒介加以充分利用,必能极大地促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
5.坚守文化内核,引导健康的价值取向
文化传播除了构建和巩固文化身份的功能之外,还担负着引导社会价值观导向的重要职责。拉美女性15岁生日典礼虽然是对传统文化及节日的传承和发扬,但过于浓重的消费主义色彩也刺激了虚荣和攀比。这提醒我们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应该对现代文明成果善加利用,坚守文化内核,避免一味迎合大众趣味,陷入消费主义陷阱。
注释:
①美国堪萨斯州道奇城教区拉美裔主任,曾编撰多本拉美女性15岁生日介绍的手册,并将其融入到青少年的宗教教育中。
②梅斯蒂索文化,是指在地理大发现以来的5个多世纪中,原来的极富历史底蕴和地区特色的拉美土著文化发生了许多历史性的变化,形成了一种由印、欧、非等各种文化相互撞击和相互混合而成的文化,这种文化既不同于印、欧、非文化,又不失印、欧、非文化的印痕,既处于资本主义世界文化体系的边缘,又有一部分西方文明的根基。被称为“梅斯蒂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