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网络新词提升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
2020-11-16徐东东
徐东东
摘 要:网络新词作为一种新型的话语表达方式,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诸多挑战,具体表现为话语权主体地位偏移、话语表达方式存在冲突和知识一元化与新词多元化矛盾凸显。网络新词能够体现高校学生的心理文化、精神文化和审美文化,有助于提升教学话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运用网络新词提升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上需要善于巧妙运用新鲜时尚、幽默风趣和积极正面的网络新词,以充分发挥网络新词这一新型话语形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新词;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挑战;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5-072-06
亲和力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言是个体内心活动最直观、最生动的反映,网络新词则恰恰真实反映了当下处于社会巨大变革中青年的生活态度。不可否认,这些态度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消极的一面,网络新词主要指的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由网民创造并通过网络平台,在短时间内能够被社会大众所认可且自愿在网络社交中宣传开来的语言形态,它反映的是某一时期内大众所共同关注的话题和呈现的多元心理诉求,也是我们当下沟通交流的重要语言形式,而青年则成为了其主要创造、使用和传播的人群。网络新词时尚化、个性化、生活化的特点吸引了青年,与他们目前的生活方式与心理状况发生情感共鸣,深受青年的青睐。而提升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就是要体现青年群体的特征,用生活话语讲思政课,贴近学生生活,实现话语转换,增强话语美感,满足审美和情感需要。因此,探索运用学生青睐的网络新词提升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的路径有着重要意义。
一、网络新词发展给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带来的挑战
“90后”“00后”青年群体成长在不同的环境,接受差异化的教育,他们的知识背景、思维水平和沟通方式都迥然有异。网络新词则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伴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出现的,它的快速传播主要依靠青年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认同,他们通过在原有语义的基础上进行借鉴与改造,比如使用“旧词赋新义”“灵活用谐音”“中英文混搭”等方式,像“我也是醉了”“布吉岛”(不知道)“奋斗ing”等,突出新意,贴近大众,可以说是反映青年心理状态、“三观”的风向标。网络新词伴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快速发展,逐渐渗透到了高校思政课堂,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发展带来了美好前景。但与此同时,严峻的挑战与之并存。如何实现高校思政课愉悦的“视听享受”,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权主体地位发生偏移
话语权意味着是否可以有发言的机会,它展现的是一种权力关系,而在高校思政课堂上,其教学话语权则关乎着思政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调控节奏的力度。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被认为是知识教育和信息资源的主要传授者和支配者,享有主体地位,思政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掌握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而学生一直以来则在教学话语权方面处于从属地位,被动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和信息。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信、微博、论坛等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教育环境已焕然一新,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权也随之发生变化,逐渐被“稀释”,出现地位转移和重新分配的状况。正是因为网络的开放发展,任何个体都可以便捷地在互联网平台上获取所需的相关信息和资源,所以大学生在课堂上的“低头族”现象愈发严重。再加上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由于年龄、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及自身有限的精力,难以实现与互联网时代的契合,不足以熟练掌握与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资源,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学话语权被逐渐削弱,失去了主导地位。在教师话语垄断被打破的同时,学生的话语表达方式在不断创新,话语权表达空间在不断拓展。网络的开放性与互动性满足了大學生的信息获取需求,他们通过网络媒体,能够方便、快捷地搜索和获取到各方面信息,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始追求更深层次的内心表达诉求,彰显个人价值观,网络新词的出现无疑给他们的内心带来了强烈的认同感,比如“鸭梨山大”(压力山大)一词,社会不同群体都有不同的压力,对现在“00后”的大学生而言,频频使用这个词语则是他们反映学业有压力这一心理诉求的表达方式。网络新词虽然淡化了话语传播的权威感,却在无形之中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搭起了一座“高墙”,营造了一个开放性与复杂性并存的教学环境。
(二)经典文本与网络新词的表达方式出现冲突
在当下的高校思政课中,教材中大量采用文本式语言,虽然这对当前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了详细无误的阐明论述,也以纲要的形式为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提供了蓝本,呈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严谨性。相比初中思品、高中思政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使用的语言方式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更强调使用规范的字词、固定的话语,这种语言形式对大学生来说不容易接受。伴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持续发展,微信、微博、抖音等工具的广泛使用,促使大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加个性化、自由化、独特化,也正因如此,网络新词不断呈现出新奇性、多样性、不规范性、随性化等特点,往往被赋予了特定含义,譬如“佛系青年”就是面对未知事件结局自称崇尚得过且过生活方式的青年人,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像“买买买”“忏悔式学习”等。