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互联网+教科研训”创新工作模式的思路与实践

2020-11-16曹炜王秋龙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思路实践互联网

曹炜 王秋龙

摘  要:教师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共享性与先进性来实现学科教研方式的创新、校本教研模式的改革以及培训策略的创新。这需要教师认同网络文化、提高科研意识,通过设立专项经费等方式为“互联网+教科研训”这一新工作模式提供支持。

关键词:互联网+教科研训;工作模式创新;思路;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5-020-04

一、研究“互联网+教科研训”工作模式的必要性

目前,世界各国都已经意识到教师培训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也通过各种手段来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我国各地高校也开始“加强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继续保持和发展自身在教师培养上的优势和特色”[1]。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关部门对教师教科研训的重视度比较高,这也使得国家的教育发达程度比较高。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这些发达国家中教师教育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发展历程,在不同阶段可以根据教师的特点对教师进行管理与培训。具体的发展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如图1所示。这些国家对教师的培训也分为不同的模式,除了基本的模式之外,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模式是十分常见的。在培训过程中,国家设立了专项经费,并及时引入各种技术来支持教师的教学、科研与培训工作的开展。例如在法国,从1989年开始就设立教师专门的培训学校,为教师教科研训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与此同时,法国用于教师教育的资金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支出的17%。

在我国,虽然近年来教师的教科研训工作也受到重视,但是教科研训一体化发展模式还不成熟,也没有实现与网络技术的充分结合。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将“网络与教科研训”作为关键词在知网上进行检索之后发现相关文献的数量不足100篇。在2006-2010年间,教科研训开始在我国发展起来,这段时间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少,到2011年之后关于教科研训的研究成果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但是教科研训与网络相结合的论文数量仍然不多。

在对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并将我国情况与欧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之后发现,目前我国“互联网+教科研训”这一工作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挑战。首先,这一工作模式还不成熟,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其次是“学生科研训练受到冲击,带来许多新问题,影响了早期科研训练的效果”[2]。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互联网+教科研训”这一新型工作模式的研究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二、构建“互联网+教科研训”创新工作模式的思路

为了使教师更好地满足实际需要,在教师的教科研训中融入互联网技术十分有必要。教师的教研工作主要包括教学质量检测、听评课指导、组织教学比赛等,科研的主要工作包括课题研究、课题成果推广、校本课程开发等。在教科研训一体化的背景下,“原来的物理教研、科研、培训与信息技术都消除了各自的独立性,成为教科研一体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3]。将这些工作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之后的工作模式主要包括工作记录手机化、过程管理网络化以及培训管理软件化三种。

(一)工作记录手机化

手机是教师常用的通讯工具和应用工具,近年来手机变得越来越智能化,除了能够实现实时通讯外,还可以连接互联网终端,在手机上下载各种应用程序来对工作进行实时记录。目前已经有很多手机记录程序被开发出来,教师可以在教科研训工作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应用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在听课与评课过程中,可以利用“听评课”来将随手记录的信息生成评课记录,在备课的时候利用“MindNode”等应用程序来记录课堂流程,如果是班主任,在开会工作的时候还可以利用“Editorial”等程序来记录工作和会议。同时还可以利用手机自身的功能对听课的内容进行录音,对培训过程进行录像,并在日后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进行深入学习。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这些记录的信息都可以随时备份,教师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随时查看记录内容。手机化的工作记录还可以完成数据体系的积累,为教科研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便利条件。

(二)过程管理网络化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目前很多学校都已经设立了教育服务网络平台,教师和学生只需要输入个人信息就可以获取教育资源,应用其中的功能。在這一平台上,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人人通空间来实现教育资源的传输,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来构建教师、学生、学校和家长的空间,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平台。图2为人人通空间的系统体系图,在这一空间中,教师可以有效梳理各种管理工作流程,同时在不同的时间将这些管理流程上传到相应的空间中去。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的随时更改与替换,避免纸质存档的弊端,同时还可以及时有效地获得各种互联网信息,实现对系统的不断优化。

(三)培训管理软件化

在“互联网+教科研训”这一新型工作模式中,各种应用软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为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创造条件。这些软件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使培训管理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可控,实现培训时间的合理安排,提高培训与管理效果。例如教师可以用“学分银行”的应用软件自动完成培训教育积分,并通过特定的积分规则将教师的培训学习过程转换成分数,学习内容和频率越高,积分越高。这不仅可以使教师培训变得有据可查,同时还可以使教师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安排培训计划。通过这些软件,学校也可以对教师的培训与学习进行追踪,实现对教师培训的有效管理。

