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以来甘肃以“人民”主题的美术创作及艺术表现
2020-11-16张玉平
张玉平
摘 要: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在整体历史变革的文化语境中,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艺术观念的转变使平民或人民视角的现实生活成为20世纪以来艺术表现的主题,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农民、工人和士兵形象已经出现在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中,最终使“人民”的概念得到了确立,伴随着革命成为美术表现的主题之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的美术创作来看,以人民为主题的美术创作始终是20世纪以来甘肃美术创作的主流,也成为甘肃20世纪以来甘肃地域美术叙事中一个重要的特点。
关键词:人民;美术创作;美术主题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5-00-03
“人民”一词,中国古代书籍上有多种表达,并非现代汉语的发明,其在古代的文字表述中,往往指平民百姓或人类,如“质尔人民、谨尔候度、用戒不虞”(《诗大雅抑》),“昔宇宙初开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龙山,而天下未有人民”。(唐李《独异志》卷下)。类似的表述在古代的文献中较多,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表述概念,与近代民主革命有很大的关系。一般认为,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其主体始终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人民”一词,成为中国现当代社会发展及政治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名词,从艺术史的发展来看,人民作为艺术表现题材亦是近现代以来的事,在古代美术作品中,也不乏以劳动人民为题材的美术创作,以渔樵耕读为主的美术表现大多数是对劳动的诗意想象,并非真诚的艺术表达,人民作为艺术表现的对象真正进入美术创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果,“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的社会思想”[1],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宗旨,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文艺创作的基调。在甘肃的历史发展中,曾留下大量的精美的艺术作品,彩陶艺术、雕塑艺术、壁画艺术等一系列作品彰显其历史上美术发展的辉煌,但宋代以后,甘肃在发展中就失去了自己的优势。被文化边缘化,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经济萧条、文化落后,曾经盛极一时的“非文人画艺术”及传统工艺处于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的美术创作在国家的关怀下,终于走向正轨,为支援甘肃美术事业的发展,有一批从革命战争时期走过来的老艺术家留在了甘肃,同时,将一切美术院校毕业的青年美术家分配到甘肃工作,都先后投身于甘肃美术事业的发展。创作了一批表现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的美术作品。
一、新中国17年美术时期的甘肃以人民为题材的美术创作
1949年,解放战争在全国势如破竹,于1949年12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甘肃全境,在美术方面,甘肃于1950年春天成立兰州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主任为方辰光,紧接着第二年(1951年),成立了甘肃美术工作者协会,这个行为很重要,因为,“为了保证美术成为新中国的形象表达,各种美术机构的建立,仅仅是组织美术生产的一个方面”[1],其余“相配套的干部体制有效保障了当时的美术创作”[1],而制度方面,确保艺术的创作者是谁,艺术为谁服务的问题,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本地区的艺术家还面临着一个艺术观念转变的问题,至1954年,甘肃省美术工作室建立,主任是1949年调到西北军区的画家陈伯希,并由该工作室主编的甘肃第一本美术刊物《甘肃画报》,共出版了18期。其间大量发表了国画、油画、连怀化、版话、速写、剪纸等作品。作品大多数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政策为导向而创作的,如连环画《共产党救了我的命》《好曼巴》《小黑驴的死》等等。到1954年,以老画家范振绪为主,成立甘肃省中国画研究会,同年,组织艺术家进行创作,并选送作品《祁连晴雪》(范振绪)、《向日葵》(郝进贤)写意花鸟、《向日葵》(李汝霖)工笔花鸟、黄胄人物画苹果花开的时候、《爹爹打老蒋》,参加第一届全国中国画展览,黄胄的《洪荒风雪》《打马球》《帐篷小学》也是这一时期的作品。為建年30周年创作的红军长征甘肃段长卷,油画家创作了《瓦子街大捷》、郝进贤的《东梁渠》;70年代李宝峰和高友林的《案场》《深山宝藏由我取》,周大正《赤脚医生》、杨立强《毛主席在延安种菜》、陈伯命《东方红》。这一时期在国家文艺政策的指引下,甘肃美术创作的主基调是“工农兵”,基本围绕为建设祖国大好河山而奋斗的工人,农民,解放军而进行,艺术家以不同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具有地域特点的甘肃“人民”形象,参与新中国形象的塑造及其意识形态的形成。
二、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当代美术创作中的人民主题
在经历了“文革”的浩劫之后,被严重破坏的甘肃美术生态在80年代逐步得到了恢复,1978年11月,甘肃省委恢复了甘肃省文联,成立了以常书鸿为主席、陈伯希为副主席的中国美术家协会甘肃分会,并于1980年召开了第一次美术家代表大会,1994年成立甘肃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从美术生态来看,逐步恢复了美术机构,集中了美术创作队伍,并在国家文艺政策的引导下,展开了美术创作。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甘肃的美术创作群体主要是甘肃以兰州为中心的大专院校的师生、群众艺术馆、画院、文联机构任职的一些画家,八十年代早期,当时中国画坛相对流行的“乡土写实主义”,对于甘肃的影响是巨大的,几乎波及每一个艺术门类,特别是在油画的创作中,以不同艺术手法表现农民和农村题材成为这一时期甘肃美术创作的主流,这一方面跟中国当时主流艺术以人道主义的立场来表现乡土的影响有关,同时,主流文化在1985年开始的文化热中,在西方强势文化的焦虑中,寻求雄强的艺术风格心理驱使下,中国的文化人和艺术家转向西北的乡村和西北农民,也是影响甘肃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美术创作关注乡,关注乡村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本土之外的著名艺术家来甘肃进行艺术采风和写生,影响了一大批甘肃本土的艺术家,如王铁成的《剪毛时节》(1985年)、张北云的《回忆往事多》(1993年)全国首届山水画展优秀奖、张玉壁的《风》获首届人物画展铜奖、李伟《居延泽的记忆》油画作品、宋武征的《厚土》、周大正《过年腊子口》、张学谦的《盛装的藏女》、顾国建的《朱总司令和士兵们》;版画作品胡有权《捻线手》、沈北雁的《女子军》;年画作品王宏的《祥云》、朱晓东的《陇南梁镇》;连环画李明强的《丝路花雨》。