网络新词作为一种亚文化,它的幽默诙谐、时尚新颖,促使大学生更乐意使用它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这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话语体系,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受阻,不容易形成思想、心理上的共鸣。高校经典文本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太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表达方式与接受特点,影响了大学生对教育价值观念的认同感和接受度,从而形成施教主体与受众客体之间的交流障碍。这便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方式要做到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的特点。但目前需要思考的是,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复杂的新话语体系如何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如何将经典文本式的话语表达通俗化与网络新词接轨,这都是当下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因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难以将教材中枯燥乏味的文本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口述语言,使得大学生不易理解高校思政课教育内容,从而导致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理想,高校思政课逐渐成为“水课”,这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严峻挑战。
(三)知识教育一元化与网络新词多元化矛盾凸显
相比于中小学思政课,高校思政课更重视时政知识教学。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后现代文化的交融日益紧密,文化更加多元化并借助新媒体工具产生影响。网络新词发展多元并盛行在大学生群体中,其价值取向也日渐多元化,以至于在话语表达方式上同样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他们不满足于仅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和信息,而转向从网络环境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但由于接受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洗礼,难辨复杂的文化信息,这易引起他们价值观念发生不适感,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语境日渐严峻。传统思政课教学普遍以耐心劝导、规范控制以及强行灌输等话语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知识教育一元性与网络新词发展的多元性发生冲突,冲击了其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心地位。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政课如何协调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网络新词之间的冲突,以便更好地促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能够实现话语转换,用新颖的方式与思政课教材融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以深入学生内心[1],从而达到两种话语体系的兼容效果,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网络新词提升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的逻辑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指的是在特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宣传、灌输、解释、说明及评价的语言符号系统[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向教育对象进行教育的重要介质,它主要包括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教育话语、体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方日常交往、内心情感和诉求的生活用语、学界渗透意识形态性的学术用语以及具有独特风格的文本语言[3],等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用话语的表达方式不同,呈现的教育效果也各异,不可否认,贴切的教育话语有助于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成为当下思政课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价值认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阻碍。虽然网络新词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带来一定的挑战,但由于其具有形式新颖、幽默诙谐、符合青年审美以及便于表达心理和精神诉求等特点,将其运用在高校思政课堂上,可以调和意识形态话语,提升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进而拉近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的距离。
(一)网络新词体现大学生心理文化,有助于提升话语感染力
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就是话语感染力。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在全体网民中,10-39岁占比65.2%,其中20-29岁占比24.6%;且受过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的分别占比10.5%、9.7%[4],可见,互联网用户中大学生群体是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创造、使用网络新词,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样也是他们内心状态的外在表现。比如大学生群体面对生活挫折时发出“好生气哦,但还是要保持微笑”的感叹,类似这些网络新词富有饱满的情感,以幽默的方式,生动再现大学生内心体验,满足其成长的心理需要。在高校思政课堂中,运用网络新词可以调动大学生内心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生动性,提升其感染力。一方面,网络新词能够缓解大学生出现思想冲突时的心理压力。高校思政课不光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他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但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在充满各种压力的生活之中,会面临不同的学习、考试、人际等方面的压力,长时间会形成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时运用网络新词,通过幽默活泼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采用有趣“时髦”的话语与学生进行沟通,将情感融入语境中,以轻松的心态面对问题,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触动其内心,唤起情感共鸣。另外,网络新词极具个性化,运用在高校课堂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话语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另一方面,网络新词能够满足大学生期望平等对话的心理诉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是知识和信息资源的“掌舵者”,而学生处于从属位置。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发展,新时代的大学生内心更渴望能够与教师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以话语的形式体现自己的权利,而不再是“唯教师论”,网络新词的运用恰好能够搭建这样的平台。教师使用网络新词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方式上,均向平等模式转变。相较于灌输式的话语,平等的话语更易打动人心。
