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人物形象寻踪蹑迹,挖掘文化因子传承理解
2020-11-16蔡茹平
蔡茹平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设置了高中语文学科素养的四个维度,其中一个为“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理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空”的现象,采用比较简单的概括总结方式来直接传授课文蕴含的文化内涵,造成学生难以理解、不明所以的困境。论文着力从人物形象入手追踪蹑迹,通过立足人物形象来挖掘提取中华传统文化因子,或是提取其他文化与中华文化融通的因素,达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效果。
【关键词】追踪蹑迹;人物形象;传统文化;文化传承与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7-0118-02
【Abstract】"General High School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s (2017 Edition)" sets four dimensions of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literacy, one of which is "cultural heritage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process of guiding students to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e of different regions, countries and ethnic groups, there is often a phenomenon of "emptiness". A relatively simple summary method is used to directly teach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contained in the text, resulting in student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understand. The thesis focuses on tracing traces from the image of the characters, and extracts and extract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factors based on the characters, or extracts the factors of integration of other cultures and Chinese culture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understanding.
【Keywords】Tracking and Tracing; Character Image;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Understanding
我們知道,选进教材中的课文,往往是经过编者的考量和时间的检验,其中的文化内涵自不必说,笔者将通过《项脊轩志》《我有一个梦想》《捕蝶者》《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四篇课文为例,阐述如何立足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形象的感受、辨析、理解和质疑评价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理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多样性文化。那么,如何从人物形象身上挖掘文化因子呢?
一、观其言
美国B.L.沃尔夫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塑造者”。无独有偶,美国心理学专家D.W.卡罗尔曾在他的著作《语言心理学》里说:“对人类语言的充分认识将会揭示出对人类心理的深层洞察。”人物的话语能体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他的内在价值观念,所以鉴赏课文中的人物语言,分析其背后的价值观念,就能挖掘到相关的文化因素。以明代散文名家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为例,这是一篇写人、叙事、抒情的名篇,不动声色中蕴含了作者深深的怀念之情,尤其是在刻画四位女性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看似不着意,却内蕴丰富的语言描写,将人物的形象特点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而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真挚情感之外,还能捕捉到丰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文章中的祖母在看到孙子束发读书的场景时,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句,我们可以看出祖母对孙子读书有成的殷切期望,一个慈爱的祖母形象跃然纸上。但是我们不妨再往深读一层,为什么祖母会对作者读书有成寄寓如此厚望?这背后是什么文化心理呢?
这就能够追溯到一种中国人传承几千年的文化观念——诗书传家。孟子在《孟子·离娄章句下》中曾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后来演变成了“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一语。别看谚语用“又次之”来论说“诗书传家”,但是这也是孟子所言的“君子之泽”,成了以后很多读书人的追求,“诗书传家”“书香门第”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所以,教师在研读文本或者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时候,就可以透过人物的语言揣摩其心理,从而追根溯源找到人物内蕴的文化因素。
又如美国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这是一篇追求黑人自由平等的演讲稿,全文气势磅礴,实用性与艺术性有效结合,是有名的演讲稿。文章体现了他高超的演讲技术和高尚的思想品质,后者就可以从他的演讲内容看出来。比如从第二段我们可以看到,马丁·路德·金用排比句将黑人“骇人听闻”的处境记于心、发于声,和盘托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心怀天下、具有忧患意识的形象;而在恶劣的环境下他敢于为黑人发声,发出正义的呼喊,这是他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这样的意识可不就是中国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精神吗?我们通过马丁·路德·金的话语看到了他的高尚品质,又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搭建起了互通的桥梁,真是令人欣喜!
二、揆其行
人物的行为举止也跟其语言一样,可以体现出他的内在价值观念,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分析人物行为举止,挖掘出蕴含其中的文化因子。试以现代散文家筱敏的散文名篇《捕蝶者》为例,这篇文章运用第二人称描写了一位以捕蝶制作蝴蝶标本的人物,通过大量的动作描写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例如描写他捕蝶动作的段落:隔着纱网,你清楚地看到你的猎物的处境,清楚地辨别出它们的价值。你一手轻提网底,小心翼翼取出那只眼蝶或蛱蝶,将它两翅朝后并拢,像它停在叶间歇息时的样子,然后用手指在其胸肌上轻轻一捏,非常之轻,然而必须是致命的……你用质地柔软光滑的三角纸袋把它装好。
这里用了“看”“辨别”“轻提”“取出”“并拢”“一捏”“装”等一系列的动作,描绘了一个专心致志、动作娴熟、认真细致的捕蝶者,而捕蝶者之所以如此系统、认真地完成这些动作,是因为他想要保留蝴蝶的静态之美,这是一些艺术家常有的行为,体现了他们的艺术观和生命观:当艺术与生命发生对峙的时候,他们选择了艺术之美,放弃了生命。而作者通过反讽的手法发出了质问:为了保留一种失去生命的靜态的、相对永恒的美,而让以森林之精灵蝴蝶为代表的生物们丧失了生存的权利,这样的艺术观、生命观正确、恰当吗?由此,我们不但可以理解到一些艺术工作者极尽所能追求“美”的艺术观和“为艺术漠视其他生命”的生命观,还可以由此体会到作者提倡的“生命可贵、艺术让道”的质朴的生命观。这也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生命观的流变。
三、究其情
除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这些显露于外的文本内容,我们还可以通过揣摩人物形象的情感,从而发掘他身上背负的文化因素。试以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中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为例。这首诗是诗人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的诗作,在久雨转晴宜于农桑的麦收季节,苏辙的外孙文骥从外村来帮忙收麦。作者描写了劳动的热闹场面:左邻右舍相互呼应,卷袖子、下田地,挥汗如雨,热火朝天;也描写了劳动者们饥乏而苦辛,“急炊大饼”“多博村酤”以慰偿劳动者们,身体的劳累并没有削减劳动的充实与快乐,恰恰映衬出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在诗歌的结尾,作者用“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来表明自己的写作目的。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怜”字分析诗人对文氏外孙的情感内涵来探究这个人物形象蕴含的文化因素。
从“怜”字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长辈对勤于劳作的晚辈的喜爱、一个老人对乐于帮忙的后辈的感激、一个官员对不厌劳动的后代的肯定、一个知识分子对劳动精神的高度赞扬,丰富真挚的情感里包含了作者“耕读传家”的思想。这跟《项脊轩志》那位老祖母何其相似!“诗书传家”“耕读传家”都是君子之泽,都是好家风,好文化!
观其言、揆其行、究其情,是教师可以从课文中挖掘到文化因子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脱离对课文假大空的概括性总结。同样,引导学生立足人物形象,挖掘人物身上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其他地区的文化,并与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融合,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学科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