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传统手工艺”新思路探析

2020-11-16王柳凤

艺术大观 2020年25期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互联网

王柳凤

摘 要:文章旨于探索“互联网+传统手工艺”的新思路,通过对传统手工艺中涉及的手工艺人、手工艺技术以及手工产品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分析,从“人”“技”“物”三个层面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互联网+”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提出从手工艺人相传转变为媒介传播、从传统工艺产品形式转变为产品创新设计的新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手工艺;“人—技—物”;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5-0-02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手工艺受现代工业化产业冲击巨大,有的甚至面临消失的困境,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行业缺乏有效创新机制,产品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变化。为了避免民族传统工艺流失与文化消淡,探索传统手工艺传承于发展新思路是本文章探索的目的。

一、“互联网+传统手工艺”

(一)“互联网+”优势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产业形态,“互联网+传统行业”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推出更多的传统行业发展新思路,使其更适应新时代的潮流。“互联网+”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人群覆盖范围广。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

2.实时交互性强。互联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人们能够依靠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的传递与交换信息。

3.信息传递便捷。互联网催生出多种社交平台和软件,人们交流更加流畅迅速,满足了人们在互联网大时代背景下以多种需要为基础的信息传递。

4.资源共享性强。互联网平台信息转存量巨大,有价值的资源信息被多种平台所共享,人们获得想要的信息渠道更加多样。

(二)“互联网+传统手工艺”的结合

“互联网+”拉近了各行业与互联网之间的距离,即使是非常传统的行业也在做着互联网化的尝试拓宽发展渠道。在此发展趋势下,“互联网+传统手工艺”的结合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缩短距离。“互联网+传统手工艺”的结合不仅拉近消费者与工艺品市场的距离,同时拉近了手工艺人与对传统手工文化热爱者心与心的距离。

2.增强互动。“互联网+”使得传统手工文化与人们之间具有了互动性,人们借助“互联网+”认识传统手工文化,传统手工文化传承者借助“互联网+”去介绍传统手工文化。

3.创新设计。传统手工文化匠人通过互联网接收时代所要传递的信息结合自身创新思维,对传统手工艺品进行改良,创作出更多贴近生活手工艺品。

二、“人”“技”“物”

随着人们生产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传统的民族手工艺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生存环境,特别是作为传承主导地位的手工艺人断层,导致手工艺文化逐渐淡出视野甚至消亡。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文章将从传统手工艺中涉及的手工艺人、手工艺技术以及手工产品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分析,即“人”“技”“物”。

(一)“人”

传统手工艺中人所扮演的角色是实施者与记忆者,这就要求工艺传承是一个受到时间、空间约束的教学过程,一些与外界社会交往不密切的民族与地区仍保存着大量传统工艺没有被大众知晓,甚至在社会不断进化发展过程中消亡。导致传统手工文化淡出人们视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传统手工匠人大都是从老一辈人手中学得的手艺,思想较为僵化,思维无法跟上生活发展步伐,创新较少。现代的年轻人大多不愿继承手艺,导致匠人年龄普遍偏大,而其对于互联网这种较为新鲜的方式又较为排斥。[1]

(二)“技”

传统工艺技术以“技”作为主要传承内容,一般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完整工艺流程。工艺流程需要实施者经历相当长时间的学习与练习方能具备制作技艺,是时间与经验的累积与沉淀。因此注定了传统工艺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局限性:一方面传统工艺步骤烦琐,依靠个人能力完全掌握工艺技术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多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培养工艺技术实施者的方式单一,导致技术流传出现的很大的断层。需探索一种对技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机制让传统手工艺摆脱发展困境。

(三)“物”

广西民族工艺品种类混杂,包含壮锦、坭兴陶、芒竹藤编、绣球等多个种类,不同工艺又涉及文字、颜色、形态、观念等多种维度。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工艺产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消费市场紧缩、产品销量下滑、产品缺乏创新等問题。传统工艺要与时俱进,即手艺人自身必须要与时俱进,带动工艺产品的更新与变换。而老手艺作为一门技艺活,要在保留其核心制作技艺的同时,融入时代的样式,充分挖掘与发挥其审美、消费、实用、时尚等功能,走与时俱进路线。[2]

三、“互联网+传统手工艺”新思路

(一)从“人—人”到“人—技”的转变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为传统闭塞的知识技艺构建传播平台,利用互联网的自组织性与团体性特征,试图将传统“人—人”的传承模式拓展到“人—技”、“技—人”等具有自主性、便捷性、简易的传承方式,实现广西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可持续传承(如图1)。

因此,利用“互联网+”的自组织性等优势挣脱传统传承方式的局限性,使传统工艺教学者与学习者能在不同时间、地点完成教学行为,避开艺人师傅对传承过程起绝大部分影响这一弊端,破除艺人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现状。同时,将学习者的性质扩展到社会对传统手工感兴趣的个人,将受众范围扩大化。从手工艺人技艺学习与传承角度提出广西民族手工艺传承过程中应遵守的原则和可使用的方法,例如搭建艺人与技艺爱好者的互联网交流平台,将技艺手法通过交互行为设计新型教学形式,提升大众对手工艺的兴趣,并将技艺信息进行永久性存储和多样化展示。

(二)从“技—物”到“物—物”的转变

在传承过程中“物”与“技”息息相关,不再停留在物质性产品层面,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如APP交互设计也是技艺得以体现的载体。“互联网+传统工艺”的结合过程中,摆脱简单的形态仿制和技术挪用,充分考虑产品的用户需求与使用体验,寻求两者的融合和互利,将推动这个时代和我们生活方式的向前发展(如图2)。同时也有助于解决我们已经发现并面临或将会面临的很多实际问题。

因此,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突破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及制作的局限性,优化产品种类及形式单一的劣势,整合网络信息数据对传统工艺产品设计中的创意及个性化需求,避开千篇一律的重复工艺品制作,力求工艺品的创新设计。传统工艺技术要求烦琐复杂,作为普通消费者或喜好者想参与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是存在一定困难的,也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物—物”的转变思路提出以如APP、小程序等形式将实质工艺产品与虚拟信息产品进行融合甚至是匹配,例如现有“榫卯”工艺游戏,将工艺通过游戏形式进行了解与学习,也可以通过用户自定义的想法进行工艺品的创新设计。

四、结束语

将传统手工艺品与“互联网+”方式结合,使得传统手工文化与人们之间具有了互动性,人们借助“互联网+”认识传统手工文化,传统手工文化传承者借助“互联网+”去介绍传统手工文化,开发出既能够满足现代人们对产品功能与时俱进的需求、又能够可持续传承民族传统手工艺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唐娟,漆亚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路径探析——以百色市民族传统手工艺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91-93.

[2]潘鲁生.保护·传承·创新·衍生——传统工艺保护与发展路径[J].美术与设计,2018(02):46-52.

猜你喜欢

传统手工艺互联网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开发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重建的路径分析
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牌化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