(二)网络新词体现大学生精神文化,有助于增强话语触动力
网络新词彰显的是当下青年群体的精神内涵,他们固然会表现出积极向上、热情活泼的一面,但凡事皆有两面,他们同样也会遭遇负面情绪的浸染,比如面对“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所形成的落差从而造成“习得性无助”,使得他们大多成为自己口中的“佛系”青年。于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需要更具针对性,帮助大学生解决内心疑惑和思想矛盾,增强思政课教学话语的触动力,这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亲和力的重要一环。尤其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他们对解决自身思想的纠结比以往有着更强烈的诉求,而网络新词用于高校思政课堂,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有表达的机会,彰显个人的价值观念,这样不仅能够促使高校思政课堂内容明确,也为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了“对症下药”的契机。一是网络新词强化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学生思想动态和思想问题的掌握,促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以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由于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因害怕答错等而排斥回答问题,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够做到心与心的交流。而运用网络新词,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一句“我懂你”的网络新词缓解其紧张感,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其表达内心所思所想。网络新词背后隐含着当下青年群体的精神面貌,教师研究网络新词,能够了解学生近期关注的焦点、思想状况,进而有的放矢,实现讲解教学重点和解决学生难点的“有机统一”。二是网络新词加强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观引领作用,正面宣传、积极鼓励大学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建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大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活跃、接受能力强的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当下大学生乐意表达个人看法,不再满足过去“接受者”的角色,开始主动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而高校思政课教师将网络新词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此来阐释教学内容、增强话语触动力、激發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使其认清网络语言的本质,帮助他们规范使用网络用语,也可以帮助他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网络新词体现大学生审美文化,有助于提高话语吸引力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亲和力,就必须提高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吸引力,加强自身的"美感"建设。而兼具现实性与衍生性特点的网络新词是当下青年群体最受青睐的语言形式,体现了他们的文化审美倾向,成长在更具开放的教育环境中的大学生群体以自信的精神面貌、直观的语言方式,愈发愿意彰显个性与表现自我。网络新词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打造“网络新词+课堂教学”,能够将网络新词的新颖性、时尚性等优势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吸引力,提高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参与情况。一是网络新词可以牢牢抓住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相比以往传统的思想教育话语,网络新词更具新鲜时尚,迎合大学生的文化审美需要,突破了传统口头表述和文字表达等话语方式的桎梏,延展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话语体系中,不仅增强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的主动性,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课堂注意力,延长他们对高校思政课的兴趣点。“网络新词+课堂”的新形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参与度不高、注意力不集中问题,是网络时代改进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有益尝试。二是网络新词可以提高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参与度。网络新词的出现,成为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更具开放性、互动性的交流载体,提升了教学话语的吸引力,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也有助于生生间的人际交往,促进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广泛参与。另外,“00后”大学生追求简约、有效率的生活,他们面对生活困境时乐意使用网络新词进行自我调侃,展现多元情感,而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网络新词也有助于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参与。
三、运用网络新词提升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的路径
(一)巧用新鲜时尚的网络新词
自媒体时代“滋生”的网络新词相比传统话语,更简约、个性化,可以最大化迎合大学生猎奇求新、紧跟潮流的心理诉求。网络上出现的妙趣横生、个性另类的新词最受大学生的欢迎,成为他们彰显个性的“时尚名片”,是他们沟通交流的重要语言形式。他们当下已走在互联网使用的前列,教育者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大势,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应坚持与学生站在同一话语体系,做到不“离线”,以维持师生信息对称,要有“海纳百川”的意识去了解和掌握“00后”学生的生活话语。
