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经典诵读的开展策略研究

2020-11-16角述键

关键词:经典诵读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角述键

摘要:随着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和新课改教学政策的不断落实与推进,初中语文作为初中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学科,也在逐渐抛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落后的教学手法,积极响应国家的新课改教学号召,认识到了培养中学生阅读能力对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并且树立了促进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以此来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本文将阐述初中语文开展经典诵读的教学意义,以及目前在初中语文国学经典和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初中语文经典诵读的开展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经典诵读;开展研究;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8-102-2

初中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类语言学科,汉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它既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来表达、学习和记录的重要文字,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而阅读作为初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是促进中学生学习汉语、学习语文、学习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因此,在新课改的教学政策中不仅对初中语文作出了重视培养学生传统文化传承能力的明确要求,更是号召初中语文开展经典诵读,运用阅读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拓展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知识视野,促进中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的重要意义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个“圣贤书”也可以指代我们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国学经典文章。当然,在现代社会我们不需要用读“圣贤书”来考科考、搏功名,但国学经典学习、阅读的重要性却一点也没有降低。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新标准》中明确指出:“加大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营造传统文化学习的社会氛围,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才能真正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国学经典文章例如初中语文课本上的《世说新语》《论语》这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文言文的写作形式。文言文与当代中学生大量接触的现代文学作品写作形式都不同,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和理解的难度。但是通过经典诵读的教学安排,学生每天都需要对这些文章进行至少一遍的朗诵,日积月累、循环往复,很多学生一开始不能理解的内容都理解,背不下来的句子也都深深印在脑海中,对中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升也非常有帮助。

所以,初中语文教学应积极响应国家的新课改号召,开展经典诵读的教学安排,综合提升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传统文化传承能力,为学生未来的长久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语文国学经典和阅读中存在的教学问题

1.对阅读和经典诵读不重视

受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一直没有认同阅读的重要性和作用,并且认为开展经典诵读是一件既浪费时间、收效也不高的事情。故而在面对新课改教学政策的要求和号召时,经典诵读并没有深入落实到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去,学生用来进行阅读学习的时间也一再被压缩,无论是语文阅读能力还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力都没有得到培养和提升。

2.教学手法过于单一且过时

素质教育理论下的我国当代教育发展重视“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自身天赋、兴趣爱好来进行针对性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但在初中语文的阅读和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显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手法和过时的教学观念,用统一的、唯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的学习成果,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差异性问题,也没有做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同时导致学生认为阅读学习和经典诵读既枯燥又无味,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大打折扣。

3.网络环境给教学带来影响

当代中学生的成长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近年来互联网上对国学经典文章、人物进行“恶搞”的事件越来越多,学生很难不受这些畸形的网络文化的影响,并且将这些“恶搞”的情绪带入到经典诵读的学习过程中去,偏离了开展初中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初衷。不仅对中学生阅读能力和传统文化传承能力的培养毫无帮助,反而影响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地发扬光大,给学生带来了一种极不利的引导。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的建议策略

1.创新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经典诵读学习兴趣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放到初中语文经典诵读中也同样适用。初中语文教师结合时代的发展特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换代,在原有的语文阅读教学基础上创新经典诵读的教学手法,给学生带来经典诵读学习的趣味性和新颖感,从而激发中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到经典诵读中来,营造良好的经典诵读学习氛围。

例如:在学习《论语》这一课时,初中语文教师结合了信息化的教学手法,用屏幕上孔子带领学生读书的动画场景来替代教师的形象,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的课堂情景。学生一边读着论语一边思考,“孔子为什么要和学生说这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代表什么意思?”利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经典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能力。

2.制定诵读计划,帮助学生养成经典诵读的习惯

在應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拥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成为了学生可望却不可及的梦,囫囵吞枣般的“快餐式”阅读其实已经初显端倪。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还要制定严谨的诵读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养成进行经典诵读的良好学习习惯,为学生未来长久的语文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学习《短文两篇》这一课时,初中语文教师制定了晨读的教学计划,在每天早晨的自习时间里,由班长或者课代表带领进行经典诵读学习,朗读学过的古诗和文言文文章。通过这个过程既能加深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学习效率,又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经典诵读学习习惯,一举两得。

3.拓展教学范围,丰富学生的经典诵读知识积累

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范围毕竟有限,初中语文教师想要通过经典诵读来充分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能力,就要适当地拓展教学范围,利用起学生的课余时间和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阅读、诵读更多的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更加丰富,同时达到培养中学生传统文化传承能力的目标,促进中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

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国学内容来为学生推荐更多的经典文章,像在学习《孟子》二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孟子》原著和《论语》原著;学习《诗经》二首时,可以给学生推荐整本的《诗经》;学习《唐诗二首》是可以给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学习《智取生辰纲》时给学生推荐《水浒传》原著,等等。

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既是顺应新课改教学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和传承传统文化能力的最佳途径。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充分发挥出语文阅读的积极作用,通过大量的国学经典诵读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了解和学习。既让语文阅读重新得到应有的教学重视,也能够保证传统文化在后代中的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同时促进初中语文教育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洪进.国学经典进校园,圣贤诗文润人生——经典浸润全息教育样式建构研究[J].好家长,2019(26).

[2]杨艳阳.国学经典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当代教研论丛,2019(3).

[3]汪芳.探讨国学经典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2).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第二中学,云南 昆明 650000)

猜你喜欢

经典诵读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其研究