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谱哲学视角下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思想研究

2020-11-16张肸

写真地理 2020年3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张肸

摘 要: 目前,我国的教育在不断改革完善,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研究侧重于哲学方面,侧重于定性的、思辨的分析和比较。本研究运用广谱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结构分析和广义量化分析,特别是结合马克思关于人是一定生产关系人格化思想和社会再生产理论,把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思想的研究延伸到政治经济学领域。本文用以研究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思想的理论和方法,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的类本质;广谱哲学

【中图分类号】B0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4.251

引言:马克思对人的自由的认识是随着其现实境遇的转换,而不断追问与思索的过程。他在中学时代所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就表露出了他对于人的问题的关注,并开始把“人类的幸福”作为自己一生的抱负和理想;大学时期在其《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对伊壁鸠鲁等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给予了深入分析和高度评价,并将其作为了自己人性自由观点的思想来源。由此,马克思认识到,人的本性就仿若原子一般,是自由且独立的。人的本质不仅仅在于人的“自我意识”,而且他还认为,人之所以高出一般自然物,在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特定的关系。对人的理论思索,是一种黑格尔式的人性观的哲学思辨和具体演化。因此,此时的马克思的人性论只是一种朦胧的追求和思索。在《莱茵报》报社工作时期,记者职业生涯的磨炼彻底改变了青年马克思看待这个世界和问题的方式。在对社会的不断探索中,他不断地批判着、改变着、清算着自己的哲学信仰。大学毕业后,马克思投入到反对普鲁士王朝的斗争中;1842年初,他在《评普鲁士最新的书报检查会》一文中揭露并抨击了普鲁士破坏出版自由的阴谋,并论证了自由是人的本性。但是,这种从人性角度出发对国家和法律进行理论论证的做法是抽象的。随着对社会实际问题的深入接触,“林木盗窃法”使马克思逐渐意识到,自由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并不是一切人的普遍本质,国家和法律在其根本上只代表并维护着少数人的利益。这一现实斗争使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动摇,成为马克思在探索人的自由过程中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内在契机。

1 “人的本质思想”发展进路

人类在“人的本质思想”这个问题上,经历过漫长的探索过程。追溯这一问题的探索历程,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考察,先后经历了两次视角转换:一是从神本体论向人本体论的视角转换,二是从人的自在本质向人的社会本质的视角转换。这两次视角的成功转换,与人对自身的认识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息息相关,也即是对人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入的结果。人的本质思想是一个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到《手稿》再到《宣言》渐进提升的过程。中世纪时代,社会生活中基督教占据统治地位,神学主导一切,认为人出生就是要来赎罪,上帝是创造人的。此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主导就是唯神论,神是最高统治者。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家坚持科学、民主、平等、博爱,反对迷信,改变了对人的本质的看法。这样对人的认识是符合资产阶级自身利益的需求,是具有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的。此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有了历史的进步性,已逐渐从神本体向人本体开始转换。不过此时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还是片面的,不是真正科学的唯物史观层面的理解。以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流派,他们继承了以往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传统,并且进一步发挥了人的本质思想,但仅限于人的自在本质。

2 广谱哲学视角下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思想

2.1 生产方式的人格化与人的类本质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生产方式专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因此,从生产方式研究人的类本质问题是从一般哲学转入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合适的切入点。马克思最早提出了生产关系人格化的思想。在《资本论》的序言中,马克思一开始就明确地指出:“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马克思的这段话可以分成两层意思,一是在任何社会形态中,人都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人格化”;二是在私有制(阶级是私有制的产物)的社会条件下,人是“一定的阶级和利益的承担者”。

2.2 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尊重人民的创造愿望,支持人民的创造活动,发挥人民的创造才能,通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落实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条宝贵经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每一探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每一认识实践的突破和发展、每一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壮大,无不来自于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无论是在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中,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中国梦奋力实现的砥砺前行中,正是因為高度肯定人民的智慧,充分尊重人民的意志,准确把握人民的需要,不断总结、提倡、推广和运用人民的实践和创造,我们才取得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辉煌成就。

2.3 人的类思维

马克思沿用费尔巴哈的术语,将人的本质规定为类存在物。但是,马克思所认为的“类”思维是“一种在区别性中同时又试图超越区别性并寻求统一性的思维,而这正是与人的存在特性相一致的”。“类”概念或“类”思维并不否认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区别,而人与其他一切存在物包括人与人之间,又能通过实践活动建立统一联系。从这个角度看,“类”思维正是强调与他人相联系、与他人开放而与之建立一定关系。“类”思维完全不同于孤立性、封闭性、无矛盾性的“物种思维”,并且强调每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具有内在统一性,要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分裂,甚至是共同体间的分裂。从这个角度讲,人的本质就在于人的真正的共同体。

结语: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供了重要启示。探索马克思人的本质及其新时代诠释,促使马克思人的本质与以人民为中心有机结合,以新的视角对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哲学意蕴。

参考文献

[1] 晁根芳.关于广谱哲学的基本观念[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0):101-104.

[2] 贺来.马克思哲学的“类”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哲学研究,2016(8):3-9+128.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及实践路径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德育功能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创新研究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新认识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及其问题
论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德育中的理论“漂浮”
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