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有效运用新鲜时尚的网络新词,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了个人的思考和见解,但是有心理压力时,教师以“不要想着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美女),现在请开始你的表演,让大家看看你是大神还是菜鸟?”的用语让学生卸下心中顾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完成自己的论述,既满足了学生的成长期待和需求,也缩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又如当学生面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阐述见解时,教师一句“确认过眼神,是明白我的人”或者“我好瑞斯拜(respect)你”,便可以展现师生之间的“心有灵犀”,也可以继而使用“那么问题来了”推进教学活动的进行。再譬如,在课堂中总会存在学生“误入歧途”与老师“咬文嚼字”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来一句“你是来自天堂的魔鬼吗?”,或者用“还有这种操作?你这个杠精也是蛮拼的”,学生听后便明白自己需要纠正。这样的话语是学生的“心头好”,容易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同时也可以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不再是课堂中“高高在上”的教师角色,增进师生间的亲密感。虽然高校思政课需要讲主流意识形态,不能打“擦边球”,但教学话语应另辟蹊径,巧用新颖的方式活跃课堂,深入浅出讲解教学内容。新鲜时尚的网络新词的适当运用,能够消解学生对教师一贯的“刻板印象”,成为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二)妙用幽默风趣的网络新词
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师长久以来的“难题”,但大多数教师采用“苦口婆心”的说教法教育学生,难免出现反效果,收效甚微。为此教师需要做到适当幽默,营造趣味横生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活跃参与课堂,达到学生的“视听愉悦”。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出现学习热情不高的情况,如果按照传统说教的方式教育学生,学生并不乐意接受教师提出的观点。不妨换一种表达方式,比如“你们不是来学校‘打酱油的‘吃瓜群众,相反,你们要‘hold住学习这一‘修罗场,不要觉得‘雨女无瓜,一上课就‘落地成盒。现在不‘盘它,将来必‘魂考,不去抢‘C位,出成绩的时候可能要感慨‘我太南了。”相信学生听后能够在会意一笑后反思自己,大部分还是会改正自己错误的学习行为。另外,课堂发言也是教学过程中的“老大难”之一,常常陷入教师唱“独角戏”的情形,面对学生“羞于表达”,教师可以这样“刺激”他们的学习需求:“请把你们美好的内在拿出来‘晒一晒,心情才不会缺钙。”用这样的话语“刺激”学生,大多数学生听闻后会踊跃加入“晒知识”的队伍,表达自己的个人见解。当然在发表个人想法的时候,毕竟“仁者见仁”,会出现不同的声音,这时教师也可以“推涛作浪”,例如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不妨大家来‘battle?看看真理是不是真的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参与的学生们往往斗志昂扬,更加投入思政课学习之中,进而对思政课的好感度上升。而且,学生会有真知灼见,在“battle”过程中自然会爆出诸多“金句”,教师可以用“今天你的战斗力爆棚”或“佩服三连:厉害、可以、666”这些语句来评价学生的表现,以促进学生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投入后续的学习中。此外,针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某一知识点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前方高能”来警醒学生,学生对“重点”十分敏感,想必听后他们会对该知识点多加关注,在他们心中列为“重点保护对象”。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机智运用幽默风趣的网络新词,融入在思政教育话语风格中,促使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脱口秀”舞台,避免出现“尬聊”,而是师生之间欢快的互动平台,进而提高了高校思政课的受欢迎程度。
(三)善用积极正面的网络新词
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新词更迭不穷,社会大众大多认为它的风格特点仅仅是随意搞笑,有时也存在调侃戏谑的意味。不过,网络新词的风格各式各样,当中也不乏存在蕴含社会正能量的“网红词汇”,如果我们加以善用,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亲和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譬如“2019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中的“我和我的祖国”“最美奋斗者”“硬核”等网络热词,均向社会传达满满的正能量,受到了网民的大力热捧。这些热词新语所蕴含的权威性特征和丰富的意义,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联系紧密,将这些积极正面的网络新词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运用积极正面的网络新词融入课堂教学时,需要始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积极向上的网络新词,如“青春中国未来有我”“吾辈青年”“不抛弃不放弃”“小目标”等接地气的网络新词,皆可以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但运用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需要注意网络新词的弊端,去伪存真,合理使用,尽可能消除网络新词的负面影响。只要是积极向上、有助于思政课教学的网络新词,教师可以运用,但对于负面色彩的新词,教师则需要加强引导,例如“佛系青年”一词,“佛系”本是指超脱的心态,虽然有趣形象,却体现的是一种负面消极的人生态度。为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依靠教学智慧运用网络新词,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多使用“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等积极话语鼓励学生,向学生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学会拒绝和抵制负面词汇,以积极的态度了解网络新词,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丹丹,郑泽萍.网络流行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挑战及思政话语新出路[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7):185-187.
[2][3]许家烨.网络语言流变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3):120-123.
[4]于朝晖.CNNIC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网信军民融合,2019(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