从艺术作品来看,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甘肃美术创作其主流仍然以“人民”为主题,延续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创作方法及创作观念,表现陇原大地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甘肃社会的发展中的各种变化成为艺术表现主题,可以认为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甘肃的美术创作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这种情怀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在“九十年代后期,中国美术逐渐疏离了有关人民和集体的宏大叙事,转向更为日常化,生活化的图像表达”[2],但甘肃的美术创作还坚持以人民为导向的创作原则。
时间进入了两千年后,随着传媒的发展和信息的发达,甘肃真正引来了美术创作的多元化时期。在国家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艺政策的引导下,主流文化地区美术创作形成多元共存的艺术生态空间,这种文化现象也随着地域间文化交流的频繁,影响到了甘肃的美术创作,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群体逐步过渡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社会环境中,艺术创作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部分艺术家坚持以“人民”为主题的美术创作,部分艺术家逐渐追求创作观念和方法的个性化, 部分画家受西方现代、后现代及国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实践的影响,进行“前卫”“现代”类的艺术探索,这些创作共同形成2000年后数十年内甘肃艺术创作的基本面貌,从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来看,对“人民”主体的疏离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疏离跟艺术创作观念的变革有关,这就形成了具有以人民题材为主的艺术家,如李宝峰的系列作品、张玉璧的人物画作品、贾利珠的西部人物画肖像、马江的作品、李伟的作品、王铺民的人物画作品、王骁勇藏族人物画系列、黄飞的作品、张学谦的作品,但也有一些艺术家,对于艺术家以更为表现性的语言表现人民题材。2006年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联主办、甘肃省美协承办的《西望敦煌——甘肃美术作品展》,则集中体现了甘肃本土主流艺术家,弘扬主旋律,以人民为核心的创作理念。但我们同时也要意识到人民主题在2000年以来甘肃美术创作中,还是有所疏离,一些美术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其美术创作导向往往迷失在市场利益的追逐中,有的艺术家虽然为了展览创作主旋律的作品,但他缺失了早期艺术家那种激情和朴素,为展览而创作、为任务而创作、将更多的精力投向了市场利益的追逐和建构,这也是两千年以来该所美术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三、新时期以来甘肃美术创作中人民主题的回归
进入新时期以来,文艺创作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领导人在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及条例讲话中,让我们在他亲切朴实的话语里,深刻感受到对我们文艺现状及为敏锐明晰的分析和睿智清醒的洞察。[3]对中国文艺的存在问题提出明确问题,这些观点对中国当下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壁,文化大交流的历史变化语境中为中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4年10月21日甘肃省省文联召开学习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主题会议,并表示要结合讲话精神,对甘肃文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反思,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引导甘肃省文艺工作者创造出好的作品,并开展了系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如2016年甘肃美术写生作品展在自觉审视甘肃本土文化,及时反映时代特色,共有460件作品,展出作品以不同语言反映了美术家时期的艺术追求。2017年11月24日,亮相中国美术馆的“朝圣敦煌——甘肃画院美术创作工程:甘肃画院美术作品展”,此项工程历时5年,艺术家重走丝绸之路,沿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写生采风后,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也是新时期甘肃对敦煌文化艺术交流如何在创造的一次尝试。2017年的甘肃美术作品写生展集中展示了在文艺思想的指引下,甘肃美术家,不断深入生活,广泛开展采风活动的优秀作品。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甘肃的美术创作来看,对“人民”主题的持续关注是我省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国家宗旨,坚持人民史观,坚持文艺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主流艺术发展的核心;正由于坚持以“人民”为核心的艺术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美术创作中,出现了一系列经典性的美术作品,反映不同时期人民建设祖国的风貌,为构建祖国的艺术形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的美术创作亦然,甘肃本省的艺术家和来甘肃进行艺术交流和创作的艺术家,共同为表现甘肃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甘肃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贡献的人民大众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M].長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2]殷双喜.艺术中的人民——对新中国美术60年的一点反思[J].美术,2009(11):89-91.
[3]尚辉.卷首语[J].美术,20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