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认知策略在初中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2020-11-16向丽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7期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认知策略

【摘  要】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自我表达和交流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习作的方法。但我国的作文教学一直处于一种艰难的境地,教师没有成体系的作文教学方法,极大程度影响了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和创作。本文立足于初中习作教学方法上的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结合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策略,从教师“教”的方面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习作教学方法;认知策略

1.认知策略的分类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认知策略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包括:重复、抄写、做记录、画线等。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对于比较复杂的学习,精细加工策略有说出大意、想象、总结、建立类比、用自己的话做笔记、解释、提问以及回答问题、结合生活实际等。

组织策略是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2.认知策略在习作中的运用及对策

2.1复述策略在习作中的运用

复述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许多新信息,如人名、外语单词等,只有经过多次复述后,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并长期保持。在习作教学当中也可广泛地运用到这个策略。习作的写作过程需要进行素材的积累,而这些素材就像编码一样,通过记忆存储在学生的头脑中,在需要用的时候便提取出来,从而通过组织变成自己独特的语言。

初中作文的体裁主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就记叙文做分析,记叙文写作难度最低,学生只需要把自己的生活中的人事物记录下来便可,但是想写好一篇记叙文需要用许多的妙词佳句,这些华丽的辞藻如何产生,它源于学生一定的语言积累,除了博览群书以外,还应认识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读书笔记和摘抄。当学生读到一篇美文,将其中运用修辞的段落进行画线,对文中的不懂的词句进行查阅、批注、赏析,对精彩的段落进行摘抄。仅将自己喜爱的好词好句摘入自己的摘抄本并不意味着就能写好作文,还需要背诵精彩的段落,以便于在以后的习作中进行仿写,形成自己的语感。日积月累的過程中,复述策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习作教学中重视复述策略的使用,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式去学习如何通过积累而触类旁通地完成习作,产生独特的语感。而不是直接拿一篇应试范文直接让学生进行仿写,写出千篇一律的假作文,使学生越来越厌倦枯燥的作文课,谈“习作”色变。

2.2精加工策略在习作中的运用

精加工策略是指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记忆的一种策略。指对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精加工策略也能运用在初中的习作指导中,在教学材料作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如讲解2015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作文:

初春,街心公园的树争先恐后地长满了绿芽,有一棵树却迟迟没有动静。一段时间后,别的树的叶子都已张开,这棵树才刚刚冒出漱芽。一开始就比别人晚了一大步,不免让人担忧。不过这棵树并不着急,还是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着。不经意间夏天来临,抬头望去,这棵树与别的树已无区别,浓浓的绿色在夏日的酷署里同样可以遮阴纳凉。此时,谁又在意它当初的滞后?

人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

这个作文题非常考验学生的审题能力,学生需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立意进行写作,教师在启发学生的思维的过程中可运用精细加工策略,对材料进行挖掘和深度加工。抓住两个关键问句,三个关键陈述句。

两个关键问句:(1).“人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表明写树是为阐释人成长的道理,写作时必须扣住“成长”话题;(2).“此时,谁又在意它当初的滞后”――回到原文。本来这句话不说,对于寓言叙事没有影响,但是,命题者通过强调,把我们引向“成长起步之后”的问题。

三个关键陈述句:(1).成长起步时,“(这棵树)一开始就比别人晚了一大步”;(2).成长进行阶段,“(这棵树)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着”;(3).成长结果时,“这棵树与别的树已无区别”。另外,“不免让人担忧”“谁又在意它”则是从旁观者角度看待成长滞后的问题。

启发和引导教学中最精彩的环节,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师的“挖掘和加工”,教师用自己的认知高度去启发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个平常的事物,而达到学生认识事物的新高度,对材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作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高度重视课堂中的总结,将本材料中的立意进行梳理,让学生更加清楚能去构思自己的作文切入点。如教师将总结出的立意点板书在黑板上,“起点阶段落后并不可怕,不断成长就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今天的后来者不见得就是未来的落后者,关键看谁坚持成长”,“决定成长结果的,不是起点快慢,而是遵循规律、不断进取”,“别被‘起跑线论一叶障目”加深学生的印象,给学生选择和思考的空间。一篇真实感人的习作必然紧密结合生活,引起众人共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精细加工策略中的“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作文中写自己想写的话,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教学极具现实的材料作文,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宣传一浪高过一浪,因此引发了父母逼迫孩子补课、家长对孩子成绩不好的焦虑,一些成绩落后的同学对于未来的迷茫……”教师可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同龄人的经历,结合家长的态度和社会案例,抒发真实的内心入文。

2.3组织策略在习作中的运用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学习者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在习作的教学中,同样广泛地应用到组织策略,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写一篇新的习作时,先梳理一份严密的作文提纲。教会学生从审题、立意、选择素材、组织语言四个方面来将习作进行一个大致的预设,以防学生写跑题,记流水账,作文逻辑不清。如教授习作“我的理想”,可根据作文中的经典结构引导学生有逻辑地组织提纲,突出自己习作的重点。

学生列完自己的作文提纲后,教师先对学生的提纲进行一次评价,指导学生如何构建一篇完整的作文框架,学生如有需要“返工”的情况,也不至于浪费太多的时间,将刚刚建起的“墙”全部推翻。在完成提纲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提纲尽情发挥自己的文采,使之在写作规范内,自由表达,精炼语言,从中受益,完成一次有效的习作练习。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苏巧新. 初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及其管理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3.

作者简介:向丽,女, 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

猜你喜欢

初中作文教学认知策略
浅议初中形象化作文教学的成效
初中作文教学浅探
探究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及问题探究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写作策略研究
认知策略在关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认知策略在初中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浅析大学生拖延现象的形成、作用机制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