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0-11-16鲍义灯
鲍义灯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治疗;西医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9;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059-01
目前在消化科疾病中,慢性胃炎属于常见且多发疾病,其以连续性嗳气、吐酸、胃部疼痛等为主要症状表现。该病症是因不同病因造成的慢性胃黏膜萎缩性病变或者验证,且包括三大类型,即特殊型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在治疗该病症,西医主要为根除幽门螺杆菌或消炎。中医认为该病症主要由饮食、症候等造成阳气亏虚、胃气上逆、脾失运化、脾胃失调等,而治疗的原则为顺应脾胃、调理气机。因此本文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为时间段,选取我院慢性胃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分析了慢性胃炎采取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现阐述如下:
1患者资料与执行方法
1.1资料
时间段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为止,选取8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个组别为40例。实验组年龄为18-46岁,年龄均值为(35.2±2.5)岁;其中女19例,男21例;病程范围1-12年,平均病程为(4.5±2.4)年。对照组年龄为19-47岁,年龄均值为(36.4±2.2)岁;其中女21例,男19例;病程范围1-12年,平均病程为(4.7±1.9)年。两组对比分析基础信息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可用作研究比较。
1.2方法
采用西医治疗对照组,即结合疾病程度,对患者静脉注射40rag奥美拉唑,1次/d;对于伴有感染者服用阿莫西林(3次/d,0.5g/次)或青霉素,注意实施青霉素皮试。对于伴有严重腹胀的剧烈腹痛患者,给予多潘立酮药物治疗,持续治疗8w。
采用中医治疗实验组,即实施临床辩证施治,将患者分为寒痰中阻、热痰瘀阻、湿痰阻胃等类型,诊治原则为化痰健胃、清热化痰、湿化寒痰等,治疗方剂包括陈夏六君子汤加减、调中和胃汤加减、四逆汤加减与平胃导痰汤等。若患者内存浊毒,则加用健脾化浊通络汤加减治疗;若患者内存湿邪,则给予清中化温汤甲减治疗。疗程为8w。
1.3疗效评定
评定依据:患者臨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为痊愈;患者上述情况有改善为好转;不满足上述两项者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采用SPSS 19.0软件,P<0.05评定组间结果差异,计数数据使用x2检验,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
2结果
治疗有效率评定上,两个组别(实验组90.0%VS对照组65.0%,)对比表现出统计学差异,且P<0.05。见表1。
表1 两个组别疗效评定结果对比分析[例(%)]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慢性胃炎在各种胃病中发病率居于首位,早期患者发病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而随着病情的进展,其可出现消化不良、胀满、腹部疼痛等,且会伴有恶心、反酸、嗳气等症状。在中医学理论中,该病症属于“嘈杂”、“痞满”、“胃脘痛”等范畴。针对慢性胃炎患者,中医治疗主张辩证施治,行一对一辩证分型,分为寒痰中阻、热痰瘀阻、湿痰阻胃等类型,然后对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处方加以治疗,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促进其病情康复。本文的研究中,治疗有效率评定上,两个组别(实验组90,0%VS对照组65.0%,)对比表现出统计学差异,且P<0.05。这表明针对慢性胃炎患者采用中医治疗的疗效优于西医。因此可见,针对慢性胃炎患者采用中医治疗具有积极作用和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慢性胃炎患者采用中医治疗的效果显著,即可对患者各种症状予以有效改善,可促进患者病情,值得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