三、“互联网+教科研训”工作模式的实践路线

(一)“互联网+教科研训”的实践形式

1.专家引领

在教研活动和科研活动中,专家引领仍然是比较常用的实践形式。在融入互联网技术后,专家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实现与教师的及时沟通,同时还可以对教师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跟踪,发现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指导。教师需要“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记忆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4]。在专家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研究思想。

2.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互联网时代新型的教科研训实践形式。这种形式主要通过远程教育来实现,专家会通过相关软件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录制下来,然后将这些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上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通过这些在线课程,教师可以直接与专家课程进行接触,根据实际情况对自身的教育形式進行创新,这个过程也是教师培训的过程。

3.课题在线研究

课题在线研究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的共享性,为教师的知识沟通与意见交流创造了良好平台。教师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与困境,而通过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可以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成立专门的立项课题组,通过在线方式进行思想交流与成果分享,没有直接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意见。

4.学术沙龙

与上述三种实践形式相比,学术沙龙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学术沟通方式。教师可以就某个学术性主题展开讨论,也可以进行无主题沟通。传统的学术沙龙是面对面的,而融入了互联网技术之后这种沟通形式可以拓展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教师的思想在相互碰撞中产生灵感,促进教育教学与科研教研工作的共同进步。

(二)“互联网+教科研训”工作模式的实践策略

1.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提高网络文化认同度

在笔者的实地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没有形成对网络的客观认识,认为很多负面新闻和信息都是借由网络途径进行传播的,这会导致学生受到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这些教师对网络认同度并不高,对教科研训与互联网融合之后的意义也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与此同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提高学生的成绩是最重要的,而科研、教研与培训都是次要的,他们会将大量时间用于备课和研究课堂效果,用于教研等活动的时间较少。这些观念的存在使得虽然学校创造了网络教研的便利条件,但是并没有发挥实际效果。为此学校要通过对教师进行引导与教育来使教师树立对互联网的正确看法,提高教师对网络信息的认同度,从而将网络与教科研训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首先要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导教师应用这些设备来开展教学活动。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引导他们配合教学设备完成网络备课,根据教学内容从网络中获取教学资源,这可以使他们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网络资源。这样一来,在开展教科研训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手段,同时也具备了对网络信息的筛选能力。

2.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网络科研实践

很多教师认为教育教学与科研教研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并不重视对教学课题的研究。而实际上,科研教研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一问题作为研究内容展开科研活动,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科研和教研活动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进行职称评定,教师要意识到活动的真正意义,通过科研和教研活动可以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根据学生的特点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因此,科研与教研活动对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实现网络科研,首先学校要对教师评比制度进行改革,增加教师科研与教研评价的分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更多的教师主动接触科研活动,发现科研活动的重要意义。其次,为了使科研教研活动与互联网技术更好地融合,学校还可以引进专家和人才对本校教师的科研过程进行指导。这一过程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专家通过专门的科研平台就可以了解教师研究的主体与内容,并在教师研究过程中给予指导与帮助。

3.设立教科研训经费,建立区域化网络平台

为了使教科研训与互联网更好地融合,学校需要为教师配备先进的硬件设备,但是目前有很多学校教育经费并不充裕,只能勉强维持各项教学活动的运行,为学生配备基本的教学设施,用于弥补教科研训教学设施经费的不足,网络资源也有限,这使得教师无法在互联网中获得需要的资源,也无法在教科研训活动中应用互联网技术。为此教育部门可以实现网络资源集中化,建立区域性网络平台,完成设备的配备和各种设备的安装,通过网络信息的共享来满足不同学校教师对网络资源的需求。在区域化网络平台建立起之后,还需要购买先进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主要包括国内外教育组专家针对教科研训的专题讲座、优秀教师的课程视频和科研成果、先进的教师培训资源等。

参考文献:

[1]苏洁梅,韦友欢,李庆春.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教研训赛评”模式研究——基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的改革实践[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34(5):145-149.

[2]张崇友,陈健.长学制医学生早期科研训练实践教学改革初探——以哈尔滨医科大学2010级七年制临床医学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9(5):99-102.

[3]戎年中.物理教师教学实践专业化成长研修途径研究——以江苏省丹阳市物理“教科研训一体”研修活动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1):19-22.

[4]郭绍青,张绒,杨彦军.“教-研-训”一体化教师培训实践模式与策略研究——以中国和联合国儿基会“灾区教师培训”项目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9(3):88-92.

猜你喜欢

思路实践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我的思路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