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2020-11-16胡杨杨佳俊

市场周刊·市场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绿水青山经济增长

胡杨 杨佳俊

摘 要:随着“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巨额环境成本难以承受,我国及时提出探索生态文明下的发展道路。本文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为例,利用1999~2017年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指标的面板数据样本,采用多种计量方法就生态保护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环境治理如何影响经济增长,深入探究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中仍存在的争议,并以环境优化经济模式为目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环境治理;经济增长

一、 选题背景

中华民族向来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然而,随着人口量膨胀与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与要素投入利用的速度和规模逐渐超过了生物承载空间,导致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生态破坏问题严重,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间的矛盾突出,资源与环境正在日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是一个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较优的区域,山清水秀的夷陵区曾以“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旅游宣传语打响中国,但自2010年当地引进大量工业企业发展经济,粗放、低效、无序的资源利用方式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环境损失。在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的局势背景下,经济增长是否受到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约束,以及何时到达承载极限已经不再是焦点问题,重点是从环境经济复合系统角度出发,以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约束条件探求优化和促进经济增长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研究目标与理论基础

(一)研究目标与意义

本文重点探究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近二十年来环境资源维护过程中效果尤为显著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旨在通过对优化区域土地资源开发模式能否增加农民家庭收入的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发现农村发展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据此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促进“生态治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战略的顺利开展。重新审视环境治理模式,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战略有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理论基础

1.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主要的概念:需要和限制,内涵包括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三原则。其中,公平性原则强调代内、代间公平和公平调配有限资源;持续性原则提出了可持续的发展是有“限制”的发展,没有限制也就不能持续,核心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逾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共同性原则是指为了达成可持续发展总目标,只能实施全球协力的联合行动。

2. 环境优化经济

所谓环境优化经济,是以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构建推动产业结构与布局最佳、发展方式与规模调整的生态环保与经济增长立体化决策程序,推动经济与生态并重和协调发展的战略手段。从操作层面上看,环境优化经济就是指把生态环保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使之推动并优化经济发展,实现环境维护和经济增长的双目标。

3. 环境承载能力

环境承载能力是在一定时间内的某种环境状况下,某一范围的区域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支撑能力的临界值。目前我们所知晓的各种环境问题,多数是人类行为与环境承载能力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的体现。当人类行为对環境产生的负效应超出了环境可以负担的阈值,即外部的影响超出了环境生态系统维系动态平衡与抵抗外界干扰的弹性限度时,就表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力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由此可见其为连接人类行为与生态环境的桥梁,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系统机能之间的协同程度,由此可见环境承载能力尚可作为判断人类行为活动与环境和谐与否的指标之一。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环境资源支撑并制约经济增长,两者的耦合关系是环境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自1990年以来,可持续发展观念达成了全球共识,也从一定程度上有机统一了需求和限制,认为尽管生态环境系统存在可调控的弹性,依靠提高技术可以提高环境承载力,但提高的程度有限,即经济增长必须限定在总体有限的环境承载力内,否则将是不能持续的增长。1993年,随着环境库兹涅茨模型的提出,统筹发展与环境的研究持续深入,国内外研究者希望可以解析、校正和重构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张晓通过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实证研究,提出我国为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但环境恶化速度明显低于GDP增长速度,主要是因为中国成功的环境政策和技术进步让数据呈现较弱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性。张晓东对我国省级区域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空间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度基本符合U型曲线,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大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问题比较严重。2012年,傅泽强、高吉喜、姚卫华等人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基于二维角度研究环境与经济或资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弊端,通过耦合协调多维复合系统来尽量减缓熵增过程,使系统从无序转为相对有序,达到和谐的低负效应状态,提高整体输出功能和整体效应。研究提出以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约束条件,从发展方式、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与经济规模四个方面对环境与经济关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建立环境优化经济模型、规划相应的发展路径与策略是较为科学的机制。

四、 区域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

夷陵区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东三面群山环抱,东南一面临向平原,呈西北向东南梯级倾斜下降,高度相差悬殊,地形切割较剧。东部的丘陵,处于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由低山或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高阶地经长期风化、剥蚀和切割而成,海拔100米~500米,坡度5度~25度,土质沙瓤,长江干流贯穿该区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与山体滑坡。

(二)社会经济概况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绿水青山经济增长
创新方法 用“绿水青山”赢未来
用清廉守护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绿色转型战略需要更明确的路径选择
探索小秦岭金矿环境治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